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礼记》导读教学课件.ppt

57页
  • 卖家[上传人]:第***
  • 文档编号:59070091
  • 上传时间:2018-11-04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672KB
  • / 5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礼记》导读,,,提 纲,二、 《礼记》的作者、成书年代及列入经书的时间,四、礼的精神与礼仪的意义,一、《礼记》的概况,三、《礼记》的主要思想内容,一、《礼记》的概况,今本《礼记》,也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是儒家的经典之一《礼记》的性质,《礼记》中的 “礼”,指的是《仪礼》(即《礼》或《士礼》);“记”是指对经文所作的解释、说明或补充实际上,《礼记》是一部先秦至两汉时期儒家关于各种礼仪的论著以及礼学文献汇编二、《礼记》的作者、成书年代及列入经书的时间,关于《礼记》一书的作者,历来盛行的说法是此书乃西汉戴圣所辑《礼记》的作者,戴圣,字次君西汉梁人,是戴德兄长之子,世称小戴,西汉宣帝时为博士,官至九江大守,曾以博士身份讲论《五经》于石渠阁,为当时著名儒臣戴德,字延君,世称大戴,为信都太傅见《汉书·儒林传》可以肯定,它是“孔子门徒共撰所闻”,“七十子后学”所记,是一部出自于从先秦至汉代诸儒之手的著作,广泛汇集了研究礼学、传讲礼经的诸多儒者的思想观点或主张,这一点毋庸置疑一)阐述儒家的政治理想及以礼治世的政治主张 (二)恪守中道的人生哲学与修身治国的政治抱负 (三)尊师重教的教育理论及以乐教化的文艺思想 (四)礼的精神与礼仪的意义,(一)阐述儒家的政治理想及以礼治世的政治主张,1.人类社会的“大同”与“小康” 2.礼为纲纪 ,1.人类社会的“大同”与“小康”,儒家的学说历来以积极入世、匡扶天下为己任,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中庸》)之意,是深感于尧舜、文武之君贤能与圣明之道而发出的旨在力主当世君王遵循先圣之典范的倡言。

      大同”,孔子所倡言的臻治社会,是“大同”的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运》),“大同”,是“上古”时代的理想社会孔子认为,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这种“大同”也仅仅是社会理想而已,他主张用三代时期贤明圣王禹、汤、文武时代的治国之略来建立当世的小康社会,即“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礼运》),以礼义为纲纪,谨慎地实行礼制,以此来彰明道义,成就信用,明察是非,倡导仁爱、谦让、礼貌之行,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既有差别,又有和同,从而构建一个差别有等、礼义有序而又融洽和谐的社会,此即为“小康”小康”,在儒家所构建的小康社会中,政治理想的核心就是其一贯倡导的“仁”与“德”其仁,是以人为本:“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中庸》)意谓行政在于获得人才,获取人才要靠身正,而修正自身要靠道德修养,修养道德就要靠仁义仁义从家庭伦理上来说是爱自己的亲人,从社会关系来说就是尊敬贤人,亲亲、尊贤乃是仁义的具体表现。

      规范人们的道德观念来移风易俗,做到赡养老人而使全社会尊老敬老,尊重贤德之人而使人们更加崇尚道德,摈弃无德之行使得人们摒除邪恶,最终构建一个没有荒废的土地,没有无业的游民,人人安居乐业、勤奋努力的理想小康社会但是对于矜寡、孤独者,即那些穷苦而无处可求告之人,也应该有经常性的粮食救济而使得他们能够生存,还有那些“瘖(哑)、聋、跛、躄(瘸)、断(四肢残缺)者、侏儒、百工”等,则“各以其器(能)食之”,就是用各自的技能来供官役,养活自己在此,儒家勾画了一个封建农业的“小康”社会,其“仁”、“德”的观点和主张完全融入了政治统治范畴,反映了以“仁政”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和政治主张2.礼为纲纪,先秦儒家自孔子始即构建了一个完整而严密的政治、思想、文化体系,而“礼”是这一体系中至为重要的纲纪礼”,礼的意义就是为人们的言行制定一整套的所应遵循的规范和准则,其本质在于“行修、言道”,即行为要有修养,语言符合道义儒家认为,“礼”乃人与禽兽区别的重要所在:“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因此,有圣人出现,“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可见,“礼”为纲纪,实乃为人的最基本准则。

      孔子主张“复礼”,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积极主张“复礼”,这种“礼”即为儒家赞美颂扬的周礼西周王朝建立后,周公制礼作乐,以礼来规范社会,治理天下礼的重要作用,1 . 礼在治理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民之所由生,礼为大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哀公问》)“爱人”即为“仁”,为政爱人,是为仁政,仁政就是以礼治来统帅社会治理和教化并教化得以实施《礼运》)“礼”,成为国君持有的治国的重要手段,能够用来治理国政、安定君位2 . 礼在治理人心和维系天下秩序中的作用 “礼”在儒家看来还是人伦纲常,维系着人们的家庭伦理关系和社会秩序,制约着人们的思想道德乃至行为准则因为治理社会,,,首要的是治理人心 而人心则有“七情”,七情即“喜、怒、哀、惧、爱、恶、欲”而已,治理人心即是治情儒家清醒地认识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礼运》)人们最基本的欲望和厌恶之情是饮食、男女之情以及死亡、贫苦,此情蕴藏在心中,难以测度,唯有以礼为准则来衡量其次是人们的家庭伦理和社会关系 即父子、兄弟、夫妇、长幼、君臣等,若能以“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礼运》)为礼义纲纪,则人类社会就能崇尚辞让,讲信修睦,舍弃争夺掠杀,天下就会大治;但如果舍弃家庭伦常和社会关系之礼,天下就会出现大患。

