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大纲.doc
96页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大纲目 录《基础工业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1《运筹学与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6《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10《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15《人因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 18《质量管理与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23《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27《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30《三维造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34《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36《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42《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45《机电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48《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5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54《物流设备与自动化》课程教学大纲 58《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62《工业工程专业外语》课程教学大纲 66《机电传动控制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68《数字化设计制造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74《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77《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81《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大纲 89《先进制造技术选讲》课程教学大纲 92《基础工业工程》课程教学大纲(Fundamental Industrial Engineering)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2301201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平台适用层次:本科适用专业:工业工程开设学期:第五学期总学分:3学分总学时:48学时(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16学时)考核方式:考试二、课程教育目标《基础工业工程》是工业工程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是进入专业课程培养的第一门必修课。
该课程主要讲授工业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工作研究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工业工程的学科性质、特点及发展方向,了解工业工程的研究方法与应用领域并初步形成系统概念,认识生产率工程与管理这一工业工程的基本问题,重点掌握工作研究这一工业工程的基础方法,并为专业理念的形成和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理论课教学内容 第1章 生产与生产率管理1.1 企业生产运作1.2 生产率与生产率管理第2章 工业工程概述2.1 工业工程2.2 工业工程的产生与发展过程2.3 工业工程的内容体系与人才素质第3章 工作研究3.1 工作研究概述3.2 方法研究概述3.3 作业测定概述第4章 程序分析4.1 程序分析概述4.2 工艺程序分析4.3 流程程序分析4.4 布置和经路分析4.5 管理事务分析第5章 作业分析5.1 作业分析概述5.2 人——机作业分析5.3 联合作业分析5.4 双手作业分析第6章 动作分析6.1 动作分析概述6.2 动素分析6.3 影像分析6.4 动作经济原则6.5作业改善——作业改善的应用第7章 秒表时间研究7.1 秒表时间研究的特点与对象7.2 秒表时间研究的工具7.3 秒表时间研究的步骤7.4 常用的评定方法第8章 工作抽样8.1 工作抽样的原理8.2 工作抽样的方法与步骤8.3 工作抽样应用实例第9章 预定动作时间标准法9.1 概述9.2 方法时间衡量9.3 工作因素法9.4 模特排时法第10章 现场管理方法10.1 现场管理概述10.2 目视管理10.3 “5S”管理10.4 定置管理教学要求:了解:方法研究的定义、原理、原则与依据,程序分析、作业分析、动作分析的基本概念、原理、意义,常用的分析方法。
掌握:各种理论及每种理论的主要内容与基本特征,分析中所要注意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各种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与优缺点应用:学会按照方法分析的步骤进行分析,学会用所学的各种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2.实验课教学内容实验一 工艺程序分析实验二 双手作业分析实验三 工时评价实验四 秒表测时四、作业、练习的安排与要求在完成第4章的教学内容后,布置大作业,作业内容可以设定为超市布局优化、酒店管理流程优化、企业车间布局优化、生产线优化等内容五、各章节学时分配总学时32学时,各章节学时分配表如下:章节内 容各个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备注理论课实验课习题课讨论课小计1生产与生产率管理222工业工程概述223工作研究224程序分析442105作业分析4486动作分析4487秒表时间研究2468工作抽样229预定动作时间标准法4410现场管理方法44六、相关联的课程1.预修课程机械制图2.后续课程生产计划与控制、人因工程学、质量管理与控制等七、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建议教材:[1]基础工业工程,易树平,机械工业出版社,第1版.2.建议参考书目:[1]工业工程导论,汪应洛,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版.[2]基础工业工程,范中志,机械工业出版社,第1版.八、成绩评定该课程为考试课。
