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及及可危的昆明市松华坝水源保护区.doc
7页及及可危的昆明市松华坝水源保护区市委多次强调,妥善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是全面开展水源区综合治理工作的首要前提几年来,水源区在强力推进水源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同时,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在上级各部门的支持下,坚决承担起保水源、保民生、保生态的大局多年来,各级对水源区虽然采取了多措并举,殚精竭力,为水源保护作出过功不可没的努力,但由于上级(市)级生态补偿经费到位慢、标准低,出台的政策不兑现,职能部门支持资金分散等诸多原因,未能有效解决因保护水源导致农民生活水平降低和收入剧减等民生问题,特别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丧失后,扶持政策停留于简单的“输血” ,产业带动、项目带动这一“造血”功能在整体上还处于停滞或空缺,农民生产生活等一系列实际问题始终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以水源保护区的滇源街道办事处为例:一是兑现政策、稳定民心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的实施意见》 (昆通〔2009〕7 号)文件明确规定, “在全市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程中,率先推进水源区农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力争在 2010 年,按照《昆明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 ,将松华坝水库主城供水的水源区“农改林”后农民(包括搬迁人口)纳入医疗保险制度;2011 年,按照《昆明市被征土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办法》的规定,纳入养老保险和城镇最低生活保障” 。
按照文件精神,滇源街道于 2006 年至今先后分 6 期在冷水河、牧羊河沿岸共收租土地 23733 亩实施“农改林” ,涉及 11 个村委会,43 个村民小组,8535 户29207 人,涉及人口占全街道总人口的 76.7%请求市人民政府严格按照文件明确的政策及时间表,从2011 年起将松华坝水库的重点水资源保护区政府收租土地实施“农改林”涉及的人口,一次性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享受的范围二是农村建房问题2006 年以后,松华坝水源区就停止了所有农房建盖审批,五年来,我们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严格控制水源区建房,但目前,水源区住房形势十分危急,人命关天的"四类房"已成了群众反映最突出的民生问题以滇源街道为例,全街道居住在“四类房”中的农户有 1409 户,占农户总数的 13.5%;人畜混居有 580 户,占农户总数的 5.6%;有地质灾害点 9 个,涉及 147 户 531 人,急需解决住房问题请求市委、市政府按照《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主城区农村住宅建设管理的通知》 (昆政发[2008]80 号)精神和近期的调研,尽快出台水源区迁村并点、统规统建政策三是落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问题。
2010年昆明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滇池流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 (昆政发[2010]59 号) ,明确了盘龙区三年调整 87420 亩耕地的产调计划和补助政策,其中,2011 年调整 10000 亩,现已接近年底,需尽快落实补助政策产调中,市委、市政府要加强规划引导,避免群众盲目调整在兑现补助政策时,应该首先考虑松华坝水源区,确保资金拨付到位同时,充分利用“农改林”政策,加大水源区“农改林”力度四是提高地租问题全街道历年以来,共租用 2.3 万余亩土地,涉及冷水河、牧羊河 11 个村委会 2 万余人,按照市委、市政府实施“农改林”工作的政策,在冷水河、牧羊河两岸纵深 100 米范围外实施“农改林”工作,现群众普遍反映物价上涨与现有720 元/年的地租标准已不相适应,土地是农民生存的生活来源,为此应将“农改林”租地标准应提高到每亩 2000 元的合理价位以上,遵循价值规律,维护公平正义五是地方财政转移支付问题由于水源区经济发展受政策限制,地方财政增收十分困难,靠滇源街道现有经济实力无法完成每年的财政税收任务在事关省城饮水安全的昆明市松华坝水源保护区,生态效益高于一切,水源区人民群众为保大局生活水平降低,为此,请求省、市、区三级财政对水源区街道(镇)实行 100%的财政转移支付,对水源区给予因保护水源作出的贡献相对应的经济补贴和政策倾斜,实现水源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省城饮水的根本问题才能在立足于源头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的切实保护上来解决。
实行财政转移支付有利于缩小水源区与其它地区的差距,有利于水源区长治久安六是移民补偿问题移民搬迁实物补偿标准价格偏低,群众对户籍管理及长效补偿机制等方面反映强烈,难做群众工作,遵循价值规律,合理提高补偿标准己是大势所趋农村居民迁移到城市生活后,各种生活费用增加,请求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适当增加水源区移民补助标准 七是道路建设问题在发展生态特色产业的同时,建议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我镇白兔公路的建设多年来,我镇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农特产品运往水源区外主要还是道路通行能力差、路途远,使我街道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影响,今后还应将逐步建设完善村寨道路、排污、环卫等基础设施,为今后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八是畜禽禁养问题水源区一级保护区域内及主要入库河道两侧 200 米范围内全面禁养畜禽,二、三级保护区域内禁止规模化养殖政策制订只考虑了"堵"的措施,而没有明确"疏"的对策为此,应明确水源区禁养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肉食补贴问题守土有责,作为地方党委、政府,保护水源是水源区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水源清洁,民生第一",保护与民生并举,源头保护事关省城饮水大局,源头保护必须举全市之力、乃至全省之力,仅凭财力单一的盘龙区,只靠"堵而不疏"的严厉,无法掌控和支撑事关省城安全饮水的大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