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新生态城总体规划文本.pdf

32页
  • 卖家[上传人]:ldj****22
  • 文档编号:37844927
  • 上传时间:2018-04-23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258.70KB
  • / 3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3 第二章 城市性质与规模 5 第一节 发展目标与定位 5 第二节 城市规模 6 第三章 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 8 第一节 经济发展 8 第二节 社会事业与文化发展 9 第三节 生态保护 10 第四节 生态修复 11 第四章 空间布局规划 13 第一节 空间结构与总体布局 13 第二节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 15 第三节 居住用地规划 17 第四节 商务工业用地规划 18 第五节 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19 第六节 历史文化保护与旅游 20 第五章 综合交通规划 22 第一节 目标与策略 22 第二节 对外交通系统 23 第三节 慢行交通系统 24 第四节 城市公共交通 25 第五节 机动车交通系统 25 第六节 交通管理系统 26 第六章 水系统规划 28 第一节 水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 28 第二节 给水工程规划 29 第三节 污水处理工程规划 30 第四节 雨水排除与利用工程规划 30 第五节 再生水利用工程规划 31 第七章 能源系统规划 33 第一节 能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33 第二节 供电工程规划 34 第三节 供热工程规划 34 第四节 燃气工程规划 35 第四章 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规划 37 第一节 环境保护 37 第二节 环境卫生规划 38 第五章 数字化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规划 40 第一节 数字化城市建设 40 第二节 通信工程规划 40 第六章 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规划 42 第一节 目标与原则 42 第二节 消防规划 42 第三节 防震减灾规划 43 第四节 防洪防潮规划 44 第五节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人防规划 44 第六节 公共安全 45 第七章 规划实施 47 第一节 分期建设 47 第二节 区域协调 48 第三节 保障措施 49 第八章 附 则 51 附录 1: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 52 附录 2: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 59 第一章 总则 第 1 条 按照中国、 新加坡两国政府签定的 《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一个生态城的框架 协议》及其补充协议的相关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 划(2005-2020 年) 》 、 《国务院关于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 (国函 [2008]26 号)等编制《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2008-2020 年) 》 (以下简称本规划) 。

      第 2 条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借鉴国际先进理念、方法和技术,积 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立足特有环境资源约束条件,创新发展 方式,探索经济蓬勃、社会和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 “能复制、能实行、能推广” ,符合 生态文明的城市发展模式 第 3 条 规划原则 坚持区域协调,突出生态经济,发展与滨海新区各功能区优势互补的特色产业,率先建设生 态宜居的国际化新城 坚持生态优先,立足保障区域生态格局,注重生态修复、加强生态建设,促进自然生态环境 与人工生态环境和谐共融,建设生态文明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宜居环境,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注重统筹兼顾,形成以绿色交通为支撑的紧凑型城市布局模式 坚持能源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节能减排,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 型社会 坚持科技创新, 鼓励采用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 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探索生态城市规划、 建设、管理的新方式 第 4 条 规划范围 东至汉北路—规划的中央大道, 西至蓟运河, 南至永定新河入海口, 北至规划的津汉快速路。

      规划范围约 34.2 平方公里 第 5 条 规划期限 近期至 2010 年,中期至 2015 年,远期至 2020 年 第 6 条 本规划是中新天津生态城(以下简称生态城)发展、建设、管理的基本依据,在规 划范围内进行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执行本规划 第 7 条 本规划经法定程序批准后,由天津市生态城行政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 城市性质与规模 第一节 发展目标与定位 第 8 条 发展目标 建设科学发展、 社会和谐、 生态文明的示范区; 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示范区; 建设体现三天津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生态宜居的国际化滨海新城 第 9 条 建设指标 (1)经济蓬勃高效:大力发展以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为主的生态经济,构筑以高新技术产 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综合实力、国 际竞争力等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市前列 (2)生态环境健康:环境治理、生态修复、节能减排、空气质量、水环境、人均绿化面积 等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3)社会和谐进步: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充足的就业岗位,全面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住房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实现社会各群体的和谐、融合。

      (4)文化传承弘扬: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交融, 塑造地域特色和文化品位 建设生态文明, 推行绿色健康的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5)区域协调融合:在环渤海、京津冀区域和滨海新区层面,建立完善的区域协调机制,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环境共建,实现区域和谐发展 第 10 条 定位 我国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绿色建筑等技术自主创新的平台,国家级环保教育研发、交流展 示中心和生态型产业基地,参与国际生态环境发展事务的窗口,生态宜居的示范新城 第 11 条 经济职能 (1)国际生态环保理念与技术的交流和展示中心 (2)国家生态环保技术的试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的集聚地 (3)国家生态环保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教育培训和产业化基地 (4)国际化的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康乐区 第二节 城市规模 第 12 条 建设用地规模 2020 年,规划总建设用地为 25.0 平方公里 第 13 条 土地资源使用 在保证环境品质的前提下,集约、高效地使用土地资源,进行适度有序的高强度开发,形成 紧凑的城市布局 (1)组团布局准则:依据步行和非机动车的出行距离,采用组团式布局,通过生态廊道界 定组团边界。

