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业设计论文)-《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及其原因》.doc
17页论文美国现代城市的郊区化及其原因二战以来,美国城市人口以空前的速度向郊区转移,到70年代郊区人口已经分别超过了中心城和乡村人口,这是继1920年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的另一次历史性的变化美国不仅在人口方面成为一个郊区化的国家,而且其经济活动的重心也在日益向郊区转移本文试图对美国现代城市郊区化的进程及其动因进行初步的探讨一、美国城市郊区化的原因美国之所以成为一个郊区化的国家,既是社会的技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联邦城市政策的产物,同时也与美国的社会特征有密切的关系1、科技进步为郊区化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有三项技术的变革对城市的发展演变具有重大的影响,即交通、通讯和能源技术1956年美国国会通过《联邦援建公路法》,计划在全国铺设4.1万英里的州际高速公路,其中有5000英里是位于城市地区的环城公路和辐射状公路,便利了城市与郊区之间的流动与此同时,汽车也开始普及起来,到1978年美国拥有汽车1.4亿辆,平均每1.5人拥有一辆汽车注:褚葆一主编:《当代美国经济》,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1年,第90页由于汽车和公路的发展,美国的郊区化进程也以空前的速度展开1971年美国城市史学家约翰B.雷(JohnB.Rae)评价道:“当代郊区是汽车的产物,如果没有汽车,郊区就不可能存在。
注:KennethT.Jackson,CrabgrassFrontier:TheSuburbanizationoftheUnitedStates(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85),p.247.)通讯技术对于人口与机构的分布也有重大的影响在工业化初期,由于通讯技术落后,人口和工业不得不向城市聚集,同时,企业的经营部门也不能与生产部门分离,工厂的郊区化受到了很大限制的发明和使用打破了这种局限1920年,美国机总数为1327万多部,每千人拥有123.4部,拥有家庭的百分比为35.0%到1970年,机总数猛增到1.2亿多部,每千人竟拥有583.4部,90.5%的家庭拥有注:U.S.DepartmentofCommerce,BureauoftheCensus,HistoricalStatisticsoftheUnitedStates,ColonialTimesto1970(WashingtonD.C.:U.S.GovernmentPrintingOffice,1975),pp.783-784.)而7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播更加迅速,美国成为一个“信息社会”,从而为人口和企业的分散进一步创造了条件。
电能的发明和使用对人口和产业的分散也产生重大影响在电能广泛使用以前,企业生产以蒸汽为动力,需要消耗大,”量的煤炭,因此在区位分布上需要接近火车站,从而束缚了产业的空间分布而电力可以远距离输送,是对工业生产布局的又一种解放力量正如查尔斯埃利奥特在一次题词中写道的:“电——光和力的运送者,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阻碍……”(注:〔美〕丹尼尔布尔斯廷著:《美国人——民主历程》(中译本),三联书店,1993年,第611页2、美国经济结构的演变推动了城市的郊区化战后,美国产业的部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工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第一第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相对缩小,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相对扩大以50-60年代为转折时期,美国经济从制造业经济逐步发展到服务业经济,而在70和80年代,又从服务业经济发展到信息经济由于城市是美国社会经济的主要载体,经济结构的这种变动必然不断地改变着其职能、结构和形态根据美国学者的研究:服务经济对城市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基础服务业(外向型服务业)日益集中于中心性的大都市区,如纽约、芝加哥、洛杉矾等;②基础服务业日益集中于大都市区的中心商业区内;③这两种趋势由于“发达的企业服务”而得到加强;④大公司的分部出现了郊区化趋势,同时,那些小企业由于在中心商业区无力与大公司夺取地盘也迁往郊区;⑤消费服务业大体上尾随中产阶级而郊区化;⑥地方服务业,尤其医疗、教育等,倾向于尾随其服务对象而分布。
但是某些大型服务机构(如大医院),一般仍然集中于内城注:MatteiDogan,JohnD.Kasarda,eds.,TheMetropolisEra,Volume1,AWorldofGiantCities(London:SagePublications,1988),p.94.)由此可见,服务经济对城市的空间结构的影响是双重的,即集中与分散两种趋势同时并存基础服务业日益向心集中的同时,也推动了一些消费服务业、小企业和大企业的分部的离心分散,从而推动了美国郊区化的发展3、联邦政府住宅政策的推波助澜美国的郊区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联邦政策的产物30年代大危机爆发后,美国住宅市场受到猛烈的冲击,罗斯福执政以后,便大刀阔斧地改革联邦住宅政策1933年4月成立了房主贷款公司,为面临取消抵押住宅赎回权的家庭提供贷款,并延长抵押贷款分期偿付的期限1934年国会通过了全国住宅法,成立了联邦住宅管理局,实行了更为优惠的住宅抵押政策,将首次付款的金额降到住宅价格的10%,偿还期延长到25-30年,利率降到2-3%到1972年,该局帮助1100万个家庭购买了独户住宅,使另外2200万个家庭的住宅增值,并为180万套独户住宅进行了保险。
