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安江流域安徽段践行两山论的模式探索.docx
10页新安江流域安徽段践行“两山论”的模式探索 田淑英 夏梦丽 金伟摘要:新安江流域生态资源丰富,是践行“两山论”的重要地点基于“两山论”的理念演进模型,可以剖析新安江模式的逻辑起点通过调查分析与比较分析发现,新安江流域安徽段的生态经济发展存在生态产业化发展模式较少、生态产业品牌效应不强、生态经济发展平台驱动不足、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以及财政可持续性不足等问题据此提出,新安江流域安徽段践行“两山论”应进一步丰富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打响特色生态经济品牌,搭建生态经济发展平台,拓展生态产业发展路径,加强绿色财源建设,健全生态经济发展保障机制最后提出,新安江流域安徽段践行“两山论”的模式应该是:五大发展理念共同引领,五种政策共同发力,林长制与河长制统筹推进,文化、教育、科技要素叠加,实现三个融合的“55233”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关键词:“两山论”;生态经济;新安江流域;生态产业化:F127.54 文献标志码:A :1001-862X(2019)02-0057-006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阐述(1),这一重要阐述被称为“两山论”。
深刻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重要思想的演进脉络,探索新安江流域安徽段生态经济发展路径与保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目前,学者们对新安江流域的研究多集中在生态补偿上,一些学者对新安江流域的生态补偿制度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在横向补偿长效机制的建立等问题上存在难点,且补偿范围难以满足实际需要,认为应该在流域资源产权、法律法规、引导群众参与等方面对现有制度进行完善[1-3]也有学者通过成本效益分析(CBA)和AHP-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对新安江流域的生态补偿效果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发现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效果整体较好,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会更加明显,但是研究方法和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数据的客观真实性还有待考察[4-6]这些研究从微观的角度完善了流域间的生态补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发展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但在实践中,流域生态经济的发展不仅要靠生态补偿,还需构建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生态经济体系,探索流域生态经济整体发展的路径和保障机制本文从践行“两山论”新安江模式的逻辑起点入手,探索新安江流域安徽段生态经济发展,特别是生态产业化发展的路径和保障机制一、新安江流域安徽段践行“两山论”的逻辑起点“两山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
两山论”的思想蕴含着较强的经济逻辑,是集体偏好和供求关系的综合体现当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时,人们对经济产出的偏好高于生态产出,只能用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由此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对人们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人们开始意识到生态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经济产出的偏好开始下降,对生态产出的偏好逐渐上升此时,人们更愿意用经济财富来治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然而,发展必然要以对资源的利用为基础,当人们对生态和经济的偏好相等时,发展进入了“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阶段可见“两山论”蕴含着丰富的经济学含义,其理念演进模型如图1所示:在“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理念引领下,能够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那么,如何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加快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这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路径的具体注解可见,践行“两山论”,就是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体系,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谋求资源的高效利用一方面,积极促进产业生态化发展利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能耗低排放少的绿色产业,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另一方面,提高生态产业化水平以生态资源及生态环境为基础,通过对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实现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的转变,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新安江流域安徽段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缓解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近年来,新安江流域安徽段以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为契机,在产业生态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举措,有效地保护了流域上游段的生态环境但在生态产业化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资源的利用效率还有待提高因此,在加快建设新安江流域安徽段生态经济体系中,主要任务在于提升生态产业化水平二、新安江流域安徽段生态经济发展现状(一)生态经济基础新安江流域覆盖安徽省黄山市全域、宣城市的绩溪县和浙江省的建德市、淳安县流域面积共11452.5平方公里,干流总长359公里,其中安徽境内流域面积6736.8平方公里、占58.8%,干流长242.3公里、占67.5%截至2017年,黄山市已创建了26个国家级生态乡镇,4个国家级生态村;绩溪县为省级森林城市,其生态资源以森林为主,与下游段相比,生态承载能力较大新安江是黄山市的母亲河,也是浙江省最大的入境河流,丰富的林、农、水资源为新安江践行“两山论”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如表1所示,黄山市的流域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均高于新安江下游段的建德市和淳安县,但是其人均GDP却低于这两地尽管新安江流域安徽段有非常丰富的生态基础,但生态产业化潜力未能充分挖掘,生态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具体表现为:第一,林业经济水平不高2017年黄山市林业产值仅占GDP的2.8%,和超过80%的森林覆盖率不匹配第二,无烟工业带动能力不强黄山是旅游重地,被评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旅游服务业发达,但对周边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二)初步探索新安江流域生态经济的安徽段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施产业生态化战略黄山市为了推动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投入大量资金,推行产业生态化发展,并产生了一定效果为了进一步增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黄山市在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背景下,创设了24家“垃圾超市”,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推动形成“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转、县市处理”垃圾处理的生态链条此外,新安江流域安徽段推进茶叶种植生态化、加工清洁化改造2017年,茶叶综合产值超出130亿元,出口额约占全国的10%2.