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历史中阐释阳明美学.pdf
32页在历史中阐释阳明美学肖鹰前言对王阳明美学的研究,至今几乎还是一个空白这与王阳明哲学研究长期以来的兴盛是不相称的,也与阳明美学作为中国美学史的一个重要环节不相称阳明美学对明清文艺思潮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先导作用,而且,阳明美学的丰富内容对当代美学学科的发展潜存重要的启发意义因为这两个原因,系统、深入地研究阳明美学,就是当代美学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这是我选择阳明美学作为博士论文选题的基本动机阳明美学是完全包含在阳明哲学整体中的,即它不是一个独立的部分 研究和阐释阳明美学,面临的一个基本困难,就是在阳明哲学整体中,很难相对明确的区分出阳明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与此相应,也面临着阐释中的语言困难,即很难相对确切地用现代美学术语分析和表述阳明美学的概念和思想 这两个困难, 是当代美学在研究中国传统美学中,面对重要的思想家,如庄子,所不可避免的但是,正是在两个困难中,包含了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特征,即人生与艺术统一的整体原则因此,我们既不能回避,也不能简单化地解决这两个困难,否则,我们就可能忽视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这一认识,确定了我在阳明美学研究中的基本原则,即努力在人生与艺术统一的整体前提下,展开对阳明美学的思考和阐述。
因为阳明美学是溶合在阳明哲学整体中的,阳明哲学是博大精深的因此,要真正系统、完整地把握阳明美学,必须对中国哲学史和中国美学史有系统、完整地把握但这个要求,对于我个人,特别是对于我现有的学识和能力而言,只能是一个理想,一个努力的方向同时,在当代文化背景上来研究阳明美学,发掘阳明美学对当代美学的启示和意义,还必须具备两个理论背景:第一,对当代文化内含的理论透视;第二,对康德以来的美学思想有深入的思考这两个理论背景,为阳明美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比较美学视野我尚未具备这两个理论背景,只是对在比较美学视野中研究阳明美学的必要性有所意识,对此,现在只能是非常表面地涉及比较美学研究是阳明美学研究进一步展开的一个重要方向凡此种种,我在本文中的工作,只是,也只能是在起步意义上的最初的工作,也就是最粗浅的工作1.意:在情志之间在前面的探讨中,我们指出,阳明处于传统中国社会向近世化转换的时期这个历史时期使他的哲学思考面对维护传统和解放思想的矛盾这一矛盾在儒学内部集中表现为以普遍的道德原则 (天理) 和个体的情感欲望(人欲) 的冲突阳明心学的目标是通过良知本心的复明(重建),以达到人与天地一体的存在境界,从而实现群体与个体,普遍与特殊的统一。
根据阳明心学,实现这个统一目标的基本要求,是个体自我一以贯之的坚持以?诚意?为修养进学的核心《大学》之要,诚意而已矣无疑,对 ?意?的强调,是贯穿阳明哲学始终的这构成了阳明哲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同时也构成了阳明美学的一个基本特征意?在阳明哲学中,具有多重含义:第一,统指意识活动;第二,特指反应外物刺激的感觉意念;第三,指意志或意向但是, ?意?在阳明哲学中之所以具有重要地位,主要是因为阳明在两个特殊意义上使用它:第一,?意?对其他一切心理活动具有统一和包含作用,它是心的现实活动的总称(已发之心) 阳明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这四句话就明确指出, ?意?既是本体之心的经验表现,又是与外界相联系的意识活动的整体陈来概括说,?所以,凡心有所发,即一切意识活动,都是意这是符合阳明的主要意思的第二,本心无善无不善,无是非;意是心应物起念,有善恶是非所以,心无不正,所谓?正心?,就是?诚意? 阳明说:如今要正心,本体上如何用得功?必就心之发动处方可著力也, 心之发动不能无不善,故须就此著力, 便是在诚意阳明对意的这两个特殊意义的使用,既在本体与现象同一的意义上,又在诸心理因素统一的意义上,坚持了心学关于心(意识活动)的整体性原则,即?心统性情 ?的原则。
