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话说威远楼(完整版).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鲁**
  • 文档编号:560617250
  • 上传时间:2023-07-2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0.01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话说威远楼学者名流对泉州有所偏爱乃至赋诗吟颂:“青山如画水如油,踏遍春江忙此游我爱闽南风景了,泉州未必逊杭州!”这说明了泉州魅力具有相当影响,但在国内地区城市中泉州的文物较有它特殊因素,泉州目前国家级文物单位有20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84处所以,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和近百个国家驻华使节都幕名前来游览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落户泉州,无凝对泉州那神奇壮丽花冠添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泉州位于台湾海峡西岸,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古城,它在唐代中叶,就为“海上丝绸之路”主要起点港口城市,历尽沧桑巨变的古城中有座能让海内外游情牵梦萦的故乡的标志——威远楼,怀想威远楼历代陈迹,就像一壶冲泡中铁观音茶,慢慢淡淡品尝,无穷余香韵味萦绕心中泉州弛名的闽南建筑颇多,威远楼居其一周祈《名义考》卷三:“门上为高楼以望日谯……下为门,上为楼,或日鼓楼”,民间又称威远楼为“鼓楼”,俗称:北鼓楼,曹昭《格古要论》卷五:“世之鼓楼日谯楼”但现代的泉州人都称“闽南天安门”——威远楼威远楼座落位于泉州市区北端,在宋郡衙、清提督衙前关于威远楼始建年代众说不一,据《晋江县志》卷二规制一“城池”载:“元至下间,监郡契玉立建谯楼于衙,名日威远”。

      但民间相传五代王审知建立闽国后,就开始在泉州州治前建双阙( 望防卫楼),下垒石如城,或许就是威远楼最早的雏形唐时,威远楼称为“北楼”贞元九年(793年),泉州剌史席相曾加扩建,并请当时的著名文学者欧阳詹撰写《北楼记》文;南宁乾道五年(1169年),泉州太守又重修,同时又作一篇《重修北楼记》;而宋王象之在《舆地纪胜》卷一三O“福建路泉州”中有“谯楼上梁文”称:“清源,紫帽,素标图牒之传;石徇,金鸡,屡O衣冠之盛,水陆抚七闽之会,梯航通九译之重”可风当时的北楼(谯楼)重要价值和地位,但从欧阳詹的《北楼记》和王十明《重修北楼记》二文所述情况,泉州威远楼在唐宋年间有着它的作用:其一,从当时的政治可以作为爱国忠君的教育意义,欧阳詹说:“夫完城壮O,有邦之本也;慈阙爱君为臣之节也”王十明说:“心焉拱北,守臣O国”在我国传统习惯一向把“北阙”作为国家的象征,所以他俩或称O修建泉州北楼为“善矣哉,公(席相)广斯楼也”或日“郡舍老而敞宜修者非一檐,然莫急于兹楼也”其二,从威远楼在当时的作用和性质上说,欧阳詹称为:“郡北墉之候楼也”而王十明又称:“闽南有州,北墉有楼”所以,威远楼可说在当时作为重要军事之用途,登高望运为视各城门之间防卫视察台。

      其三、威远楼处于泉州城北地势较高,因古泉州城北高南低,所处纬度属东北信风带,常年吹东北风(泉州人说甲卯风),特别是秋冬季节,从北门外清源山(古称济云山)与古泉州城内南北一条路(城内路今为:中山街)对流风道,民众生活深感不便,欧阳詹所谓:“斯郡之南极,无后帝乡实在于北”意思就是风源来自北方地势所以,以威远楼作为阻抵东北风势,但风水方面讲,筑建威远楼振兴古泉州名重一时,古剌桐港鼎盛时,市井十洲人的胜况而威名远扬,那时,威远楼是泉州城的城标,不少国外航海旅行家的游记有它的记载但从登高贤胜方面讲,威远楼在当时可算是古泉州第一高楼了,欧阳詹说:“倚层霄于轩槛,纳千里乎窗牖”王十明说:“登而四雇,山川城郭之富盏在目中,亦一州之壮观也”均指出当时威远楼观光城风外风光的价值威远楼魁伟又悠久历史,南宋状元泉州太守王十明就把泉州的北楼(威远楼)和武昌的南楼(黄鹤楼)并称为“天下名楼”王十明说:“温陵之有北楼,O武昌之有南楼也楼阁台榭之在天下,以南北名者多矣,而二楼之名独著,得非因人而重耶?南楼以庚(庚信)重,北楼以欧阳四门重然庚有污人之座,君子耻道之,不若欧阳以一代文杰,联名韩(愈)李(观)诸公,真足以重兹楼也”。

