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应气候变化农业措施.docx
13页1、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有哪些方法?拜托了各位谢谢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把农业 发展、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 农业发展对农业资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置农业发展于农业资源的良 性循环之中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村经济和社会全方位的持续发展, 要实现农民日益富裕、农业社会全面进步,使农村的资源环境、人口、 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农业可持续发 展可采取如下防御、适应和措施对策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可持续发 展的防御对策,首先是减少农业生产C02排放源,提高其碳汇库容潜 力具体措施包括培育抗旱抗病虫害等抗逆性和光合生产率高的新品 种,以适应变化更为剧烈频繁的灾变;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改进耕 作体系,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增加土壤的植被覆盖率;开发推广新技 术、新措施,在新的气候环境中变弊为利,变害为益,提高农业的自 适应能力;发展农田林网,采用新的排灌措施,优化灌溉系统和方式, 改善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条件;加强病虫害和杂草害的防治,开发研 制高效低毒无污染的新型农药,开展生物防治,发挥自然天敌对病虫 害的调控作用,以应对气候变暖导致的病虫害和草害可能加重的严峻 挑战;加快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措施,通过技术进步和经济手段, 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优化能源结构, 降低 CO2 的排放增长率。
加快退耕还林还草速度,大力加强植树造林 进一步制止对森林的过度砍伐,充分发挥森林吸收CO2的巨大潜力 其次是突出区域治理重点,调整产业结构,走综合开发之路,提高各 地农业和地方经济适应气候变化的实力其中,黄土高原区生态建设 要与富民增收相结合,大力发展畜牧业,把草畜业作为保护治理生态 环境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实现向农牧生态系统的转变北方草 原区要合理利用和保护天然草场,减轻人为破坏;控制畜群数量,实 行以草定畜,围栏封育,划区轮牧;加强人工草场的建设,培育新品 种,建立人工饲草基地西北干旱区要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强化对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调配和管理,开展人工增雨 作业,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同时保护山区林草植被,涵养水源 青藏高原区要以保护现有自然生态系统为主,保护生物多样性,严禁 不合理开发和捕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气候变化对农业 可能影响的适应对策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应 变能力和抗灾减灾水平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要以改土治水为中心,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高产稳产农田,不断提 高对气候变化的应变能力和抗灾减灾水平针对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 的可能影响,分析未来光、温、水资源重新分配和农业气象灾害的新 格局,改进作物品种布局,有计划地培育和选用抗旱、抗涝、抗高温 和低温等抗逆品种,采用防灾抗灾、稳产增产技术措施,预防可能加 重的农业病虫害。
大力发展生物技术,进行光合作用、生物固氮、生 物技术、抗御逆境、设施农业和精确农业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和研究, 以强化人类适应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影响的能力 二是加强监测预测 建立农业生产气象保障和调控系统加强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影 响的监测预测工作,建立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自动化程度 比较高的大气综合探测系统,发展与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相关科学研究 基础数据库,包括温室气体数据库、气象要素数据库、强迫因子数据 库、气候变化影响数据库、农业生产(产量、面积等)数据库建立 农业生产气象保障和调控系统,促使农业生产最大限度地利用气候资 源,减少或避免因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要综合应用气象科学技 术、遥感技术和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紧紧围绕21 世纪农业生产对气 象保障的需求,研究和建立国家级、区域级农业生产气象保障和调控 技术系统 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首先是加强 生态环境建设,降低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生态环境的改善 有利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有利于降低农业 生产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 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矿山、水、森林、草原和气候资源,提高 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快重点治理工程建设, 改善重点流域、区域、城市、海域的环境质量,有效地控制和降低污 染物的排放;大力植树、种草,加强湿地的保护,建立环境保护和防 灾减灾的保障体系。
其次,要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加强生态环境 的保护和治理综合考虑地形、土壤以及水分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调整,最有效地利用气候变化后的新资源,如热量 资源,C02资源等特别是光、热、水综合匹配优势资源的利用,以趋 利避害,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持续发展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保护土地 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重点保护耕地资源,严格控制非农用地 的扩张,加强对林地和草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重新审视人类活 动的合理性和适度性,主动使人类活动适应气候变化,实行在保护和 建设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三要 发展相关前沿学科与高科技农业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的推广,可以 促使农民根据资源的不同性质和用途,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活动,提 高当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序性和效率,使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大幅度 提高同时,我国不同地区地理与气候条件的多样性又产生了极其丰 富的特色资源,适用技术的采用,可以弥补以往人们在开发利用资源 过程中存在的盲目性和短视性,使区域特色农业的开发成为可能只 有实行高技术产业化,才能节省资源、能源,才能开发新资源、新能 源只有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才能解决社会发展中的提高劳动 人口素质问题,才能解决经济管理中的效率问题。