注:BarbaraM.Kelly,ed.,SuburbiaRe-examined(NewYork:GreenwoodPress,1989),p.185.)此外,联邦政府还对抵押贷款的利息税和私人住宅的财产税实行了减税政策1958年减税额为32亿美元,1986年减税额猛增到626亿美元注:BarbaraM.Kelly,ed.,SuburbiaRe-examined(NewYork:GreenwoodPress,1989),pp.186-187.)联邦政府的住宅抵押保险制度和住宅补贴制度极大地刺激了私人公司在住宅建筑方面的投资,推动了住宅建筑的发展比如1939年仅有51.5万套住宅破土动工,而1949年猛增到146.6万套,1959年又增为155.4万套注:PeterHall,CitiesofTomorrow:AnIntellectualHistoryofUrbanPlanningandDesignintheTwentiethCentury(Cambridge,Massachusetts:BlackwellPublishers,Inc.,1988),p.294.)如果说联邦政府的住宅抵押贷款制度促进了美国住宅建筑的繁荣,那么,其社区评估制度则将住宅建筑推向郊区。
联邦住宅管理局在发放贷款时,将全国城市的社区分为4个等级,分别用A、B、C、D表示A类社区为新建的、环境良好的同质性社区,其居民多为中上阶层人士,偿还抵押贷款的可能性最大,安全系数最高;B类为情况尚好的社区,其居民的地位稍低,安全系数次之;C类为开始衰败的社区,其居民地位更低,安全系数再次之;D类为已经衰败的社区,其居民的地位最低,安全系数也最低这4类社区在城市地图上分别用绿、蓝、黄、红4种颜色标出,用以表示其偿还贷款的安全系数,被称为“住宅安全图”由于郊区一般为新建的中上层社会的同质性社区,住宅和环境比较优越,A类和B类社区自然较多,而中心城比较陈旧,且穷人和少数民族居多数,C类和D类社区也自然较多由于联邦政府对中心城的衰败社区不愿进行保险,因而私人贷款机构为了确保投资安全,都不愿对中心城投资,而是把资本投向郊区4、黑人等少数民族的城市化刺激了白人的郊区化二战爆发以后,由于北部和西部工业企业劳动力的短缺,南部黑人迅速向北部和西部迁移,因此,北部和西部城市黑人的比例迅速提高同时,南部城市的黑人也在迅速增加到1970年,纽约、洛杉矶、芝加哥等12个大城市的黑人就占美国黑人总数的28%,纽约市黑人多达166.7万,芝加哥110.3万。
注:〔美〕约翰霍普富兰克林著:《美国黑人史》(张冰姿等译),商务印书馆1988,第544页白人居民对黑人的大批涌入表现出极大的反感,因此实行了严格的种族隔离制度,除了规定禁止白人房主向黑人出租和出售住宅以外,还采取暴力手段,以阻止黑人向白人社区的侵入和黑人社区的扩张但是,黑人社区仍然有不断蔓延之势而且1948年,最高法院宣布在住宅方面实行种族隔离制度为非法这一判决加速了黑人的城市化和黑人社区的扩张,因而引起白人的强烈反对白人之所以反对黑人的涌入,除了根深蒂固的种族对立情绪以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白人把黑人视为潜在的犯罪因素此外,由于黑人在经济上多属于贫困阶层,他们无力对自己的住宅进行及时合理的修缮,一个社区一旦受到黑人的侵入,其住宅和社区环境就会急剧衰败,财产价值就会急剧跌落而且,贫穷黑人的到来还增加了白人的社会福利负担因此,白人对黑人的迁入充满了恐惧、愤怒和仇恨在白人不能抵制黑人向自己的社区侵入的情况下,他们带着恐惧和愤怒,干脆将整个社区抛弃比如,在50和60年代,芝加哥每星期大约有5个以白人为主的街区转变为以黑人为主的街区注:KatharineL.Bradbury,etal,UrbanDeclineandtheFutureofAmericanCities(Washington,D.C.:TheBrookingsInstitution,1982),p.76.)而50和60年代,声势浩大的黑人民权运动和种族暴乱以及由此带来的黑人广泛的社会和政治权利,更引起了白人的反感。
最高法院于1954年宣布在学校中实行种族隔离为非法,并命令学校区着手取消种族隔离因此许多地区实行了用校车接送学生上学的制度,以维持学生种族比例的平衡白人学生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与黑人儿童一起上学会沾染不良习气因此,他们为了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纷纷迁移到其它社区或干脆迁往郊区定居,以使自己的孩子远离黑人,免受黑人儿童的影响二、美国人口的郊区化及郊区人口异质性的增强战后初期与50-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郊区化最为迅猛的时期,郊区人口呈爆炸式发展;70年代以后郊区人口分别超过中心城市和农村人口,美国成为一个郊区化的国家,与此同时,郊区人口的异质性也逐步增强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美国中心城的人口增长率要高于郊区比如在1900-1910年和1910-1920年,中心城的人口增长率分别为35.5%和26.7%,分别高于郊区的27.6%和22.4%,这说明美国人口仍以向中心城的集中为主然而在20年代,中心城的人口增长率为23.3%,而郊区为34.2%,后者超过前者近11个百分点此后,郊区的人口增长率一直高于中心城,而且差距越来越大,美国人口的分布开始由以集中为主转变为以分散为主但是,由于30年代大萧条和二战的影响,美国郊区化的几乎陷于停顿,但郊区人口增长率仍然高出中心城8.7个百分点。
注:DonaldN.RothblattandDanielGarr,Suburbia:AnInternationalAssessment(London:GroomHelm,1986),p.4.)战后初期与50-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郊区化浪潮最为波澜壮阔的时期,也是郊区日益成为美国社会主体的时期50年代美国郊区人口增加了1900万,增长率高达48.6%,而中心城仅增加了630万,增长率只有10.7%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大城市还在对郊区进行大规模的兼并,否则,中心城的增长率将只有1.5%,而郊区则高达61.6%,郊区的人口增长率将为中心城的41倍以上注:DennisR.Judd,ThePoliticsofAmericanCities:Priva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