      这就是礼对于治理人心和维系天下秩序所具有的重要作用3 . 礼在“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中的作用  在儒家看来,礼的作用还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曲礼上》),礼能够用来确定人们的亲疏远近,决断嫌疑,区别同异,明辨是非,礼即为家庭伦常及社会关系、善恶曲直的纲纪,它成为社会的道德仁义准则,教化民风民俗,分辨争议是非,乃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夫妇的关系与名分均靠礼来确定:“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孔子尤倡以礼教化民众,且礼治与德治并重: “礼”不但成为社会安定的重要基础,而且能使富贵者因喜好礼而去骄奢淫逸,贫贱者因喜好礼而不再生怯乏志总之,儒家倡导以礼治世,极力推崇礼教修德化民之功,旨在努力为世人创建一个上下有序、和谐有度的理想化的社会形态当然,这也是对封建统治者提出的政治主张二)恪守中道的人生哲学与修身治国的政治抱负,1.“中庸”之道 2.修身治国,1.“中庸”之道,《中庸》据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中庸”之义,“中庸”之义:中,即适中,不偏不倚,恪守中道,无过无不及;庸,是常的意思。

      中庸,即中为常道,也就是说要常守中道儒家认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性、道、教是人生所必不可缺少的要素性,是天与自然所赋予的,即是天性;道,是人循性之所行,即行为准则;教,是修养人之道,就是教养人之行为合乎道 儒家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只有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间的万物才能各得其位,万物也才能够化育生长这便是中道至和的极高境界,由人自身而及自然万物2.修身治国,《大学》是记“博学可以为政”之篇,其倡导广博地学习并通过不懈地努力而致于“为政”修身,广博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彰明人生之初所秉赋于天的内心最美善的德性,使人不断地自明其德并得以自新,从而能够使人终至于最美善的道德境界,这便是“大学”所要致力于心治至德至善的目标儒家据此提出八条目来明确人生所应具有的远大志向:“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乃是万民之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所谓修身即是端正自己的内心,对于与生俱来的诸如人情之忿怒、恐惧、喜好、忧患等,皆通过修养自身而达到“端正”,使“心不在焉”,即不为外界环境和事物扰乱内心。

      修身的重要性,修身治国就是要以身作则,以修养的己身之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作为民众的表率儒家认为:“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中庸》与《大学》均以人的内心修养为中心,追求恪守常道,遵循礼的行为规范,建立一种修养自身与外在治平达到统一的人生观和政治追求这种强调主观意识修养、以己达人进而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力图终及一个理想的人生目标而使天下归于至善至德,可谓是体现了儒家的世界观三)尊师重教的教育理论及以乐教化的文艺思想,1.尊师重教,教学相长 2.以乐教化,1.尊师重教,教学相长,儒家创立之始便重视教育,孔子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私家讲学授徒之第一人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把接受教育的权利由贵族专有变成广而及之于民众,从此,儒家逐渐形成一套系统而完整的教育理论,《学记》一篇阐明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教育学说办学兴教,儒家阐明了办学兴教对于化民成俗的重要意义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教育与学习是至关重要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教学相长,儒家在教育理论中,阐述了有关的教学原则,讲明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反省)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记》),2.以乐教化,儒家从治理人心的角度出发,推崇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乐记》)儒家认为,音乐产生于人心,人的情感由心而发,所以表现为心之声,心之声变成曲调,就叫做音乐,儒家倡导以乐来教化民众,人们听了《雅》《颂》的音乐,心境就会变得宽广;学会了俯仰身躯、屈伸肢体等舞姿,人们的容貌就变得庄重了;按照舞蹈的行列行进,并按照音乐的节奏,人们就知道行列需要整齐与进退保持一致音乐的政治和道德伦理内涵,《乐记》谈到“音声”时,认为“音”之所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音乐的产生,是人对自然、社会等等外界于身的东西所感悟而产生的,它因此而具有感染人心的力量,“乐由中(内心)出”,“乐者,通伦理者也”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乐记》)音乐的雅正与曲邪之别,“奸声感人”,就会有“淫乐兴”,淫声害于德;“正声感人”,就会是“和乐兴”(《乐记》),和乐有利于天下故言:“生民之道,乐为大焉儒家因此大力推崇雅正之音的兴教,倡导歌颂雅正之乐。

      所以,历来君王重视雅正文化的确立及教化五)礼的精神与礼仪的意义,1.礼以效法天地为宗 2.阐释礼仪的意义 3.立中制节的礼仪制度,1.礼以效法天地为宗,《中庸》云:“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 天地乃为万物得以覆载的所在孔子还说过:“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 ·阳货》)天即是四时行、百物生的客观自然礼”的产生,原始荒蛮时期,人们就开始注意观察和思考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空间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与自然的抗争是非常艰难的,人们的生存经常受到自然的威胁,天灾人祸,诸如火山爆发、洪水干旱、虫灾以及疾病、饥饿等等无时不在威胁人们的生命那样的年代,“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礼运》)就是在如此低劣的条件下,人们为了感谢天地赐予的万物和哺育之恩,“事神致福”,礼拜天地自然的仪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