      据此文述,武昌黄鹤楼和泉州威远楼几乎同样古志,都是唐代产物武昌黄鹤楼是庚信作记,而泉州威远楼则是欧阳詹作记,当时曾大噪其名但黄鹤楼处于中华之魂长江边,交通贯通四方八达,历代名诗人、大文豪不断吟咏渲染,盛名经久不衰而泉州威远楼处于海峡沿海、经几次兴废,比较起来,威远楼不如黄鹤楼令人景仰,但作为海外交通史它有些重要意义所在宋元时泉州已是世界著名海上交通大港,成为与埃及亚力山大港齐名在世界大港中,同时是中世纪闻名O 宇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但在城市规制中必须有座代表性的建筑物,而当时的北楼(威远楼)因年久失修已倒塌至元九年秋月(1349年),泉州长官契玉立就重新择址在州衙前建造这座古泉州标志城楼,命名为:“威远楼”并请名士福州人吴鉴写了楼记《泉州总管府谯楼·元契玉立修》一文,从此威远楼就成为泉州海交鼎盛时期的城市标志之一而当时重建威远楼比北楼旧规模有了加高加宽,使其更加巍峨壮丽.从康 年间至光绪年间,威远楼仍经几次修茸.据现存的《重修威远楼记》称:“泉州之威远楼,即古桐城之谯楼也”历岁久其间兴废不常,何可胜数.自康 丁未岁(1667年),前提帅王公庇材重修,颜其额日“威远”,迄今六十有二年矣.适余雍正戊申(1728年)驻节斯士.因思天运循环,不往不回,修举废坠,端在人为,斯楼也不终于倾圮而焕然一新,和前人不能无望于后,我何能有望于来哲哉!爱出奉资,命工修茸,后之人尚有登斯楼而誉予之共同不朽也.是为记.山左石支倬勒石.清康十三年(1674年)间,因耿精忠之乱时威远楼部份遭毁,但即以重修,仍以“威远楼”.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威远楼又遭火焚毁失,于翌年重建.由于乱世缺少善护,威远楼 渐倒塌,迄民国十四年(1925年)北洋军阀孔照同用泉州地方绅士林骥罚款又一次对威远楼进行修护,当时晋江县国民党部设于威远楼.抗日战争期间,晋江县抗敌后援会一度在此楼办公.1949年泉州临解放,闽中游击队入泉州也驻扎威远楼.泉州解放后,威远楼二楼中央厅曾设为“泉州历史名人纪念馆”,陈列了泉州历代名人如李贽\郑成功等历史图片和文字史料,还雕塑了名人塑像,成为新中国后泉州一处重要性的历史教育基地.1959年春,泉州市政府接受文化部文物6局副总工程师\古建筑专家杜仙洲的建议,决定拨款全面修复威远楼,并组成吴O志先生为首之小组,着手考证建楼史实,起草《重修谯楼记》.威远楼得以全面进行重修,并复名为“谯楼”.1961年,威远楼被泉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至今,威远楼二楼中失厅仍开辟为“泉州历史人物陈列馆”.在此期间,泉州早期的泉州海外交通馆和共表团泉州机关等单位曾一度设于威远楼.1966年“文革”开始,威远楼作为当时泉州群众性重要政治文化中心场所之一,二楼展厅又是“泉州历史人物陈列馆”等因素,被视为“四旧”的罪名遭受查封,威远楼楼下又成了泉州“文革”期间武斗\文斗聚点.1967年夏,泉州红卫兵“泉红革”组织总部占居威远楼,而对立派的“泉战总”架竹梯强行攻取威远楼,威远楼受损惨重.当时 攻楼时泉州一中一位姓宋中学生从竹梯往上攀时被对方从竹梯上空中推下摔死,剧烈冲突事案后,引发了泉州“文革”两派对立开端.1968年下半年,泉州市革命委员会成立,威远楼未能逃过“文革”劫难,1969年被下令拆建广场.这在泉州人的记忆中,实在是痛心疾首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1980年后).几乎所有泉州人都有盼望复建威远名楼,同时真是市民百姓千呼万唤大事.地方文史界先贤陈泗东先生先后写下《万千心事说谯楼》等若干文章向社会各界和海外侨胞大声疾呼,引起了泉州市政府的重视.7这份顾惜之情,是盼而生.1986年泉州市政府根据泉州市建委规划办与天津大学建筑系共同编制的《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方案,决定在泉州复原重建这座著名古建筑,以增强海内外泉州乡亲凝聚力,振兴泉州经济发展所需.泉州市政府通过重建威远楼决议,拨款50元多万元.当时泉州市在中小学生发起“为建威远楼添砖加瓦”献爱心见行动活动,五分\一角地积少成多涓涓汇聚童心的真情,竟也涓汇万元以上.仅此那一缕缕为你相思切,为你心憔悴的情愫绾萦着泉州与泉州人. “威远楼”重建委员会应声成立并负责具体工程施工作,值得一提的是一位“文革”前的老市长\老归侨王今生老先生,他不顾古稀年迈,不辞辛劳地为复建“威远楼” 极力奔走.至此,威远楼在1989年初建成,历经1200余年历史的泉州名楼得以重建,重建后命名为:“威远楼”为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方案,让新建威远楼有更多的空间环境,更能衬托出廷拨、雄伟,从原旧址基础上退后100米(备:北移),形成了南北广场的格局。

