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学文言文知识大全.pdf
14页中学文言文知识大全◆通假字: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 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例: 具答之,便要还家通假字:“具”、“要”——本字:“俱”、“邀”)识别通假字可从下面几方面看:①音同形似如:“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坐”通“座”,意思是“座位”“之 虚所卖之”虚”同“墟”,意思是“集市” ②音近形似如: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 意思是“嘱咐” “才 美不外见”见”通“现”,意思是“显现” ③音同形异如“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意思是“横放的” “已后 典籍皆为板本”“已”通“以”,意思是“以后” ④音近形异如: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道”通“导”,意思是“导向” “河 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意思是“没有”◆古今异义: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 随着时间推移,许多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 ①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河”古代指黄河,现泛指一般河流 ②有的词义缩小了,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儿女,现指丈夫的配偶 ③有的词义转移、变化了,如“二豪贼劫持”中“贼”,原指强盗,现指小偷; “齐人固善盗乎”中“盗”,原指小偷、偷盗,现指强盗,“贼”“盗”二字意 义古今正好调了个位。
④有的单音节词连用, 易与现在双音节词混淆, 如: “痛恨”古指“痛心、 遗憾”◆古诗文中的特殊词语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跟现代词语相比, 古代不少词语的读音和意义有了很大的不同不了解这些词语 在古代的特殊用法, 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搞不懂或误解下面从古诗文中摘选部分 特殊词语作简单介绍 无赖 1、无所依靠如 (1)彭城夫人夜之厕,虿螯其手,呻吟无赖范晔《华佗传》) 2、可爱如 (2)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 3、无心无意如(3)若道春无赖,飞花合逐风杨巨源《泛酒花诗》) 4、放刁撒泼、蛮不讲理如 (4)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黄宗羲《柳敬亭传》) 5、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如 (5)广州王去疾,好聚无赖少年葛洪《西京杂记》) 可怜 1、值得同情或怜悯如 (6)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卖炭翁》) 2、可惜或令人惋惜如 (7)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3、可叹如 (8)可怜故园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杜牧《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 4、可爱如 (9)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宫白居易《暮江吟》) 5、可羡。
如 (10)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白居易《长恨歌》) 将 1. 用在动词和“来、去”等表趋向的补语之间,无义如 (11)冷无香柳絮扑将来,冻成片梨花拂不开乔吉《双调“天仙子》) 2. 读作 qiang ,用在动词前,意思是“请”如 (12)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李白《将进酒》) 来 1、跟“得”连用,表示可能如 (13)枉叫一室尘如织,天下何曾扫得来杨万里《读〈陈蕃传〉》) 2、诗歌里的衬字,无义如 (14)王令销来水渺茫,岂能才与命相妨温庭筠《过吴景帝陵》)不得用 在动词后,意思是“不能够”+(动词)如 (15)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无端 没来由或无缘无故如 (16)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苏轼《江梅》)不那即无奈如 (17)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韦庄《古离别》) 争 怎么如 (18)辕门不竣将军令,今日争知细柳营?(胡曾《细柳营》) 杀 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如 (19)江东士女无端甚,看杀玉人浑不知孙元宴《卫玠》)浑全、全然 如 (20)旌旗首尾三千里,浑不消它一局棋孙元宴《谢玄》)合应当、应该 如 (21)右军殁后欲何依,只合随鸡逐鸭飞。
白居易《池鹤》) 无 用在疑问句尾表否定 如(22)自生自灭成何事,能逐东风作雨无?(白居易《岭上云》) 漫 不要如 (23)六国英雄漫多事,到头徐福是男儿罗隐《始皇陵》) 忍 不忍心如(24)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宋祁《落花》) 别 另外如 (25)别有深恩酬不得,对君歌舞背君啼毛先舒《吴宫词》) 傍 旁边路傍古木虫书处,记得将军破敌年胡曾《马陵》) 些 句尾语气助词,无义如 (26)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辛弃疾《鹧鸪天》) 言 句首语气助词,无义如 (27)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王维《青溪》)伊 句中语气助词,无义如 (28)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张九龄《感遇》) 煞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如(29)别后相思煞柳永《迎春乐》) 处 表时间,意思是“ ,, 的时候”如 (30)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把握及其解题方法例析( 一) 根据字形推断词义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 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 虽历经演变, 这表意的功能毕竟没 有完全丧失,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 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 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如练习中“君径造 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形旁为“辶”, 不难推测与处 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 “去”的意思,“造”的其它意义“制造”、 “成就” 显然与文义不符又如1998 年高考第 16 题“冀得一归觐”中“觐”,“觐” 字较生僻,但从这个字的构成大体可以“猜”出与“见”有关,再根据语境分析, C项“拜见”就是很容易找到的答案了再看看1999年高考题文言文中有一句 “启听淮北取籴”——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 食,“籴” 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另:1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 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2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 畴畴”的含义也可根据“田”字旁也能帮助推出“田地”之意3 卒然边 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馈”的意义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 它是供军队吃的东西,即“军饷”) (二)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古人行文, 往往采用一些字数同、 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 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 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其中有些是修辞上所说的排比、对偶,对 这类句子, 就可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
