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祸兮福之所倚.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m****
  • 文档编号:536572625
  • 上传时间:2023-09-1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0.01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塞翁失马》中的道家思想教完《塞翁失马》之后,一直想写一篇文字,阐述一下个人对于该文的看法《塞翁失马》一文选自《淮南子》,该书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于汉景帝、汉武帝之交时撰写的一部论文集《淮南子》的成书,基本上遵循了《吕氏春秋》的编写原则,即为当时的封建统治政策提供全面的思想理论根据我们知道,西汉初年,一直到景帝,信奉“黄老”的文化氛围特别浓厚,因此对道家学说特别看重,而此时的西汉国祚已延续了近60年,可以说统治已经相当稳固,然而在文化上却并没有出现与“文景之治”相唱和的能全面反映政治思潮的著作这个时候,作为第二代淮南王的刘安,抓住了机遇,利用所收罗的数千门人(其中不乏硕学之士),很迅速地“响应”朝廷的“号召”,开始了为统治决策进行理论论证的伟大使命,《淮南子》很适时地成为集黄老思想之大成的著作,以理论加事例充分体现了西汉立国数十年的成熟的政治理念由此看来,尽管《汉书》将《淮南子》列入“杂家”,也尽管书中对先秦诸家思想表现出一定的融合倾向,《淮南子》仍应该算是一部杰出的道家著作现在笔者将借《塞翁失马》一文就其体现的道家思想进行简要评析1、一个道士文中所说“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这其中的“善术者”是一个什么样的神秘人物呢?说白了,他就是一个道士,也许熟知历史的朋友会问:道学演变为道教是在东汉末年的事,西汉初年哪有道士呢?我要说的是,此处的“道士”不是作为一个宗教概念出现的,而是作为一个道家思想的代言人,作为一个道家的先知先觉出现的。

      他熟读道家经典,精谙宇宙自然盛衰变化之道,目光炯远,灼接千年,遥达万里,他有远远超出一般人的生活智慧,因此才会句句言中术”就是“道”,而“道”就是自然规律,这个“善术者”也就是一个“道士”,是一个精通并懂得遵循自然规律的人2、朴素的辩证法首先,老子认为宇宙、自然是在不停地变化着的,所以他才会主张无为同样,庄子在他的《秋水》篇中也论述了这些观点《塞翁失马》故事的地点在塞上,我们知道,这一带是汉匈交界地,战乱时有发生,冲突不断,正好典型地体现了道家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动不止的论说,也为“术数者”的屡言屡中提供了外部的客观条件其实,老子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正反两个方面的对立,“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恒也他认为这些也是自然规律,也是“道”,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所以文中的“其子”才会有前后三次的祝福转化,哪一面都不可能孤立地一直存在第三,老子认为,“道”的一面达到一定高度后,总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就是“物极必反”,用老子的话来说,叫“反者道之动”文中“其子”的几次祸福转化都是因为周围人认为太幸运或者太不幸了,然而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幸与不幸发生了逆转,很好地诠释了老子的理论。

      3、宇宙生成论老子认为,“道”这个物质实体是世界万物产生的总根源,是宇宙的母亲道”不仅产生有形的物质,也产生无形的思想道为天下母”,虽然老子这么说,但“道”本身并不能直接生出有形与无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不管有形或无形,万物均直接由“三”组成《塞翁失马》一文恰巧体现了这点,“得马”“折髀”“保命”是这个故事发展的三个阶段、三个层次,然后便生成祝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个道理,进而便诠释了老子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理论,水到渠成,可谓天衣无缝故事至此戛然而止,熟知道家思想的读者自然明白个中真谛,毋庸赘述,不可谓作者不绝4、“无为而治”的社会政治理想“无为而治”最能代表道家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在《淮南子》中,对这种观点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挖掘解释,“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因势利导的主动行为,首先应尊重自然的选择,也就是遵循“道”,遵循天地万物变化之道,然后再有所为,切忌一味地以人对抗“道”这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依从于自然变化的客观规律性,要平静地、积极地、乐观地去面对自然规律可能给人带来的祝福,加以利用即可我们看看文中的“其父”(那个道士),失了马不去找,得了马不狂喜,儿子断了腿不悲观,看似活脱脱一个三不管,没点人情味。

      其实不然,正如前面所说,他深谙变化之道,懂得无须用人力去改变那些不可更改之事,而只是顺应自然规律,顺应天意我们知道,“顺天应人”是一种很强势的传统观念,顺应天意民心也是历代统治者喜欢挂在口头的一句冠冕堂皇的漂亮话,要不然皇帝的圣旨前四个字就不用“奉天承运”了西汉初年推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正是在践行这种政治理想,轻徭薄赋,广施德政,刑狱不兴,老百姓安居乐业,人人都知足常乐,正恰是老子“无为而治”后的理想境界其父”无为而无不为,在“死者十九”之中惟独“父子相保”,不就是对这种社会理想的最好肯定吗?诚然,道家的某些思想无法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是落后保守的,但正如老子所教导的,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站在今人的立场上去批判吸收其精华,他的辩证法告诉我们对待问题应该客观公正,他的无为告诉我们应该戒骄戒躁……这样不也很好吗?最后再来说说《淮南子》与刘安,史载这位淮南王与其父一样颇有野心,这部书也难以不被说成是宣扬其政治抱负和提高政治知名度的一件工具刘安本身还是颇有才华的,也是颇有眼光的,《淮南子》中也体现了一定的历史进化观念,然而他似乎并没有按照“道”在他那个时期应该运动的方向去做汉武帝利用祖、父辈几十年的积蓄实施对四夷的征讨以固江山才是符合当时的“道”的,而他刘安还想继续推行“黄老之术”则是违背“道”的,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大概也正是源于“道”吧。

      我不知他临死前有没有明白这点,生于“道”,死于“道”,也该得“道”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