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业绩评价文献综述.doc
7页企业业绩评价文献综述一、前言企业业绩评价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运用特定的指标,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经营活动过程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目前,对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最活跃的两个领域是企业绩效评价内容的扩展和评价方法技术的完善与创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从简单、静态变得更为复杂、动态,随之出现了大量有关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的思想,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单一化过渡为多元化,企业绩效评价在评价内容上也已从传统意义上的财务评价,向更加注重战略机会选择、核心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与企业治理结构、环境适应性和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机结合与互动影响评价发展企业绩效评价系统也从传统的杜邦分析法发展到经济增加值(EVA)和平衡计分卡(BSC) 虽然上述经典的绩效评价模式在企业管理的研究历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在实际运用也表现出了局限性,针对实际运用中存在的不足,国内外学者又开始对现行的绩效评价模式进行了反思,并且提出了新的绩效评价模型二、绩效评价的几种模式回顾(一) 、财务模式财务评价模式是在杜邦分析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 世纪初期,美国杜邦公司引入了著名的“杜邦公式” ,即“资产报酬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 ,并且在此基础上综合了企业的各种财务指标,通过各个财务指标间的内在联系,对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进行了层层分解,将净资产收益率用企业所熟悉的财务指标表示,构成了著名的杜邦分析模型。
与衡量企业绩效的独立财务指标不同,杜邦分析模式表现出了很强的综合性,将各种财务指标相结合,明确地展现出了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逐层向上共同影响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每个指标对于公司的整体业绩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杜邦分析模型包括了六层指标,净资产收益率是整个分析体系的核心,由企业的总资产净利率和权益乘数决定,综合性的反应了股东投入资本的盈利能力,杜邦分析模型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体现出了股东价值最大化的企业目标第二层指标包括总资产净利率和权益乘数,其中总资产净利率也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反应了企业经营活动的盈利能力,同时也反映了企业的财务杠杆和经营杠杆总资产净利率又可以分为销售净利率和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净利率与企业的成本费用、营业收入又有密切的联系,总之杜邦分析模型中的财务指标逐级细化,高层级的指标综合性较强,低层级的指标从基础层面反应企业的财务情况,每个指标之间都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这样就整合成了一个综合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清晰明了的反应了每个指标因素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也展现出了每个指标对股东价值的影响以杜邦分析模型为代表的财务模式以财务指标为主,计算简单并且能直观的反应企业绩效情况,曾对降低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起到过积极促进作用。
但随着企业经营复杂化,企业的业绩仅靠财务指标来衡量存在着片面性,需要融入其他指标,全面综合衡量企业绩效二) 、价值模式20 世纪 90 年代初,为了实现企业与其所处经营环境的协调发展,美国斯腾斯特咨询公司(Stern 如果指标中同一层次各个指标之间具有相关性, 自身指标具有一定反馈能力, 形成网络形态的层次分析法ANP随后, 有的学者在将定性指标逐渐量化的过程中, 将模糊数学思想引入AHP 方法中, 从而形成( Fuzzy AHP) 模糊层次分析法; AHP、ANP 和Fuzzy AHP 均可应用于企业绩效评价1978 年由Charnes, Cooper, Rhodes ( 简称CCR 模型) 提出DEA 评价方法, 导致企业绩效评价的非财务指标和财务指标的结合, 不同的方法之间的有效集成和结合1986 年Banker 等人应用DEA 方法和超越对数生产成本函数来评价北卡罗纳州各个医院的效率: 1993 年Banker 和Gorr 等人使用蒙特卡洛方法产生的仿真数据,对DEA 方法和修正的最小二乘法在生产前沿面评价方面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1993 年Thanassoulis 使用假设的数据对回归分析方法和DEA 方法在效率评价方面的差异作了比较研究; 1998 年Ruggiero 和Bretschneidei 通过修改CCR 模型的目标函数来研究技术效率的Russell 测度和加权Russell 测度等。
上述的DEA 模型是假设企业为一个具有充分效率的整体, 当考虑企业内部结构和组织效率对投入产出的影响, 以及中间产品的产出和再次投入时, 出现了网络DEA24, 从而将企业本身结构效率和外部投入产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1988 年由Cross 等开发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结合的SMARI、系统; 1990 年由Chames 等人给出了可加性的灵敏度分析; 1992 年Robert Kaplan 和David Norton 在总结十几家绩效评价处于领先地位公司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平衡记分卡法BSC, 并经过1993、1996、1999 多年完善, 改变了企业业绩评价的思想, 推动了企业自觉建立实现战略目标的管理体系从顾客、内部、创新与学习以及财务的不同视角来观察企业, 建立相应指标体系和权重来进行评判四、发展前景与展望管理没有终结的答案,只有永恒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组织的变革,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的同时,还要进行管理创新绩效管理的本质就是要通过绩效评价、评估和不断的指导来得到具有高工作动机和高工作素质的劳动力在过去几年中, 绩效管理从间断的行为转移到连续的过程,从求值程序转变为员工的开发,循环的绩效管理(反馈评价,分析结果, 目标设定) 有效地提高了组织的绩效。
过去绩效评价局限于图的内部,而目前绩效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组织的战略,跨组织的绩效评价体系超越了组织边界,对外部环境产生影响未来跨组织的绩效评价研究特别是供应链和外延企业的绩效评价研究会更详细随着绩效评价研究范围越来越广,绩效评价和绩效管理趋于同义五、参考文献[1]安迪·尼利.战略绩效管理—超越平衡计分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李海琳、赵国杰、郝清民.国外绩效评价研究综述[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7(4)[3] 彼得·F·德鲁克等.公司绩效测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8- 74.[4] 路媛媛.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研究综述及展望[J]经济论坛,2012(2)[5] 刘淑莲.企业价值评估与价值创造战略研究———两种价值模式与六大驱动因素[J].会计研究,2004 (9):67- 71.[6]Roland F. Speklé 、Frank H.M. Verbeeten .The use of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s in the public sector: Effects on performance [7]Jill MacBryde、Steve Paton、Margaret Bayliss、Neil Grant.Transformation in the defence sector: The critical role of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