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德避暑山庄.doc
16页承德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一景承德避暑山庄,中国古代帝王宫苑,清代皇帝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始建于一七零三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八十九年建成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颐和园、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一九九四年十二月,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热河行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二零零七年五月八日,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简介 承德避暑山庄曾是中国清朝皇帝的夏宫距离北京200公里是由皇帝宫室、皇家园林和宏伟壮观的寺庙群所组成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中心区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 承德避暑山庄牌匾谷地上,山庄的建筑布局大体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苑景区又可分成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内有康熙乾隆钦定的72景拥有殿、堂、楼、馆、亭、榭、阁、轩、斋、寺等建筑一百余处是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园,园中有山避暑山庄兴建后,清帝每年都有大量时间在此处理军政要事,接见外国使节和边疆少数民族政教首领这里发生的一系例重要事件、重要遗迹和重要文物,成为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最后形成的历史见证。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一个紧密关联的有机整体,同时又具有不同风格的强烈对比,避暑山庄朴素淡雅,其周围寺庙金碧辉煌这是清帝处理民族关系重要举措之一由于存在众多群体的历史文化遗产,使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十大名胜、和四十四处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承德也因此成为全国首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避暑山庄与北京的颐和园,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并称全国四大名园历史沿革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是中国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避暑山庄是清朝皇帝为了实现安抚、团结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一座夏宫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建成于乾隆五十五年,历时87年避暑山庄占地564万平方米,环绕山庄婉蜒起伏的宫墙长达万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相当于颐和园的两倍,有八个北海公园那么大与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 避暑山庄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避暑山庄的营建,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至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开拓湖区、筑洲岛、修堤岸,随之营建宫殿、亭树和宫墙,使避暑山庄初具规模。
康熙皇帝选园中佳景以四字为名题写了“三十六景” 第二阶段:从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至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乾隆皇帝对避暑山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增建宫殿和多处精巧的大型园林建筑乾隆仿其祖父康熙,以三字为名又题了“三十六景”,合称为避暑山庄七十二景 承德避暑山庄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清政府为加强对蒙古地方的管理,巩固北部边防,在距北京350多公里的蒙古草原建立了木兰围场每年秋季,皇帝带领王公大臣、八旗军队、乃至后宫妃嫔、皇族子孙等数万人前往木兰围场行围狩猎,以达到训练军队、固边守防之目的为了解决皇帝沿途的吃、住,在北京至木兰围场之间,相继修建2l座行宫,热河行宫——避暑山庄就是其中之一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自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动工兴建,至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最后一项工程竣工,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历时89年在英法联军攻打北京时,咸丰皇帝就带着一批大臣逃到了这里 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13年至1780年),伴随避暑山庄的修建,周围寺庙也相继建造起来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时期,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要在承德度过,清前期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都在这里处理。
因此,承德避暑山庄也就成了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乾隆在这里接见并宴赏过厄鲁特蒙古杜尔伯特台吉三车凌、土尔扈特台吉渥巴锡,以及西藏政教首领六世班禅等重要人物,还在此接见过以特使马戈尔尼为首的第一个英国访华使团清帝嘉庆、咸丰皆病逝于此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清帝咸丰逃到避暑山庄避难,在这座房子里批准了《中俄北京条约》等几个不平等条约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辛酉政变”亦发端于此随着清王朝的衰落,避暑山庄日渐败落 整体布局 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宫殿区位于湖泊南岸,地形平坦,是皇帝处理朝政、举行庆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占地10万平方米,由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组成湖泊区在宫殿区的北面,湖泊面积包括州岛约占43公顷,有8个小岛屿,将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区域,层次分明,洲岛错落,碧波荡漾,富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特色东北角有清泉,即著名的热河泉平原区在湖区北面的山脚下,地势开阔,有万树园和试马埭,是一片碧草茵茵,林木茂盛,茫茫草原风光山峦区在山庄的西北部,面积约占全园的五分之四,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众多楼堂殿阁、寺庙点缀其间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
