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2019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测试卷完整版(含答案和解析).docx
13页2018-2019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测试卷完整版1、选择题下列单位换算的写法中正确的是A. 2cm=2cm100=0.02m B. 2cm=20.01m=0.02m C. 60μm=60μm1000μm=0.06mm D. 60μm=601000=0.06mm 【答案】 B 【解析】 物理量不同单位的换算包括两方面:进率和过程;A中“2cm100”得到的单位不是m,故A错误;B中进率及过程都正确,故B错误; 中计算过程中单位错误,故C错误;D中换算过程缺少单位,故D错误,故选B2、选择题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测量小明的身高,下列记录的数据中正确的是A. B. C. D. 【答案】 C 【解析】 由图知道,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所以,读数时要估读到cm的下一位;1.7m,分度值为米; 1.70m=17.0dm,分度值为分米; 1.700m=170.0cm,分度值为厘米; 1.7000m=1700.0mm,分度值为毫米,故只有C符合题意,故选C3、选择题如图所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A. B. C. D. 【答案】 C 【解析】 A、物体左端没有对准零刻度,故A错误; B、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没有紧贴测量物体,故B错误; C、物体左端对准零刻度,视线与刻度尺垂直,方法正确,故C正确; D、物体左端没有对准零刻度,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不垂直,故D错误; 故选C。
4、选择题要测量一枚硬币的厚度,在下列方法中,能减小误差的最好方法是A. 用刻度尺仔细测量硬币的厚度 B. 用刻度尺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C. 用刻度尺测量10枚硬币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即可求出一枚硬币的厚度 D. 用刻度尺分别测量10枚硬币的厚度,然后求平均值 【答案】 C 【解析】 由于一枚硬币的厚度很小,用刻度尺仔细地测量1个硬币的厚度,不易直接测量,测量则误差会很大,故A错误;因为一枚硬币的厚度很小,不易直接测量;用刻度尺多次测1个硬币的厚度,再求平均值,不是最佳方案,故B错误;对于不易直接测量的较小物体的长度(如硬币的厚度、一张纸的厚度等),可采取累积法,或称测多算少法,所以,用刻度尺测出10个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是最佳方案,误差较小,故C正确;由于一枚硬币的厚度很小,不易直接测量,用刻度尺分别测出10个硬币的厚度,再求平均值,不是最佳方案,故D错误,故选C5、选择题中学生小明用中的运动软件测出从学校到家共3000步.如果小明从学校骑自行车到家,所需时间最接近A. B. C. D. 【答案】 A 【解析】 根据常识知道,一步的距离约是0.5m,所以,3000步的距离约是1500m,则由v=s/t知道, 自行车速度约5m/s,即从学校骑自行车到家,所需时间约是:t=s/v=1500m/5m/s=300s=0.083h,故只有A正确,故选A。
6、选择题如图测量仪器中,用来测量时间的是A. 刻度尺 B. 温度计 C. 停表 D. 托盘天平和砝码 【答案】 C 【解析】 在物理实验室中,刻度尺是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的工具;温度计是测温度的工具;停表是用来测量时间的工具;天平是用来测量物体的质量的工具,故选C7、选择题小明同学用刻度均匀的米尺测量一张课桌的长为0.68m,再将这把米尺跟标准米尺校对,发现此米尺的实际长度为0.98m,则课桌的实际长度为A. 等于 B. 小于 C. 大于 D. 无法判断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意知道,米尺的实际长度小于其刻线显示的长度,即其分度值变小了,所以,该同学用此米尺测量一张桌面的边长时,由于这把米尺的分度值小于实际值,所以课桌的实际长度应当小于0.68m,故选B8、选择题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下列情况中属于误差的是A. 观察时,视线未能与刻度尺垂直 B. 未能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 C. 只测量一次数据 D. 物体的左边缘未对准“0”刻度线,就把物体右边缘所对刻度尺上的刻度值当作物体的长度 【答案】 C 【解析】 误差是客观存在的,是由测量工具不够精密、测量方法不够科学等因素引起的,只能在条件允许时尽可能的减小,而不可能避免;错误是由于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或读数方法不正确而造成的。
使用刻度尺读数时,视线必须和刻度尺垂直,若不垂直造成的是错误,不是误差,故A不符合题意;记录长度测量结果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如果没有估读,则数据是错误的,故B不符合题意;多次测量再求其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只测量一次数据,是可以引起误差的,故C符合题意;物体左边缘没有对准零刻度时,读数时应该用物体右边缘所对刻度减去左边缘对应刻度,而直接读数是由于测量者的失误造成的是错误,不是误差,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9、选择题(题文)关于机械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空气的流动不属于机械运动 B. 运动路线是直的,运动路程是不变的,这样的运动才是机械运动 C. 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就是运动,位置没有改变就是静止 D.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离开了参照物就失去了意义 【答案】 D 【解析】 解答:A、空气的流动时,空气相对于地面发生了位置的改变,所以空气流动是机械运动,故A不正确;B、机械运动可以是直线运动,也可以是曲线运动,只要是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都属于机械运动,故B不正确;C、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结论是不同的,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一定要事先确定好参照物,故C不正确;D、物体运动是相对的,判断物体运动和怎样运动时,首先确定参照物,离开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就没有意义了,故D正确。
