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重证据法”演绎下的楚辞研究.doc
5页三重证据法”演绎下的楚辞研究青年楚辞学者吴广平先生所撰的《楚辞全解》新近由岳麓书社作为 “古典名著标准读本”丛书之一出版了这是一部屈原、宋玉全集校注汇 评本书中除收录了传世《楚辞》所收屈原和宋玉的全部作品外,还补录 了其他传世文献中所收的署名宋玉的全部作品(包括伪作)以及银雀山出 土的宋玉赋佚篇全书收录的屈原作品有《离骚》、《九歌》(11篇)、《天 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大招》,宋玉作品有《九 辩》、《招魂》、《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笛赋》、 《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微咏赋》、《御赋》、《对 楚王问》、《对友人问》、《对或人问》、《高唐对》、《郢中对》、《报友人书》 另外,书末附录了有关屈原与宋玉的传记及评论资料,包括汉代司马迁《屈 原列传》、刘向《屈原传》、唐代沈亚Z《屈原外传》、汉代班固《离骚赞 序》、王逸《楚辞章句序》、梁代刘勰《辨骚》、晋代习凿齿《宋玉传》、唐 代佚名《宋玉说》、清代甘鹏云《楚大夫宋玉》、先唐佚名《宋玉集序》、 明代张燮《宋大夫集序》、清代丁丙《宋玉集题跋》全书由题解、原文、 注释、韵部、译文、集评六大板块组成,撰著者在充分吸收融化古今中外 学者丰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传世的和岀土的全部屈原和宋玉作品作了 简明的题解,精要的校勘,详细的注释,通俗的翻译,并叙述了各篇辞赋 的用韵情况,精选汇集了丿力代的评点资料,是一部体例新颖、视野开阔、 资料富赡、创意叠出的《楚辞》读本。
作者吴广平先牛善于综合运用“三 重证据法”(即“文献典籍”、“文物考古”、“文化人类学”三个方面的证 据)来破解《楚辞》的疑难、死结与公案,《楚辞全解》一书正是“三重 证据法”演绎下的楚辞研究的可喜成果善于充分利用传世文献典籍资料与证据,是《楚辞全解》的第一个重 要特点传世文献典籍是我们从事古代文史研究最基本、最重要的资料与 证据吴先生在破解《楚辞》疑难时,十分注重运用传世文献典籍资料与 证据如《九歌?国荡》“天时坠兮威灵怒”,今人多误将“威灵怒”释为 “鬼神发怒”或“鬼哭神号冬但《国荡》的主旨是歌颂“鬼雄”,鬼神始 终是刚强的,怎么能说“鬼哭神号”呢?吴先生据《广雅?释诂三》“怒, 健也”的训诂材料,将“威灵怒”释为“神威刚强”,就通达多了游国 恩曾撰写专文主张宋玉《大言赋》、《小言赋》乃模拟晋人傅咸《小语赋》 之作,儿成定论此书据《永乐大典》卷一二O四三《酒》“赐方朔牛酒” 条载西汉东方朔《大言赋》,乃模拟宋玉《大言赋》Z作,遂断定游氏所 言乃祖孙颠倒的推论世传宋玉《微咏赋》,明代学者杨慎、胡应麟、陈 继儒、张燮均认为系南朝宋代王微《咏赋》Z讹,今人多信从此说此书 据唐代陆龟蒙《自遣诗》“宋家微咏有遗音”及其IH注“宋玉有《微咏赋》”, 以及明代钱希言《戏瑕》、周婴《卮林》和清代俞極《茶香室四钞》等书 的观点,乃断定宋玉确实写作有《微咏赋》。
陆龟蒙、钱希言、周婴、俞 極等人关于宋玉作有《微咏赋》的言论,为上世纪以来的楚辞学者所忽视, 吴先生发掘出这些诗人与学者的观点与材料,毫无疑问十分有利于学术界 进一步考辩《微咏赋》的真伪这些正是作者善于充分利用传世文献典籍 资料与证据的表现书中依靠传世文献破解屈宋作品疑难的例子很多如 据《山海经》和《本草纲目》破译《天问》中“鮫鱼”的神话原型为穿山 甲,据《周礼》和《说文解字》破译《天问》中雨师“?”的神话原型为 金龟子,据《广雅》和《诗经》破译《天问》中“繁鸟”的神话原型为猫 头鹰,据朱熹《楚辞集注》、戴震《屈原赋注》以及王引之的观点纠止《九 章?怀沙》“乱词”的错简,据清代吴楚《说文染指》和谢彦华《说文闲载》 释《九辩》“块独守此无泽”的“无泽”为“芜泽”类似例了,书中俯拾 即是善于充分利用岀土文物考古资料与证据,是《楚辞全解》的第二个重 要特点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编撰的讲义《古史新证》 的“总论”中首次提出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他说:“吾辈生于今日,幸 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 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 一面Z事实。