      (2)公交引导准则:依托大运量公交系统引导土地开发,沿交通站点周围适当提高开发强 度 (3)混合使用准则:充分利用现有地形,综合考虑土地使用、交通组织,通过平面和竖向 的合理设计,减少土方挖填,实现高效的土地使用,创造丰富的城市景观 (4)公共利益优先准则:保障生态城中心区、滨水区等高价值区域的公共性和开放性 第 14 条 人口规模 2020 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 35 万人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 75 平方米以内 除上述常住人口外,2020 年还将容纳外来就业人口 6 万人,以及暂住性消费人口 3 万人 第 15 条 人口结构 (1)就业结构:常住人口中的就业人口比重约为 66% (2)年龄结构:常住人口中 0-14 岁、15-64 岁和 65 岁以上三个年龄段的人口比例大致 为 10∶85∶5 (3)受教育程度结构: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口比重应在 20%以上 第 16 条 人口政策 实行城市产业结构与人口结构的联动调控; 落实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各项政策; 妥善安置原有 农村居民,提供住房和就业保障;改革户籍管理方式,减少人才流动障碍,使外来人员享受 市民待遇。

      第三章 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 第一节 经济发展 第 17 条 发展目标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以科技创新引领,构筑高层次的产业结构,形成国际一流、生态型的产 业体系和现代服务业体系, 成为国际生态环保技术的策源地、 总部基地和引领可持续发展的 示范区,提升服务能力,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第 18 条 发展策略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分工, 建立新型的国际技术和经贸合作机制, 简化外商投资管理和外汇 管理程序,建立与生态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投融资体制,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监管,确 保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 19 条 生态环保科技研发转化产业 (1)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积极开发和推广节能减排、节约替代、 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等先进适用技术 (2)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模式,发展生态环保教育产业,增强创 新能力 第 20 条 绿色建筑产业 大力发展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积极推行住宅产业化,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监管,确 保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 21 条 现代服务业 (1)建立生态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投融资体制,简化外商投资管理和外汇管理程序,发展现 代金融服务体系,完善配套服务平台,形成生态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提升服务能力。

      (2)大力发展生态型会展、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特色旅游和康体休闲等现代服务业 第 22 条 就业岗位 积极采取各项政策和措施,创造有利于企业竞争和发展的市场环境,实现多元化的投资,鼓 励创业,促进经济发展,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扩大就业 预测 2020 年提供就业岗位约 21 万个,本地就业率达到 65% 第二节 社会事业与文化发展 第 23 条 和谐社会建设 (1)建设适宜不同收入群体和境内外人员居住创业的和谐社会,居住社区应混合安排多种 不同类别住宅形式,满足不同群体居住需求;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建立满足不同需求合理适 度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公共资源的平等分配和共享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注重社会公平,关注弱势群体,健全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 伤和生育保险等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福利水平 (3)建立健全民主参与机制,组建社区居民自治管理网络 第 24 条 公共事业建设 (1)深化教育、卫生事业体制改革,建立符合国际化标准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 育以及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加强各类设施建设,形成功能完善和特色鲜明的服务网络,为居 民提供便利、舒适的公共服务。

      (2)各级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按分级配套原则建设,公益性设施按照指标与服务半径配 置,保持刚性供给;经营性设施布局遵循市场规律,结合城市公共空间,保留一定弹性 第 25 条 住房建设 (1)优化住房资源配置,探索住房制度改革,创新金融、财政等公共政策,建立科学、合 理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住房供应体系 (2)政策性住房建筑面积比例不低于 20%,妥善安置原有农村居民,回迁保障率 100%, 并提供就业保障 第 26 条 文化事业建设 (1)尊重自然与历史文脉,延续场地内在肌理,保护和发掘文化遗存,传承具有地域特色 的传统文化 (2)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塑造具有现代化、国际化和生态特色的城市形象,培育特色城市 文化 (3)培养社会生态环境意识,建立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生态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引导 生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价值体系 第三节 生态保护 第 27 条 规划目标 尊重本地自然生态条件,采取适宜的生态修复和重建手段,恢复自然水系、湿地和植被,构 筑与区域相协调的复合生态系统 第 28 条 生态空间格局 以蓟运河与蓟运河故道围合的区域为生态核心区, 构建生态核心区与外围生态系统相连接的 六条生态廊道,形成开放式的生态空间格局。

      第 29 条 生态系统构建 (1)规划确定永定洲湿地及蓟运河西侧的大黄堡-七里海湿地连绵区为永久性生态保护区, 除生命线工程外,禁止任何开发建设 (2)保留蓟运河故道及两岸生态缓冲带,建设过程中自然湿地净损失为零;结合现状污水 库治理进行保护性建设,形成生态城主要的公共开敞空间 (3)构筑生态核心区与外围生态系统相连接的六条生态廊道,加强与区域生态系统的沟通 与联系。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