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精诚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 Word版含解析.docx
16页2024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浙江省精诚联盟10月联考历史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 如图是周王朝的统治模式周王是家族中嫡长子一脉的首领,代表整个家族祭祀上天;诸侯国君主的排序反映了他们与周王嫡长子一脉的亲疏关系下列选项中,与此直接相关的制度设计是( )A. 郡县制 B. 分封制 C. 禅让制 D. 宗法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根据图片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以血缘关系维系的,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因此材料内容体现了西周的宗法制,D项正确;郡县制并非西周的制度,排除A项;分封制是西周为巩固统治而实行的地方管理制度,并非强调血缘亲疏,也不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排除B项;禅让制是部落联盟后期实行的制度,排除C项。
故选D项2. 秦朝推行郡县制,户籍保存与管理、赋税役的征调以及地方军队的基本编制都是以县为单位的,这就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据此可知,郡县制的设立( )A.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 B.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C. 以促进各地的经济交流为主要目的 D. 标志着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题干材料“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说明秦朝利用郡县制实现了对于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材料中说明的是实行郡县制加强了对于地方的控制,并不是消除了地方的割据势力,排除B项;材料没有说明郡县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并不是标志着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排除D项故选A项3. 史学家赵翼评价古代某位帝王:“生本北俗,五岁即登帝位……其急于迁洛,欲变国俗,而习华风下列属于该帝王亲政后的措施的是( )A. 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 B. 推行一条鞭法C. 将新改姓的所有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 D. 废除井田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生本北俗,五岁即登帝位……其急于迁洛,欲变国俗,而习华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在亲政后的改革措施是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A项正确;推行一条鞭法的是明朝张居正,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不是全部,排除C项;废除井田制是商鞅变法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4. 唐朝中期,政府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事机构,设立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掌握决策权,并对尚书六部进行领导,掌握了一部分的行政权此举( )A. 引发冗官现象 B. 提升了政府行政效率 C. 以凸显民主为目的 D. 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目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中期中枢机构发生了变化,中书门下设立了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掌决策权,并对尚书六部进行领导,掌握了一部分的行政权,这样有助于进一步提升行政效率,B项正确;题干涉及的官员人数有限,不会导致冗官现象,排除A项;唐中期中枢机构的调整的目的是加强皇权,而不是凸显民主,排除C项;中书门下制度属于中央官制,不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与中央集权关系不大,排除D项。
故选B项5. 洪武三十年(1397年),朱元璋命户部下令,每乡各置木铎,选年老及瞽(盲人)者,每月六次持铎徇于道路,宣讲“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这六句话就是“圣谕六条”据此可知当时( )A. 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 B. 教化逐步取代法律C. 民间组织趋于完善 D. 乡约逐渐带有强制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题干根据材料“朱元璋命户部下令,每乡各置木铎,选年老及瞽(盲人)者,每月六次持铎徇于道路,宣讲”、“圣谕六条”,反映出皇帝对基层教化的诏令,说明统治者重视基层教化,D项正确;根据教材,律令开始儒家化、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都早于明朝,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涉及的是教化,没提到法律,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民间组织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6. 1902年清政府推行司法改革,改大理寺为大理院1906年12月4日,《大理院中判编制法》颁布,其中规定,“自大理院以下,及本院直辖各审判厅、局,关于司法裁判,全不受行政衙门的干涉,以重国家司法独立大权,而保人民身体财产”。
这表明( )A. 维新派变法主张受到了政府重视 B. 晚清积极推行变革政体的“新政”C. 清末新政推动中国司法近代化 D. 改革实现了地方司法审判权的独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中国)据题干“改大理寺为大理院”“《大理院中判编制法》颁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系列举措体现了在司法领域向近代化的迈进,C项正确;维新变法发生在 1898年,且以失败告终,1902年清政府推行的司法改革并非是因为重视维新派的主张,排除A项;题干中只是提到了司法方面的改革,并未涉及政体的变革,不能得出晚清积极推行变革政体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只是强调了大理院及直辖各审判厅、局司法裁判不受行政干涉,但不能就此得出实现了地方司法审判权独立的结论,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7. 1930年,国民政府成立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依法行使考试、铨叙之职权,不受其他行政机构之干预,全面负责各类公职人员考试及各级公务员管理以下哪份文件较早涉及到对“考试权”的说明( )A. 《中华民国约法》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 《中华民国宪法》 D. 《训政纲领》【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对“考试权”的说明最早源自于中国近代的五权宪法思想,而这一思想是由孙中山提出并推动的,与国民政府密切相关在孙中山的五权宪法理论中,考试权被作为一种独立的权力孙中山在其训政纲领中就阐述了国民政府下,各种权力的独立性,包括考试权因此,《训政纲领》较早涉及到对“考试权”的说明,D项正确;《中华民国约法》1914年5月1日由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公布实施的用以取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临时宪法”,内容与考试权无关,排除A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其主要内容包括:政治体制上规定中华民国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根据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原则,规定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依据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义务等,没有涉及考试权,排除B项;《中华民国宪法》是1946年12月25日经制宪国民大会于南京议决通过,于1947年1月1日由国民政府公布,宪法内容主要特色为彰显三民主义与主权在民的理念,明定人民自由权利的保障,规定五权分立的中央政府体制及地方自治制度,明示中央与地方权限划分采取均权制度,并明列基本国策等,虽有涉及考试权,但时间较晚,排除C项。
故选D项8.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创建,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其创立之初,首都位于以下哪个地区( )A. 陕甘宁边区的首府 B. 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C.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地 D. 中共一大的召开地【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1931年建立,首都位于江西瑞金,而瑞金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B项正确;陕甘宁边区的首府在陕西延安,排除A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地是河北西柏坡,排除C项;中共一大的召开地在上海和浙江嘉兴,排除D项故选B项9. 以下是李明进行专题研究时整理的纲要,据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国民大革命时期……农民协会制度抗战时期……参议会制度解放战争时期……人民代表会议制度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A.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不断完善 B.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贯彻落实C. 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发展脉络 D.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中国)。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政治组织或制度都重视联合农民、工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等不同阶级参与,这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发展脉络,C项正确;农民协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等都不能体现社会主义法制发展,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几种制度并非都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发展水平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以下关于改革开放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②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③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①②③④符合题意,A项正确;BCD项中缺失正确答案,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故选A项11. 罗马帝国通过陆续授予被征服者罗马公民权;建立自治市体系,在给予地方相当高的自治权的同时,主动吸引地方精英进入上层阶级的圈子从公元1世纪开始,部分意大利人和其他行省公民也可以进入元老院这体现了罗马帝国( )A. 社会矛盾得以消除 B. 公民法取代万民法的必要性C. 延续了贵族寡头政治 D. 国家治理的开放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帝国)据材料可知,罗马帝国通过授予被征服者罗马公民权、建立自治市体系以及允许部分意大利人和其他行省公民进入元老院等举措,体现了国家治理的开放性,D项正确;“社会矛盾得以消除”的说法绝对,排除A项;万民法是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外籍人公民法取代万民法的必要性”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强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