      新建成的威远楼蒌址是唐宋年间泉州州署遗址,进一步增添了名楼风水的灵气和神奇故事新重建成威远楼主体建筑占地732平方米,正面宽356米,南北进深1604米,分上下二层楼阁式造型,建筑总面积为1100平方米,楼屋总高度为17045米在实用方面考虑,原旧威远楼一层东西城楼台座是土石垒成实心,但新建成后东西城台必为腹腔空间利用作为东西展厅,面积各为100平方米;城楼台中间依旧制,是一个5米净宽的拱型门洞贯穿南北,可通北面中山公园;一层四周墙壁采用花岗岩石彻成,并由34支粗石柱和石栏连城回廊二层中央展厅140平方米,东西设厢房各20平方米,作为管理办公及接待室,二层同样均有回廊,是座典型仿唐宋闽南古建筑七开间单檐歇山式木结构厅屋,翘O瓦简,雕梁画栋,整幢城楼景观古朴宏伟新重建威远楼,南广场中央镇守一尊2米多高巨大“风狮”石雕,属民国年代遗物,北广场为中山公园奇榕之地广场东西两侧仿古平屋走廊和种植亚热带奇花、异草树木;及天然原岩“温陵胜迹”石刻园地,增添威远楼自然舒适和谐之景新重建威远楼与周边人文胜和地理环境有了深奥的历史意义,威远楼座落于北门街前,据考证,北门街的形成于五代,唐久视元年(700年)间武荣州长治从南安丰洲镇东迁到泉州市区,景云二年(711年)必称泉州,开元年间建城,依照“前市后朝”的布局,坊市约在威远楼南面前,衙署机关大概设在今日的威远楼现址之地。

      但在宋嘉祜四年前(1059年)万安桥(今洛阳古桥)还没修造成,泉州往福州、仙游北向客流、货物须避开波涛风浪的洛阳江,必从北门出城翻清源山越河市朋山岭上福州,可见当时北门街至威远楼都是商贾云集、热闹非凡威远楼原遗址区域位于泉州长北,称为:洲顶《汉语大词典》对“洲”的解释是涨洋、河流中由沙石、泥土淤积而成的陆地据有关建筑施工事况分析:20世纪初,泉州在威远楼前300米左右(现中北中路)正在建造中华基督教堂时挖掘地基时发现地下深层全是海泥和船板、船钉杂物另是20世纪70年代,同样在威远楼前100米处建造百货大楼时靠南侧方面位置又发现地下深层区全是海滩泥土异况据古代志书记载,泉州洲顶,指现威远楼址东侧一带地势较高,称:云山果然,在威远楼建设中和铺筑广场、道路翻修时,掘地35米深处全是坚实的黄土,结合上述情况和地理文献,不难得出威远楼原古址及址区域都属洲顶云山西南坡,向南地域区估计千年间是水系区域现在我们可深思那遥远的千年东海巨浪曾亲吻过这片洲顶云山坡的黄土地新重建的威远楼周边有许多历史O久的文物现宝胜迹,吸引着不少中外游客前来参观,台引入瞩目、令人叹奇的开元寺东西塔、城隍庙、泉山门、朝天门和北宋名宰相魏国公韩琦的出生地及弘一大师在1942年秋圆寂的温陵养老院晚晴室遗址,弘一大师临终前书题“悲欢交集”绝笔之处。

      看似寻常的洲顶,但它聚集了古城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几处历史的尘烟,但每当漫步在威远楼楼下石板广场让我们深为州署古地那般传奇的魅力所陶醉然而,今日人们欣喜地看到,新重建成的威远楼在泉州市委、市政府关心和广大文物工作者精心经营管理下,进一步适应开放改革所带来的发展契机下,威远楼文物所从1988年成立至今已配合市文化局在此举办十八年的“威远楼之夏”闽南戏剧汇演月活动家,每年在威远楼这座市民群众的窗口举办各类形式的文化艺术活动达36场╱次,丰富了中心市区群众的文化生活,又促进了创建和谐泉州的文化环境,以成为泉州文化最有影响力、亲和力的文化老品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