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谐的师生关系动感的数学课堂.docx
4页和谐的师生关系动感的数学课堂 摘要:青春期的初中生课堂上往往启而不发,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开放的问题、“数学活动”为中心的课堂、富有激励的评价都能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用知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创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关键词:青春学生动感课堂初中生是活泼好动的,是青春洋溢的但是在我的数学课堂上却出现了这些现象:老师提出了问题,没有一个人举手,任凭你怎样引导,结果总是启而不发如果真的叫起来某个不举手的同学,他们往往慌乱中竟不知老师问的是什么,然后四处求援,最后一无所获与此同时,还会有几个学生在打盹这样的课堂,教学节奏非常慢,练习的容量非常小,预期的教学内容往往进行不完,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更谈不上什么高效的课堂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课堂?分析问题归因如下:一、来源于学生方面:1.上课不回答问题首先是怕回答出错,遭到同学的嘲笑;其次是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不能以准确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再次是问题难度较大,学生能力不足2.上课发呆青春期的第一个信号是对学习没有以前专心,在集体活动中爱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而课堂中容易一个人独处一方,发痴发呆。
3.上课睡觉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大部分知识根本就听不懂,再加上多次的考试受挫,导致他们对数学学习毫无兴趣,面对严明的课堂纪律,数学课无疑就成了睡觉课二、来源于教师方面:其一,教学不良教师备课不充分,教学方法单一,缺乏艺术性与吸引力,都会使数学知识显得更加枯燥、乏味,学生容易分心走神其二,要求不当教师过分苛求学生的表现、追求课堂的完美,会使学生感到紧张、压抑,从而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了避免出错,干脆不回答问题其三,评价不当其四,应试教育的影响尽管现在实行的是素质教育,但是评价老师教学效果的砝码还是分数,多数老师是很看重成绩的数学思维能力差、费功夫而又不出成绩的学生往往会被漠视,所以学生课堂上自暴自弃,其最根本的原因是老师对其放弃的结果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都能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让数学课堂青春而又动感呢?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定的管理策略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动感课堂的前提初中生是个富有挑战权威的群体,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表达对数学知识的疑惑,从而保障了师生之间信息的畅通,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在张扬个性的同时,身心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我总结出:第三边大于两边之差,小于两边之和,并写成“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
当即有一个学生举手反驳:“老师你错了,你明明说的大于,却写成了小于号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老师就能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我当即表扬了他的质疑精神,纠正了他的错误,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教学策略所以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动感课堂的前提二、简单开放的问题是动感课堂的载体《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尝试独立地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数学开放式习题注重问题的探索性,题材丰富多彩,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并且具有选择性,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答案不唯一,所有这一切都试图使学生尽快地形成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三、以“数学活动”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动感课堂的关键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刺激,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通过“同化”和“顺应”,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不会发生,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等丰富多彩而学生又喜闻乐见的活动,将会改变死气沉闷的教学气氛,展现给学生一个“动感的舞台”那么教师就要精心设计、组织、引导、调控学生的活动,给学生搭建活动的平台。
常用的方法:1.同桌交流这种方法既方便高效又容易实施,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小组探究合作小组探究合作为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提供了平台小组交流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利用组内资源,让学生在辨析中去伪存真,但要避免优秀学生一言堂3.操作演示新课标指出:课堂上学生是真正的主人,老师只是学习的指导者所以,教师要扩大学生的活动空间,承认真正的主人,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对知识的理解运用4.实践活动数学学习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学习,还是数学能力的学习,所以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真正魅力总之,课堂中,学习评价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好的评价可以开启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智,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引发向上的学习动力,建立足够的学习自信学生学习评价是教师必备的一种教学艺术当学生表现得很优秀,教师带头的掌声是对他最好的奖励;当回答问题有些瑕疵,老师温馨的提醒是对他的呵护;回答得很糟糕,教师也不妨再耐心地讲解一下,他会深深地体会到老师的关心当然,评价的方法很多,可以是语言,可以是形体的,有时一个肯定的微笑、一道信任的目光都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