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虽古书Z未得证明者不能 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王国维所谓纸 上材料即传统的文献材料,地下材料即考古发现的新材料所谓“二重证 据法”就是用考古发现的新史料与传世的文献典籍互相释证阅读《楚辞 全解》一书,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大量引用出土的甲骨、金石、简牍文献和 出土的实物图像来与传世的文献典籍互相印证,显示了作者对考古发掘出 土新资料的重视如解释《大招》“小腰秀颈”中的“小腰”,作者先引述 《墨子》、《荀子》、《管子》、《晏子》、《尸子》、《尹文子》、《淮南子》、《新 论》等文献典籍有关楚灵王好细腰的记载,然后辅以楚墓出土的织锦、刺 绣、帛画和漆画上所绘男女均一律细腰来互相印证,这样两相印证,就以 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传世文献所载“楚王好细腰”当确有此种风尚此外, 如据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孙子兵法》佚篇《吴问》的记载释《离 骚》“滋兰九碗”之“碗”的面积,据湖北江陵天星观一号楚墓出土的祭 祀“云君”的竹简來证释《九歌》中的“云中君”即云神,据湖北随县曾 侯乙墓出土的排箫实物来描写《九歌?湘君》中的“参差”(排箫的俗称) 的形制,据山东济宁县发现的汉代石抱子俑像来印证《九歌》中“少司命” 的神格,据湖北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出土的乐器编钟和麓来解释《东君》中 描写到的相关乐器等等,均是善于利用二重证据法的表现。
善于充分利用文化人类学的资料与证据,是《楚辞全解》的第三个重 耍特点1994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叶舒宪先生的专著《诗经的文化 阐释》叶先牛以《人类学“三重证据法”与考据学的更新》一文作为此 书的“自序”,正式提出了 “三重证据法”三重证据是指传世文献与考古 材料Z外的文化人类学所提供的域外的、原始的、民族的、民俗的资料 许多古典文化的奥秘,我们完全可以“礼失而求诸野”,通过[T1野采风, 运用民俗事象来破解吴先生在《楚辞全解》一书中引用了大量域外的、 原始的、民族的、民俗的资料来破解《楚辞》中的文化秘密,取得了显著 的成效如引用湖湘民间流传的“颠倒歌”来解释《九歌》“二湘”倒反 辞的修辞艺术来源与艺术特征;引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祭神赛会时男女 “抛彩球”和湘西苗族的《领魂辞》來解读《九歌?礼魂》;引用原始社会 奇特的“产翁(couvade)”习俗来破译《天问》“伯禹腹鳏”的文化秘密; 据原始社会以及乌干达前总统阿明和中非已故皇帝博卡萨均信任装神弄 鬼的巫师,嗜食人肉,特别喜欢吸人的骨髓,来解释《招魂》“以骨为喘” 的巫术宗教背景;根据文化人类学提供的圣婚仪式材料,结合《神女赋》 的文本实际、《神女赋》与《高唐赋》的内在联系、魏晋至隋唐大量诗人 诗作的佐证,校勘订正《神女赋》中梦神女的应当是襄王而非宋玉……凡 此种种,不胜枚举。
总Z,《楚辞全解》一书,由于成功运用了三重证据法来破解《楚辞》, 书中文献的、考古的、民俗的材料纷至沓来,相互印证,珠连璧合,显示 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底蕴与宽广的学术视野,从而使得全书具有鲜明的时代 特色这也彰显了作者守正出新、锐意开拓的学术个性与学术勇气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责任编辑:晓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