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文审题立意换个切入点.docx
13页作文审题立意换个切入点 近年来,相对宽泛的高考作文命题为我们提供了放飞思维的天地就每一道题目而言,都有多种写作可能,但在广泛的写作可能中,总有一些内容或写法是相对更好的所以,怎样把题意落实到最佳处,也就成为考场作文入题的关键前人戴师初说过:“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为什么“第三番来者”更“可爱”呢?这是因为,第一思考层面,是人人皆知的“熟语”;第二思考层面,是人们常见的“旧话”;第三思考层面,才是大家亟待了解的“新闻”三个层面,一个比一个精,一个比一个深,一个比一个新精,要言不烦,以一当十,足以说明问题;深,意义深远,不浮光掠影,教育作用就大;新,陈言务去,不拾人牙慧,因而更具启发性实践证明,面对新材料作文、命题作文等题型,学会变换切入点并灵活运用于写作中,确实是写出有个性的力作的制胜“秘诀”一、换一种特定含义切进来审题时应注意题目中关键词语的本义和“转义”(包括引申义和比喻义),有时可抛开基本含义,以引申义或比喻义作为切入点比如就作文“有家真好”,除了立足于“家”的本义,写“家是获取关爱、力量的港湾”“家是互相关心、互相鼓励的赛场”外,还可以把“家”理解为社会——社会是个温暖的大家庭;把“家”理解为“国家”——“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可运用拟人手法,通过“台湾”自述心声,表达“盼望宝岛回归、祖国统一”的主题;还可把视角投向大自然,关注小动物们的生存环境,描绘它们的“家”的状况,指出“‘有家真好是生物世界的共同感受”,呼吁加强环境保护,为人类和人类的朋友营造一个优美舒适的“家”。
当然,如果通常情况下大家都会从“转义”的角度理解话题,那就不妨从其本义切入,同样能换来创新佳作二、换一个具体角度切进来像2015年江苏卷的“智慧”、天津卷的“范儿”、福建卷的“路的思辨”、四川卷的“老实与聪明”等作文题,可写内容很多,如果仅把考题当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笼而统之地去写文章,势必造成文意散漫所以,得学会在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的好舞台四川卷满分作文《守住心中的桃花源》,与一般考生泛谈“老实和聪明能为一个人兼而有之”“老实是另一种聪明,聪明未必是真聪明”等不同,该考生聚焦一点,单从中学生作文之道说开去,以老师在教学中自作聪明地教学生走捷径,主要教学生技法而忽略引导学生关注内心,从而使写作本质被遗弃为素材,选点很独特,既便于驾驭,又有利于写出真情实感文中一系列比喻赋予了文章新意如标题把符合“心灵的写作”比喻为“桃花源”,设喻妥当而新颖在说明“我”渴望回归到心灵写作的时候,作者引用了《穹顶之下》的内容,用“蓝天白云”来比喻自己向往的自由的写作,读来颇具新意此文受到青睐,主要因其笔墨集中,内蕴深沉三、换一个思考方向切进来作文时,应围绕命题或供料积极展开辐射性思维。
思维的触角可以伸向大干世界、古今中外,要联想与该题目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歌赋、寓言漫画、新闻报道乃至影视节目,充分发掘题目内涵的不同侧面、不同层面很多情况下,可以尝试运用变向思维审读题意试举一例:以“借口”为题写一篇文章所谓“借口”,《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非真正的理由”“假托的理由”,写本题的常规思路是:表达对人生过程中误找借口的某种反省,或者就人们寻找借口的原因作一番分析写作的创新思路可以是:①反向立意,在承认“凡事都寻求借口”不足取的基础上,指出“借口”是不是任何时候都不该找,“寻求借口”是不是就得简单地被认为是错,其答案并不单一比如,当不便于直接拒绝他人的某些要求时,寻求借口很可能是一种处世的艺术和人生智慧②转换视角,从人类为破坏自然环境找借口的角度构思想象作文,反映环保主题③从大处着眼,针对日本为掩饰侵略罪行寻找借口等热点问题,予以斥责或讥讽后面几种思路避开了常规,容易写出较强的思想性、趣味性借口”谈不上是新话题,但换一种眼光看题目,不就做到“老井深淘出清泉”了吗?绿叶的风采 2015年吉林一考生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一夜之间,成为国际学术界响当当的领军人物,独揽生命科学之风采。