在这个整体性原则下,阳明把普遍与特殊,感性与理性统一起来,以调和天理与人欲的冲突但是,阳明强调意,有更深一层的意义这个意义是:实现理和欲的统一,就意味着从理和欲两种有限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诚意?的境界,是这种双重解放的超越的境界因此,?意?在阳明哲学中,又不只是一个泛指意识活动或意向活动的概念,而是包含了阳明基本哲学精神理想的特殊概念但是,对于这个概念的特殊含义,阳明始终没有,而且拒绝表述 相反,他一再指出它的不可表达性,即所谓?有无之间,见与不见之妙,是不可以言语求知的?正是由于这种不可表达性,阳明哲学内在地生长出对美学的要求,即要求美学地(审美地)表达这不可表达者——?意?则成为阳明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那么,阳明对 ?意?的强调,在中国美学史的发展中处于什么地位,又具有什么意义呢?这就需要作一个历史考察在儒家美学传统中,普遍性(天理)和个性(人欲)的冲突,表现为志(言志)和情(缘情)的冲突在辞源学意义上,?志?和?情?两者的含义,本来是相通的,都表示感物而动的哀乐情感,即如唐代孔颖达注?诗言志 ?所指出的, ?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十一)但是,在社会发展中, ?志?逐渐被赋予政治伦理的普遍意义,而 ?情?就相对地被赋予个体情感的特殊意义,这两个概念就被对立起来。
因此,在儒家美学中,?志?就不是一般的 ?哀乐之情感,歌咏之声发?( 《汉书 ?艺文志》) ,而是以儒家政治和教化精神为内含的思想、志向和抱负志? ?情?概念的对立,表明了普遍原则和个体意识的对立,儒家美学倡导艺术教育(?乐教?) ,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艺术的感化力量,使个体意识自觉自愿地归入普遍原则,即所谓 ?致乐以治心?, ?反其情以和其志?而?诗言志? ( 《尚书》 )被确立为儒家美学的基本主张,则表现了作为普遍原则的?志?对个体情感意识的 ?情?的主导地位或制约作用进入汉代以后, 发生了两个变化: 第一,汉代学者把?志?释为?意? ,并常 ?志??意?联用如《史记? 五帝本纪》将《尧典》?诗言志 ?写作?诗言意?第二,在 ?诗言志?之外,又提出 ?吟咏情性 ?的说法(《毛诗序》) 这两个现象,表现了 ?志?的普遍意义和主导意义的削弱,?情?的个体内容和经验内容的加强和突出《汉书 ? 艺文志》关于?诗衰赋兴 ?的记载揭示了这一变化:《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言感物、造瑞材、知深美,可与图事,故可以列为大夫也古者诸候、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论其志。
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故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也春秋之后,周道浸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所谓?失志之赋?, 《艺文志》认为 ?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毛诗序》提出诗 ?吟咏情性 ?的说法,正可以作为对这个变化的理论概括再进一步,魏晋以来,随着社会生活中个体因素的加强,文艺创作对个体性情的关注也相应加强,反映在理论中,则是在《毛诗序》?吟咏情性 ?之后,又有陆机 ?诗缘情而绮靡?( 《文赋》)和钟嵘 ?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 《诗品》)的说法这就意味着,在理论和现实两方面都要求突破以 ?诗言志 ?为核心的艺术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又应当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孔颖达在解释?诗言志?中所提出的 ?情志一也 ?的观点他所谓 ?在己为情,情动为志? ,可说是,以情释志,以情代志,也就是说,这一解释把具有政治教化意义的?志?,情感化、个体化了这层意义,孔颖达在另一个地方表现得更明确:诗者,人志之所之适也虽有所适,犹未发口,蕴藏在心,谓之为志,发见于言,乃名为诗言作者所以舒心志愤懑而卒成于歌咏 ( 《毛诗正义》卷一)就此而言, 孔颖达对 ?诗言志?的解释, 具有双重意义,即一方面揭示了先秦汉以 ?志?统?情?的美学原则,另一方面又预示或开启了美学原则从?志?(经过 ?意? )向?情?的重心转移。