探索农业高产新途 径,重点是如何控制农作物基本生物变化过程,提高其生产率和投入 产出率例如,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遗传改良,掌握生物固氮和 调节激素的机制,提高营养和水分的吸收利用率,控制不利土壤、气 候和有毒化学物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等等2、气候变化对农业具有什么样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全球农业的影响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受人类强烈干预的人控系统,也是自我调节机 制较为薄弱的生物系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承受者和受害者.已有 不少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即有不利方面,也有有利方 面,它给农业带来的机会与挑战兼而有之.4.1 CO2浓度对农业的影响4.1.1 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CO2是作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作物生长至关重要.在一定的范围 内,C02浓度升高,植物生长加快,所以有人认为大气中C02浓度升高,将 会大幅度提高植物的生产力.但也有实验表明,许多植物在高CO2浓度 下有一段加速生长,之后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21].这可能是与植物 的不同光合代谢途径有关.C3植物(如小麦、水稻、大豆等)对CO2浓度 升高呈较高的正反应,但C4植物(如玉米、高梁等)对CO2浓度增加的 反应较弱.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C02浓度升高,对农作物是有利的. 但气候变化会导致一系列生态因子的变化.实验研究表明,大气中CO2 浓度加倍,主要分布于温带、亚热带和湿润热带地区的C3植物会受益 增产,而主要分布于半干旱热带(非洲)的C4植物产量则会受到影响,并 且前者的受益并不一定能补偿后者的损失.在全世界粮食产量中,C4作 物仅占到20%,但在国际市场上交易的粮食中,C4作物占到75%以上.如 玉米在国际市场上交易量最大,其是全球饥困地区的主要食物.因此,气 候变化对C4作物产量的影响,将会使某些地区饥荒加剧。
4.1.2 CO2 浓度对作物品质的影响CO2浓度的升高可能会导致农作物品质的下降,因为CO2浓度 高的情况下,作物吸收C将增加,而吸收的N减少,体内C/N比升高,蛋 白质含量将降低,作物品质降低.这一点已有实验证实:大豆和小麦在 CO2浓度倍增条件下实验,结果大豆氨基酸和粗蛋白含量分别下降2.3% 和0. 83%;冬小麦籽粒粗蛋白和赖氨酸分别下降12. 8和4%这样人类 人均需求的粮食量可能要增加,才能满足自身的营养.同样,农业害虫可 能也要摄取更多的植物才能满足其营养需求,虫害可能由此加重.这方 面尚无实际研究数据.4.1.3 CO2浓度对水分有效性的影响由于CO2浓度升高,植物较容易获得CO2,因此气孔开放程度将变小, 开放时间也可能缩短,这样植物蒸藤作用将减弱,植物体耗水降低,土壤 水分利用率将提高,这对于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作物可能是有益的但由 于温室效应,C02浓度升高,气温也升高,水分蒸发速度会加快.这种蒸发 加快和蒸藤减少是否能达以平衡,目前尚难以预料有人认为总体耗水 可能增加,起码在某些区域可能是这样 4.2气候变化对作物布局和面积的影响 温室较应会使大气温度升高,这样对热量有限的地区来说,可以延 长生长季节,这一趋势有着极地化和高山化的发展倾向,在北半球高纬 度地区这种变化可能是明显的。
就象前面讲的植被地带会因气候变化 而北移一样,农业区也会大幅度北移,因热量不足而分布区受限的作物 的分布北界也会大幅北移,山地分布上界会向上移动,这样中纬度和高 纬度地区的作物布局和面积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方面已进行不少的 模拟研究一些研究表明,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若平均气温升高1°C, 作物的北界一般可以向北移动150〜200km,而海拔向上移动150〜200m 对冬小麦和玉米的分布区变化问题已有多人做过研究.在欧洲现在的气 候条件下,玉米作物(指要收获成熟种子的玉米,不包括只收青穗的玉米) 需要气温210C的天数850d,其分布北界位于英格兰的南部.当大气中 CO2浓度加倍后,研究认为,其北界移至莫斯科的南部,有的模型预测北 移幅度更大尽管不同模型预测结果有异,但其趋势是一致的,也就是 说在CO2浓度升高,气温增加的情况下,一些作物分布北界要向北扩展, 面积可能增加.按常理,这些作物的总产量应增加,但这必然是要将一些 其它用途的土地转为农田,比如原因热量不足不宜作为农田的草地、林 地等要开垦,这样在作物产量增加的情况下,林产品和畜产品可能会减 少,为人类提供的总产品是否增加,尚是问题.由于农业带北移而增加的 农作物面积在不同的区域或国家的相差悬殊,而且受政策影响甚大,所 以,作物格局在未来几十年中究竟如何变化,难以确切预测。
4.3 气候 变化与农业气候灾害对农业影响最大的可能是极端气候条件,比如干旱、风暴、热浪、霜冻等,全 球气候变化,对这些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有什么影响,目前知道 的甚少某些研究认为,气候变暖会使热带风暴增强,从而对低纬度地 区,尤其是海岸线上的农业有重大影响.有人认为,气温升高,大气热浪 将会频繁发生,从而影响农业生产,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更为突出.象冬小 麦主产区的干热风可能会使小麦大幅减产由于气温升高,大气层中气 流交换增强,大风天气会增加,风暴频率和强度都会有所增强,某些区域 (如我国黄土高原地区)风蚀作用导致水土流失会加剧,而影响农业生产. 再则温度升高,会使某些要求低温春化阶段的作物受到一定的影响还 有人认为,大气温度升高后会导致土壤耗水量加大,尤其是植被覆度低 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耗水量会更大,旱灾会更严重地发生而危胁农业的 发展这些方面的影响程度尚难确切估计4.4气候变化与农业病虫害就象植被地带和农作物带北移一样,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农业病虫的 分布区发生变化.低温往往限制某些病虫害的分布范围,气温升高后,这 些病虫的分布区可能扩大,从而影响农作物生长同时温室效应还使一 些病虫害的生长季节加长,使多世代害虫繁殖代数增加,一年中危害时 间延长,作物受害可能加重。
分析表明,在美国对豆类等作物严重危害 的害虫———马铃薯叶蝗,当气候变暖时,越冬虫口密度加大,假定作物 种植时间不变,其危害时间提旱,这可能导致作物大面积受害.玉米螟对 豆类的危害也会因提前取食而加重另外,在温带地区某些病虫害目前 危害程度不大,但若温度升高,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