总成绩可分为理论考核、实验成绩、平时成绩,其比例建议:理论考试占60%、实验成绩20%、平时成绩(包含作业)占20% 撰写人(签字): 王万雷 编写人职称: 讲师 审阅人(签字): 审阅人职称: 审批人(签字): 审批人职称: 本大纲启用日期:2010年 3月1 日第92页《运筹学与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大纲(Operations Research & System Engineering)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2301202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平台适用层次:本科适用专业:工业工程开课学期:第五学期总学分:4总学时:64学时(理论课48学时,上机16学时)考核方式:考试二、课程教育目标本课程内容注重学生系统思维方法和系统论工程方法的形成,以“问题导向”为原则和在定性分析指导下进行定量分析的思想为指导,由浅入深地介绍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方法,尤其是应用计算机求解的方法通过课后习题及上机课的实践,增强本课程的实用性和工程价值。
本课程既为后续课程奠定良好的系统优化理论基础,又可直接应用于工程优化计算,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工程能力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系统文化修养,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本课程计划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上机16学时,其前导课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工程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管理学、控制工程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等,在第六学期进行相关专业课有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计划与控制、物流设施规划、质量管理、人因工程、毕业设计等三、教学内容与要求第1章 系统科学方法论与系统(2学时)(1)了解系统科学方法论的产生、特征和原则2)了解系统思想及其在古代、近代的应用3)理解系统的概念和系统的分类第二章 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4学时)(1)了解系统科学体系的内容(2)理解系统工程的概念(3)掌握系统工程的基础理论和工具(4)理解系统工程的一般方法论(5)了解系统工程的应用和发展第三章 系统工程的主要方法(2学时)(1)理解模型化的概念(2)掌握系统分析与综合评价方法(3)重点掌握层次分析法的原理与应用(4)了解模糊综合评价法及其应用第四章 系统工程常用预测方法和模型(6学时)(1)了解预测科学的基本原理(2)了解定性预测技术及其应用(3)掌握定量预测技术及其应用(4)了解判别分析预测模型及其应用(5)掌握时间序列预测的一般方法第五章 静态线性系统最优化模型及求解方法(4学时)(1)掌握最优化及最优化模型的建立方法(2)掌握系统线性规划的一般模型(3)掌握线性规划的求解方法(4)了解整数规划方法第六章 非线性静态系统最优化模型及求解方法(2学时)(1)理解非线性系统最优化的一般模型(2)掌握无约束非线性规划问题求解方法及原理(3)掌握有约束非线性规划的求解第七章 网络最优化方法(4学时)(1)理解网络和图的基本概念(2)了解一笔画和最小部分树问题及其求解方法(3)掌握最短路径问题的求解方法(4)一般性了解最大流问题和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
第八章 动态规划(4学时)(1)理解动态规划的基本原理(2)掌握动态规划基本方程及算法(3)了解连续型动态规划的求解与应用(4)了解离散型动态规划的求解与应用第九章 系统试验和模拟(2学时)(1)了解系统动力学模拟原理(2)了解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第十章 对策分析(4学时)(1)理解对策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了解二人有限零和对策的求解方法(3)了解二人有限非零和对策的求解方法(4)了解合作对策的基本内容第十一章 系统决策(4学时)(1)理解决策树的概念(2)了解风险决策和不确定决策的概念(3)理解多目标决策的基本原理(4)掌握目标规划法原理及其计算方法(5)了解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第十二章 网络计划技术(6学时)(1)理解系统管理中的网络技术(2)掌握网络计划技术应用的程序(3)掌握关键线路法的常用算法(4)了解CPM网络的优化(5)了解一般项目管理软件及其应用(6)掌握计划评审技术的基本原理(7)了解决策关键路线法的算法第十三章 随机服务系统(4学时)(1)理解随机服务系统的组成和特性(2)掌握定长服务系统的分析与计算(3)了解生灭过程的概念与分析(4)掌握普阿松输入、负指数分布服务系统分析(M/M/D)(5)了解随机服务系统的费用优化及其应用四、各个章节学时分配章节主 要 内 容各个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备 注理论课实验课习题课讨论课小计1系统科学方法论与系统22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43系统工程的主要方法2上机2学时4系统工程常用预测方法和模型6上机2学时5静态线性系统最优化模型及求解方法4上机2学时6非线性静态系统最优化模型及求解方法2上机2学时7网络最优化方法4上机2学时8动态规划49系统试验和模拟2上机2学时10对策分析411系统决策4上机2学时12网络计划技术613随机服务系统4上机2学时合 计4816学时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1.建议教材:《系统工程与运筹学》第2版 董肇君编著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12.建议参考书目:《系统工程引论》陈东川,林福永 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系统工程》(第4版) 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