在我们为他的成功喝彩的时候,不免有人要问,大李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是他的笃学敏思、矢志创新吗?是,也不是,别忘了材料中“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的提示,这说明,大李成功的背后,有一个无坚不摧的团队,这才是大李成功的秘诀当今世界分工越发明显,正逐步向简单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合作方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俗语“孤雁难飞,孤掌难鸣”“柴多火焰高,人多办法好”“人心齐,泰山移”“众擎易举,独力难成”等,强调的都是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法国作家巴比塞说过:“个性和集体融合起来,不会失去个性;相反,只有在集体中,个性才能得到高度的觉醒和完善美国教育家韦伯斯特也说过:“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可见,大李的成功,取决于他所在的团队以及他与团队之间的通力合作大李的成功便是这个团队智慧、力量的结晶说到“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我便想到了大雁大雁有一种合作的本能,它们飞行时都呈“V”型这些雁飞行时定期变换领导者,因为为首的雁在前面开路,能帮助它两边的雁形成局部的真空科学家发现,雁以这种形式飞行,要比单独飞行多出12%的距离合作可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倍增效果。
据统计,诺贝尔获奖项目中,因协作获奖的占2/3以上在诺贝尔奖设立的前25年,合作奖占41%,而现在则跃居80%从2012年开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中华之光”朱光亚,“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都是出自同一个英雄的团队大量事实证明,成功者的背后有一个坚强的团队,一旦失去这个团队,他将一事无成古希腊神话中有个英雄叫安泰,同敌人决斗时,如果遇到困难他便往地上一靠,于是获取了新的力量,所以没有哪一个英雄能与他抗衡海格立斯观察到了他的弱点,在交战中把他举到空中,不等他靠近地面就把他扼死在空中……“红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意思是一个人本领再大,成绩再多,也离不开团体对他的支持和帮助假如大李是娇美的红花,他身后的团队是绿叶的话,我们讴歌红花风采的同时,难道不应该讴歌绿叶的风采吗?点评这篇议论性散文在几十万份考卷中脱颖而出作者从材料“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的提示切入,把视角投向团队,立意独到,论证深刻,让阅卷教师赞不绝口作者的成功在于由此及彼的思辨能力,由大李想到了他率领的团队,借助大李成功的秘诀,阐明了“成功者的背后有一个坚强的团队,一旦失去这个团队,他将一事无成”的道理。
文章中,中外俗语、名言和名人事迹信手拈来正反事例,旁征博引;有详有略,重点突出,对鲜为人知的哲理故事叙述详尽,对大家熟知的风采人物点到为止,化枯燥的说理于趣味的故事当中,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结尾引用“红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将议论引向深入,同时采用比喻和反诘,卒章显志,借讴歌绿叶的风采,抒发了作者对团队风采的赞美之情标题“绿叶的风采”让文章文采斐然,美不胜收其材料的丰富,论据的充足,意境的深远,都比别的考生高出一筹维也纳的智慧 2015年江苏一考生维也纳是个很聪明的城市作为欧洲工业的心脏,每天有数以万计的人涌入这个城市,带给这个城市来自世界各地的喧嚣维也纳没有城墙没有法令,却拥抱着一切石油输出组织的总部坐落于此,带来的是欧洲各国的大企业,流出的是每日数以亿计的财富维也纳很聪明,“二战”后在“马歇尔计划”的帮助下,它迅速恢复经济,并顺应时代,出台各种政策吸引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和无头苍蝇似的工业企业在短短数十年间,它发展成了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工业大城市,维也纳真的很聪明维也纳本是个小小的欧洲城邦,但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时期,玛利亚女王将所生的十六个女儿送出去和亲维也纳很聪明,它以和亲的方式不断扩充着自己的领土,并以此成为当时最强盛的国家。
