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学案(含答案).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lizhe****0920
  • 文档编号:34954727
  • 上传时间:2018-03-0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3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 第17课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 【学习目标】 概述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第一部分 自主学习 一、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4)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1982)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1991) 背景 二战后,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 露,农业问题尤其突出 赫鲁晓夫改革成效不大;经济全面滑坡,社会陷 入危机边缘 重点 重点在农业领域 重点在工业 从经济改革开始,后转 向政治改革在经济领 域,对经济体制进行根 本性变革,提出“加速 发展战略” 农业 自留地,养牲畜;种谷物, 开荒地;种玉米,卖农机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 权,降低收购指标,提 高农产品价格,放宽对 个人副业的限制 措 施 工业 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地方, 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 企业经营自主权 积极 一定程度冲破传统观念束缚, 取得一定成效 前期收到一定效果,经济 有所提高 评 价 局限 ①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 体制; ②改革目标不切实际; ③改革缺乏一贯思路,具有 盲目性; ④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

      ①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 制的框架; ②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 于停滞 ③与美国的军备竞赛, 影响经济发展 使经济继续滑坡,国内 局势逐渐失控,最终导 致了苏联解体 相同 ①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②内容:都在农业、工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调整 ③结果:都脱离了苏联实际,以失败而告终 比 较 不同 ①改革重点: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在工业方面;戈 尔巴乔夫则从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 ②结果: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 而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未见成效的情况下转 向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③失败原因:前两者的改革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经济体制,戈尔巴乔夫虽从根本 上变革经济体制,但因具体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 2 二.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 确立政权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确立阶段 社会主义经济改革阶段 1917 1918—1921 1921—1927 20C30S中期 1953—1964 1964—1982 1985—1991 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探索) 新经济政 策 (新探索) 斯大林经济 体制 (确立) 赫鲁晓夫改 革 (探索开始) 勃列日涅夫 改革 (趋于停滞) 戈尔巴乔夫 改革 (深化、失败) 三.苏联经济改革过程中我们得到的启示(不要死背,要理解和灵活运用) 1.搞社会主义建设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破除旧体制的束缚需要大胆改革 3.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4.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5.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改革要循序渐进 6.必须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防止个人崇拜 7.苏联解体只代表苏联模式的失败,不代表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社会主义没有固定模式,要从国 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部分 自学检测 1.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 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①赫鲁晓夫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 ②在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 ③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 ④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2.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 的角色 ”主是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3.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摈弃历史遗产的人物 ”李鸿章曾自嘲 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 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相同的局限在于 A.未推动社会发展进程 B.缺乏勇于改革的精神 C.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 D.面临必然失败的命运 3 4.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 民生产总值的40%。

      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 5.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科菲耶夫《论苏联的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 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 ……这类决策有很多” 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措施激进 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 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6.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相同点是: A.导致苏联经济的全面滑坡 B.涉及政治体制的改革 C.经济改革的效果不大 D.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7.有人曾把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某大国比喻为一艘满载军火的航船,船体锈蚀,方向不明,运转 缓慢,在茫茫大海中濒临下沉,当时的“船长”很不称职,缺乏应有的胆略和能力,仓促应对, 危难关头, “船长”竟弃船而逃,使得这个大国走向衰败对此解释错误的是 A.“满载军火”讽喻该大国大搞军备竞赛 B.“方向不明”是由于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C.“船长”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 D.“船长”是该大国走向衰败的祸首根源 8.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 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

      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 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能视为划时代的创举 ”材料中的“他”应 A.罗斯福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9.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 克,1931年增至 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10.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 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0%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 ----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第三部分:课后反思,构建本课知识结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