故选D10、选择题甲乙两辆汽车行驶在平直的公路上,甲车司机看见乙车在向东运动,乙车上的乘客看到路边的树木在向东运动,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两车都在向西运动 B. 可能两车都在向东运动 C. 若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应向东运动 D. 乙车一定在向西运动,甲车可能向东运动 【答案】 A 【解析】 由于乙车上的乘客看到路边的树木向东运动,所以,说明乙车是向西运动,故BC错误;又因为甲车上的乘客看到乙车向东运动,所以,甲车也是向西运动,但速度比乙车慢,故A正确,D错误,故选A11、选择题短跑运动员5秒跑了50米,羚羊奔跑速度是20米/秒,汽车的行驶速度是54千米/时,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A. 汽车,羚羊,运动员 B. 羚羊,汽车,运动员 C. 运动员,汽车,羚羊 D. 运动员,羚羊,汽车 【答案】 C 【解析】 短跑运动员5s内跑了50m,则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v人=s/t=50/5=10m/s. 羚羊2min内奔跑2.4km,则羚羊的平均速度为:v羊=2400/120=20m/s. 汽车的行驶速度是54km/h,则v车=54km/h=15m/s. ∵运动员的速度小于汽车的速度,汽车的速度小于羚羊的速度, ∴选项A、B、D不正确. 故选C.12、选择题匀速运动的甲、乙两物体速度之比为2:1,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4,则甲、乙两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为A. 3;2 B. 2:3 C. 3:8 D. 8:3 【答案】 C 【解析】 由v=s/t知道,甲、乙两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是: ,故选C。
13、选择题校运动会800m比赛中,前500m小明落后于小王;后300m小明加速冲刺超过了小王领先到达终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前500m,小明的平均速度大于小王的平均速度 B. 前500m,小明的平均速度等于小王的平均速度 C. 800m全程,小明的平均速度大于小王的平均速度 D. 800m全程,小明的平均速度小于小王的平均速度 故 【答案】 C 【解析】 解答:前500m,小明和小王跑的总路程相同,小明落后于小王即小明用的时间多,小王用的时间少,根据公式v=s/t可知前500m,小明的平均速度小于小王的平均速度,所以A、B都不正确 由后300m小明加速冲刺超过了小王领先到达终点,可知跑完全程小明比小王用时少, 根据公式v=s/t可知:跑完全程小明的平均速度大于小王的平均速度,所以C正确,D不正确14、选择题如图所示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中停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是静止的 B. 斜面坡度越陡越好,便于计时 C. 小车在AB段运动所用时间与在BC段运动所用时间相等 D. 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 【答案】 D 【解析】 小车相对于木块的位置在不断变化,所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是运动的,故A错误;斜面坡度越陡,小车下滑速度快,不便于计时,故B选项错误;B是AC的中点,小车下滑越来越快,所以在AB段运动所用时间比在BC段运动所用时间长,且B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平均速度,故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
15、填空题甲乙两辆车同时向西行驶,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_____(选填“东”或“西”)行驶.【答案】 东 【解析】 由于图象知道,甲和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相同时间甲通过距离大于乙,所以若以甲为参照物,则乙的位置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即乙车是运动的,又因为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所以相对甲车乙车向东运动16、填空题一名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忘了记录单位,请为他填补完整(1)课桌的高度是80_____; (2)一个中学生步行速度为1______; (3)1节课的时间是40_____ 【答案】 cmm/smin 【解析】 (1)因为一张课桌的高度在1m(即100cm)以内,所以应填80cm; (2)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1.2m/s左右,故填1m/s符合实际; (3)中小学一节课的时间一般在40min左右.17、填空题单位换算:(1)6102 m=___________μm;(2)107 mg=___________kg; (3)500 mL=___________m3 【答案】 6108 10 510-4 【解析】 (1)1m=106 μm,所以6102 m=6102 106 μm=6108 μm; (2)因为1mg=10-6kg,所以107mg=10710-6kg=10kg (3)因为1ml=1cm3=10-3L=10-3dm=10-6m3,所以500mL=50010-6m3=510-4 m318、填空题如图所示,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m,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答案】 0.02801mm 【解析】 长度的测量是从刻度尺的6.00cm开始量起,刻度尺上相邻的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为1mm,即分度值是1mm,物体末端对应的为8.80cm,则物体长度是8.80cm−6.00cm=2.80cm=0.0280m19、填空题如图所示:停表的读数是______ min ______ s;物体的长度是______ cm;【答案】 65.11.85 【解析】 由于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此时指针在“6”和“7”之间,偏向“6”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6min;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又因为分针偏向6min,所以秒针示数应小于30秒,即指针在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