积极发展生态产业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新安江流域安徽段不仅大力发展山泉水养鱼产业,使鱼的市场价格提高400%,还积极发展矿泉水产业,引进了康师傅矿泉水、六股尖山泉水等一批项目,打造了百亿水产业。
同时,着力发展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培育民宿经济、体验经济等新兴业态,使当地超过12万农民从事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新安江流域安徽段为积极推进山清水秀、人文荟萃的新安江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积极培育绿色食品、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集群目前,新安江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总计246.5亿元,水生态服务价值总量64.5亿元3.提升林业生态功能和生态优势林业的核心是森林资源的合理经营与科学管理[7]2012年以来,新安江流域安徽段分别实施了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和林业增绿增效行动,积极创建了森林城市、森林村庄、森林长廊等,加大力度保护生态公益林535万亩,建成了水常绿、山常青的良好生态环境,提升了林业生态功能同时,通过完善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湿地的生态系统保护,进一步扩大了森林面积、优化了森林结构,并充分发挥了林业的生态优势4.推进绿水青山制度和保障机制建设新安江流域实行上下游定期协商,完善皖浙两省联合监测、联合执法、应急联动等横向联动工作机制同时,黄山市坚决执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将环保责任落到实处,建立严肃追究的问责机制此外,黄山市建立了多元投入的保障机制,促进政府与企业共同筹集资金。
2016年,黄山市政府与国开行等金融类企业共同发起首期规模20亿元的发展基金,用于建设新安江流域三、新安江流域安徽段生态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雖然新安江流域安徽段的生态资源丰富,产业生态化发展良好,但与浙江段实践相比,其生态经济发展仍有不足一)生态产业化发展模式较少新安江流域安徽段当前所培育的产业主要有“农林牧”、“粮桑渔”、“种养加”的复合经营模式,全域旅游、乡村旅游等生态旅游休闲模式,黄山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强化工业点源污染的循环经济模式,这些模式仍然偏传统且不够丰富在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中,短期内通常把资本和劳动力看成是可变的,而把土地等自然生态资源看成是不变的但是,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多种立体复合化生态发展模式已经在空间维度上拓展了生态资源利用的可能性,森林旅游、生态服务等新兴特色产业也已成为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二)生态产业品牌效应不强新安江流域安徽段当前所培育的生态产业品牌效应不强,缺乏技术创新支撑2018年,建德市推出“建德草莓”公共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用品牌战略引领草莓产业发展,从而推进建德的地域形象和知名度黄山市虽然推进了茶叶种植生态化、“泉水”养鱼、黄山无极雪等特色生态产业,却未能打造出像浙江省“农夫山泉”、建德市“建德草莓”这样家喻户晓的品牌。
同时,新安江流域安徽段的生态经济产业链较短,产业呈孤立状发展态势,导致难以形成完整的生态产业化体系三)生态经济发展平台不足新安江流域安徽段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但是要素整合缺乏平台支撑一般来说,区域内的要素数量是有限的,但要素的异质性会产生多种要素组合,而这些组合往往能够实现创新发展模式实践创新基地和田园综合体是驱动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2017年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大会上,第一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浙江省获得3个,而安徽省仅旌德县1个,新安江流域未获得平台;2018年,建德市以新安江田园综合体建设为主平台,打造了多种综合性功能的区域发展新平台,培育田园综合体产业支撑体系与浙江段相比,新安江流域安徽段的生态经济发展平台不足,难以促进产业集聚和三产融合,不利于生态经济发展四)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补偿力度不足和形式单一首先,从经济学的角度,生态效益补偿是通过对有益或受损的生态产品或者服务进行的补偿,从而使生态的外部性内部化[8]而新安江流域安徽段为获得生态环境补偿资金,执行了严格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管理制度,拒绝了部分投资企业进入,从而牺牲了较多的发展机会,但现行的补偿力度远远不足以弥补机会成本。
其次,新安江流域前两轮上下游补偿协议显示,现有的补偿内容只涉及价值补偿,但是,再生产过程中,资源的消耗不仅需要价值补偿,还需要实物补偿[9]同样,生态资源的消耗也需要价值和实物的双重补偿在价值补偿力度不够的情况下,仅依靠上下游横向补偿资金而缺乏产业、技术等实物补偿,必然导致补偿不足这不仅会加大上下游生态经济发展差距,也会导致新安江流域整体发展难以持续五)财政支持的可持续性不足新安江流域上下游的横向补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压力,但是资金投入远远不足,且不具有可持续性充分有效的财政投入是生态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现行的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资金问题,但谈判成本过高,可持续性不强同时,黄山市为了保护流域环境,围绕水污染综合防治、生态修复、监测体系建设等,安排了319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达638亿元过度侧重“保护”的财政投入现状,进一步加剧了“发展”的资金压力,生态经济发展支撑不足,难以有效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四、新安江流域安徽段生态经济发展路径拓展与机制保障进一步发展新安江流域安徽段生态经济,要在原有基础上借鉴浙江段经验,进一步拓展发展路径,同时完善保障机制。
一)路径拓展1.丰富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基于要素和经济增长理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包括:基于生态资源产出率提高的复合经营模式、生态服务产出率提高的生态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