平原区西部绿草如茵,一派蒙古草原风光; 东部古木参天,具有大兴安岭莽莽森林景象 在避暑山庄东面和北面的山麓,分布着宏伟壮观的寺庙群,这就是外八庙,其名称分别为: 溥仁寺、溥善寺(已毁)、普乐寺、安远庙、普宁寺、须弥福寺之庙、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外八庙以汉式宫殿建筑为基调,吸收了蒙、藏、维等民族建筑艺术特征,创造了中国的多样统一的寺庙建筑风格 山庄整体布局巧用地形,因山就势,分区明确,景色丰富,与其它园林相比,有其独特的风格山庄宫殿区布局严谨,建筑朴素,苑景区自然野趣,宫殿与天然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达到了回归自然的境界山庄融南北建筑艺术精华,园内建筑规模不大,殿宇和围墙多采用青砖灰瓦、原木本色,淡雅庄重,简朴适度,与京城的故宫,黄瓦红墙,描金彩绘,堂皇耀目呈明显对照山庄的建筑既具有南方园林的风格、结构和工程做法,又多沿袭北方常用的手法,成为南北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避暑山庄不同于其它的皇家园林,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园林“以人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传统造园思想,按照地形地貌特征进行选址和总体设计,完全借助于自然地势,因山就水,顺其自然,同时融南北造园艺术的精华于一身。
它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享有“中国地理形貌之缩影”和“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的盛誉 避暑山庄之外,半环于山庄的是雄伟的寺庙群,如众星捧月,环绕山庄,它象徵民族团结和中央集权承德“外八庙”分布在避暑山庄东北面山麓的台地上,面积达 40多万平方米,原有寺庙十一座,现存的有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普乐寺、普宁寺、安远庙、溥仁寺、殊像寺这些庙宇金碧辉煌,宏伟壮观 景区气候 承德避暑山庄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山地气候,四季分明冬天虽然寒冷,但由于四周环山,阻滞了来自蒙古高原寒流的袭击,故温度要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夏季凉爽,雨量集中,基本上无炎热期,是旅游避暑胜地[1] 建筑风格 建筑风格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帝王范囿和皇家寺庙群最大的特色是它园中有山,山中有园避暑山庄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在总体规划布局和园林建筑设计上都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自然山水的景观特点和有利条件,吸取唐、宋、明历代造园的优秀传统和江南园林的创作经验,加以综合、提高,把园林艺术与技术水准推向了空前的高度,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典范。
避暑山庄借助自然和野趣的风景,形成了东南湖区、西北山区和东北草原的布局,共同构成了中国版图的缩影宫殿区建于南端,是皇帝行使极力、居住、读书和娱乐的场所,至今珍藏着两万余件皇帝的陈设品和生活用品避暑山庄这座清帝的夏宫,以多种传统手法,营造了120多组建筑,融汇了江南水乡和北方草原的特色,成为中国皇家园林艺术荟萃的典范 山庄风景帝王范囿与皇家寺庙建筑经验的结晶它成为与私园并称的中国两大园林体系中帝王宫范体系中的典范之作园林建造实现了“宫”与“苑”形式上的完美结合和“理朝听政”与“游息娱乐”功能上的高度统一寺庙建筑具有鲜明的政治功用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标志中国古代造园与建筑艺术的巨大成就它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和建筑艺术之大成,是具有创造力的杰作在造园上,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园林“以人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传统造园思想,总结并创造性地运用了各种造园素材、造园技法,使其成为自然山水园与建筑园林化的杰出代表在建筑上,它继承、发展、并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建筑技艺,撷取中国南北名园名寺的精华,仿中有创,表达了“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建筑主题在园林与寺庙、单体与组群建筑的具体构建上,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实现了中国古代南北造园和建筑艺术的融合,它囊括了亭台阁寺等中国古代大部分建筑形象。
展示了中国古代木架结构建筑的高超技艺,并实现了木架结构与砖石结构、汉式建筑形式与少数民族建筑形式的完美结合加之建筑装饰及佛教造像等中国古代最高超技艺的运用,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观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不论是造园还是建筑,它们都不仅仅是素材与技艺的单纯运用,而是把中国古典哲学、美学、文学等多方面文化的内涵融注其中,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 避暑山庄周围寺庙的建筑风格使汉、藏文化艺术融于一体,寺庙殿堂中,完好地保存和供奉着精美的佛象、法器等近万件,共同构成了十八世纪中国古代建筑富于融合性和创造性的杰作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一个紧密关联的有机整体,同时又具有不同风格的强烈对比,避暑山庄朴素淡雅,其周围寺庙金碧辉煌这是清帝处理民族关系重要举措之一记载着清朝统一和团结的历史 主要建筑概述 避暑山庄借助自然和野趣的风景,形成了东南湖区、西北山区和东北草原的布局,共同构成了中国版图的缩影宫殿区建于南端,是皇帝行使权力、居住、读书和娱乐的场所,至今珍藏着两万余件皇帝的陈设品和生活用品避暑山庄这座清帝的夏宫,以多种传统手法,营造了120多组 避暑山庄自然景色建筑,融汇了江南水乡和北方草原的特色,成为中国皇家园林艺术荟萃的典范。
承德避暑山庄的建筑布局大体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苑景区又可分成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 平原区位于山庄北部,占地60.7万平方米平原区主要是一片片草地和树林其中又分为西部草原和东部林地草原以试马埭为主体,是皇帝举行赛马活动的场地林地称万树园,是避暑山庄内重要的政治活动中心之一当年这里有万树园,园内有不同规格的蒙古包28座其中最大的一座是御幄蒙古包,直径达7丈2尺,是皇帝的临时宫殿,乾隆经常在此召见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宗教首领和外国使节万树园西侧为中国四大皇家藏书名阁之一:文津阁另外还有永佑寺、春好轩、宿云檐等组建筑点缀在草原、林地之间 山区位于山庄西北部,面积443.5万平方米山区占了整个园林面积的4/5从西北部高峰到东南部湖沼、平原地带,相对高差180米,形成了群峰环绕、色壑纵横的景,山谷中清泉涌流,密林幽深当年利用山峰、山崖、山麓、山涧等地形,修建了多处园林、寺庙避暑山庄周围寺庙共占地47.2万平方米,博仁寺、博善寺、普乐寺、安远庙、普宁寺、普佑寺、广缘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广安寺、罗汉堂、殊像寺等12座金碧辉煌、雄伟壮观的喇嘛寺庙群,是清政府为安抚中国西北蒙、藏等少数民族,加强边疆管理而建造的皇家寺庙。
寺庙之集中,规模之宏大,建筑之精湛,寺庙中大量佛像、祭器制造技艺之高超,使其成为藏传佛教圣地之一山区多处园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