但是,这次美学重心转移经历了一个自魏晋至唐宋的漫长的蕴蓄过程这正如叶朗所指出:?实际上,中晚唐前后的美学依然是魏晋南北朝美学的继续和发展本质性的变化产生于明后期 此时,社会经济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而在思想领域出现了以李贽哲学为标志的思想解放的潮流这种思想解放潮流(包括在这一潮流中涌现出来的美学理论和美学范畴) ,有力地冲击着教条主义美学和复古主义美学,拓展了人们的理论视野再加上明末农民大起义、明朝灭亡、清朝入关等一系列社会变动,造成了一种 ‘天崩地坼’的时代气氛,极大地刺激了思想界,促使理论思维重新活跃起来美学的本质性变化,即由 ?意?向?情?的重心转移,正是作为这个思想解放潮流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而展开的李贽的 ?童心说?、汤显祖的 ?唯情说 ?和公安派的 ?性灵说?,都围绕着一个 ?情?字展开过去,?情?要在?志?在?理?的名义下才能得到承认;现在, ?情?却是站在 ?志?或?理?的对立面,以其作为个体自我的真实存在和表现而被肯定和张扬李贽说:?盖声色之来,发乎情性,由乎自然,是可以牵合矫强而致乎?故自然发乎情性,则自然止乎礼义,非情性之外复有礼义可止也童心说 ?的实质就是摆脱世俗传统的束缚,以真心实感为人生为文章。
?夫童心者,真心也 《焚书 ? 童心说》)这种标举真心,推崇实感,主张自由抒发性情的美学观念,所激发的是一股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思潮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正是这次思想解放潮流的实质所在这必然冲击和突破孔子以来的 ?文质彬彬??温柔敦厚 ?的美学原则正因为如此,这次思想解放产生了美学的本质变化变化的重要结果,则是以写真人真情为宗旨的小说和小说美学的兴起鲁迅论及《红楼梦》的价值时指出: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述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之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它那文章的旖旎和缠绵,倒是还在其次的事这可视作对明清美学变革的基本意义的揭示阳明处于这次美学变革的前夜因为在这个特殊的历史位臵上,情和志的矛盾自然非常集中地反映在他的美学思想中情和志的矛盾,在阳明美学中的具体表现是,一方面,阳明同时肯定志和情,既认为歌诗都以立志为本,又认为七情是人心合有的;另一方面,阳明又反对在情、志上的?执着?,认为 ?心体上着不得一念留滞?,不仅私念着不得,好念也着不得正是这个矛盾立场,决定了?意?成为阳明美学的中心在阳明美学中,?意?不排斥 ?情?和?志?,?意?的中心作用是保持 ?情?和?志?的生机和张力,防止其?有所执着 ?或?偏依?。
准确讲,在阳明美学中, ?意?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概括地讲,阳明在情志意三者之间,坚持了两个原则:第一,相对传统精神和新兴精神在各自立场上所坚持的 ?情??志(理) ?对立,阳明坚持情志一体,即所谓 ?心统性情?;第二,相对于传统精神以?志?为中心,新兴精神以 ?情?为中心,阳明以 ?意?为中心阳明主张 ?心统性情?,实际上,是把性、情统一于?意?或?诚意?因此,可以说,阳明美学是溶化志(性理)和情(欲念)为汇同天地一体的意,所谓?文从道出 ?又当表述为?文从意出?对意的强调,使阳明美学突破传统儒家美学的阈限,而与道家美学汇通在道家美学中,?意?这一观念的内含的形成和地位的突出, 来自于魏晋玄学的兴起玄学兴起于?言意之辩? 王弼以《庄子》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释《易传 ? 系辞上》 ?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主张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此即 ?言意之辩? ,因此大畅玄风以 ?言意之辩 ?为主导,玄学不仅会通儒道,重新规定了 ?意?、 ?象? 、 ?言?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现并强调了三者之间的根本的非对称(吻合)性,提出了解释经典要 ?忘言得意??以意会之?,从而修正了汉代经学拘于文字的解经方法;而且,玄学发现并突出了?意?的超越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