这样,就可以由已 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如2001年卷第 11 题的 D项(齐人追亡 逐北——北:指败逃者)“亡”与“北”对应——败逃者又如“急湍甚箭,猛 浪若奔”,“奔”与“箭”相对,可判断它是名词,意义是“奔马”又如“奉 不可失,敌不可纵失”与“纵”相对,“奉”与“敌”相对,敌是敌人,为名词,那么“奉”也是名词,据此可推断“奉”为“机会”之意 另:1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与“族” 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2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用”和“以”位置相同,“以”的意思不就是 “用”吗) 3 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地”与“固”相对,“地”是名词,“固”也应 是名词,解为“险固的地方”) 4 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赢”也与上句“余”处在相同的位置,也是 “ 多” 意思 ) (三)利用语法结构辨别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 对实词所在的词组作结构分析, 同样可以帮助我 们确认该词的词性、活用及意义 如 2000 年卷中的第 11 题 B项(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审”在句中 处于谓语的位置,用引申义“知道” C项(取樵炊爨 {cuàn,灶 } ——樵:打 柴) “樵”作动词“取”的宾语,“樵”为名词,理解为动词,明显不当。
又 如:有势者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明史》(“朱丹”、“黝”都处在谓语 的位置并分别带了宾语“门”和“之”,所以就能感知它们都是形容词用作动 词, 是“漆成红色”和“涂成黑色”的意思) 再如: 习题“怀信侘傺”中“怀” 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所以“信”不可能为“相 信”、“确实”之意,应为“忠诚” 另:1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的位 置,便可推断它是动词“会水”即“游泳”的意思) 2 临表泣零,不知所云 (“表”字因有“临”的限制,就能推断它是动词“上 表”之意 ) 3 卖官鬻爵 (“鬻”因与“卖”处在结构相同的同等位置上,就可由已知的 “卖”来推出未知的“鬻”的相同的含义)4 夙兴夜寐、文过饰非、严惩不贷、 不卑不亢、出类拔萃、孜孜不倦等均可按语法位置推断法由已知去推知尚不明确 的词义四)利用成语来推断词义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掌握了不少成语,可利用这些成语中的 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如“收天下之兵”中的“兵”我们可借助成语 “短兵相接”中“兵”的意义去试解,可推断出解释为“兵器”之意 又如“至 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句中的“速”字, 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 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另:1“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可利用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 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推知“芳不得薄兮”的“薄”也可作 “接近”解 2 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五)利用文章语境推断词义语言环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 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 即上下文的语 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如:2003年 卷中的第 11 题 C项(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遇”在句中处 于谓语的位置,“优待”虽为动词,但从语境来看又译不通,只能是“对待” 又如习题中“所举应法, 得其罪辜”,联系上下文看,该句内容与“处罚、 制裁” 有关,其义可解释为“告发、 举报”再如“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这里的“人事”是什么?只有探究一下下文“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 者”的事实和经验教训,即可理解为“人的作为” 另:1“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 节”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
2“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应”和“对”连用,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 上,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词类活用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及 数词等类;虚词可以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及助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 词类比较固定, 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用 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 数词经常用作定语, 代词经常用作主语、 宾语、定语,副词经常用作状语, 补语, 等等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但是,在古代汉语里, 某些词(主要是实词) 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 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即原来词性)例如《狼》:“转视积薪后, 一狼洞其中 ”句中的“洞”本是个名词,表示“洞穴”, 这里却临时改变了词 性,用为动词,作谓语,表示“打洞”再如《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 伐无道,诛暴秦句中“坚”和“锐”本是形容词,这里也临时改变了词性, 充当名词, 作宾语,分别表示“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这种情况就是 词类的活用现代汉语里也有这种活用现象, 如“铁了心”、“密切关系”、“巩 固国防”等,但却远不及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那样普遍。
总的说来,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 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和 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