当然,同在哈布斯堡统治时期,维也纳在扩充领土时还接受了莫扎特搅局般的音乐创新和如同雨后春笋般的维也纳学派维也纳很聪明,它凭借着莫扎特的音乐和自由的学术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音乐家和学者最终,它以音乐和学术上的繁盛再一次征服了世界维也纳真的很聪明维也纳的智慧在于它的政策、律令、音乐、学术……然而,这些智慧或许能成就它的一时之辉煌,却不足以支撑它居于世界之巅而不倒幸而,维也纳抓住了让城市变为永恒的真正智慧当一次世界博览会向它招手时,维也纳客气地拒绝了就如同一位隐者让世人一睹他的真容后又退回了深山有人说,维也纳就如同一个圆它的工业,它的喧嚣都一直在圆的边缘,从未再往前踏进一步而圆的中间,是飘扬着优美音乐的小酒馆,是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维也纳大学,是每天座无虚席的三万四千张音乐会和剧院的位子……无论维也纳的石油和金子碰撞发出多么大的声响,你依旧能听到城市中心圣蒂斯芬大教堂日暮时的钟声,依旧能看到弗洛伊德坐在沙发上向你微笑……或许,正是因为维也纳抓住了其智慧的本质,才没有变得像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一样肮脏,才让它的维也纳森林永远生机勃勃智慧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也应该如同维也纳一样能够抓住智慧的本质,创造出永恒光明的未来。
点评“智慧”的内涵究竟何如?谁能解得个中味?作为一个小小的古老城邦,何以在历史进程中能一次次华丽地蜕变,直至“创造出永恒”?此文高妙之处,首先在于不写人而写“城”,并逐层回答了“智慧”的内涵在灵动不呆板,包容不封闭,创新不守旧,圆融不固化作为说理散文,另一可贵之处在于不止于纯粹的议论,而是借事说理,以雄厚的史实解读智慧最凸显的特征智慧的话题,须智慧地驾驭无论是整体构思,还是遣词造句,此文拿捏有方,大气磅礴尤其评说“维也纳就如同一个圆”,不仅仅将智慧的最高境界比作一个圆,更为可贵处在于能大胆地想象,独到地打比方,灵动地行文,直至将立意升华为“智慧”地“微笑”泉涌 2015年湖北一考生“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是什么人曾吟过的诗?“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是什么人曾观过的景?“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什么人曾发出的感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什么人牵动的情丝?当我们提到现实主义诗歌时,不觉会想起杜甫的茅屋可在日渐衰微的大唐,杜少陵落在浊酒之中的泪,化自先秦的百姓兆民深埋在《诗三百》中的酒千年的时光辗转,将他们的姓名深埋进黄土,但他们的苦与痛,笑与泪,诗与梦,却汇成溪流,聚成深泉,从千年后杜少陵的诗中喷涌而出……多少劳工的白骨压在沉重的巨石之下,多少蒙古的铁骑被阻挡在关外,长城,既是铁塞又是奇岭。
不是数以百万计劳工沉默的汗水,不是数以千万计百姓筑墙的血泪,不是历朝历代无人知晓姓名的守将,中原,你怎么可能繁衍生息三千载,守护百姓九万里?世世代代的百姓不能言的骨与血,汗与泪,成为深埋在地下又终于涌出的泉水,灌溉中原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永远温和微笑着的刘和珍君倒在血泊中,眼中闪着坚毅光芒的夏瑜们躺倒在铡刀下球场路六个土包下堆着烈士的血肉,古德寺后的万人坑埋藏着起义民众的骸骨多少默默无闻的人民的血肉,化作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铁骨正是有了亿万民众默默不语的血肉,才堆筑成中华民族血铸的长城洋务运动与百日维新相继失败,但闭塞的中国并非毫无改变;京师大学堂的建立,留学儿童最终归来,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并没能收回列强在中国的权利,但曾经蒙昧的民众开始革新思想,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积极准备由“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无数我们叫不出名字的人们成为推动历史进程的最大力量正是他们的默默聚集,中华民族才最终拧成一股巨绳,成为一个巨人正是无数中国人小小的个人梦,才最终汇集成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宏伟的中国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