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词选讲第一讲绪论 (2).doc
9页1绪论 词的兴起和发展教学要点:1 了解词调、词牌和词体2 了解词的兴起和发展过程及其原因3 了解诗与词的区别 一、词调、词牌、词体和词谱 词是一种和乐歌唱的新兴诗体,因为它与音乐密切相关,所以在唐五代被通称为“曲子”或“曲子词” ;由于词的句式大多参差不齐,因此它又叫诗余、乐府、长短句等写词一般不说成“作词” ,而是说“填词”或“倚声” 填词所依据的曲调叫“词调” ,每个“词调”都至少有一个以示区分的名子叫“词牌” ,填词所依据的体式与声韵谱叫“词谱” 词调是指填词时所依据的乐谱词是配乐歌唱的,因此每首词都有一个乐谱,而每个乐谱必定属于当时的某种宫调这种有一定音律、节奏属于某种宫调的乐谱就是词调 词牌是词调或曲调的名称,每个词牌代表着一个曲调不同曲调的词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方面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每一词调都有一个名称,这个词调的名称就是词牌如《如梦令》 、 《水调歌头》 ,等等词的体制:词,如果按每个词调字数的多少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类58 字以内为小令,59-90 字为中调,91 字及以上为长调中调和长调的词,通常都是依乐曲分段的有的分为两段,有的分为三段,还有的分为四段。
小令的字数相对比较少,有些是分段的,有些是不分段的分段的词,以分为两段最为多见不分段的词也叫单调,如《十六字令》等;分为两段的词叫双调,如《清平乐》 、 《念奴娇》等;分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如《兰陵王》 、 《莺啼序》等词的一段称为“阕”或“片” ,表示音乐奏过了一遍双调词的上段和下段,称为上阕和下阕,也叫上片和下片三、四叠的词其分段不称“阕” ,而是改称“叠” ,称为一叠、二叠、三叠、四叠等,或者依旧称“段” 小令不仅字数少,通常用韵也比较稠密;而长调正好相反,除了字数多以外,通常用韵也比较疏所谓词谱,也就是每一词牌的体式格式,是填词时用于作对照的样版,是为填词提供方便和依据的东西写词需要依照词谱所规定的句数、字数、平仄、韵脚等格式去写,所以叫“填词”而不是跟写诗一样说“作词” “填” ,说白了,就是依样画葫芦,依着谱的规2定去填写最初,词人们填词基本是直接依据乐调填词的,这也是一个词牌有不同体式的原因之一因为根据音乐,某些句子可以增减一些字而不影响歌唱后来填词所依据的那些乐调都失传了,词人们只得依照前人遗留的文字作品的篇幅、句式、平仄、韵脚等来定声、定韵、定句、定字去填写为了给大家提供填词便利,有些人就把各个词调的词,归纳整理,用文字或符号加以说明,形成各种不同的固定格式,并附上前人例作,汇编成册,从而形成了“词谱” 。
按词的音乐特点等的不同,还可以把词分为令、引、近、慢等二、词的兴起和发展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今则繁声淫奏,殆不可数 ”王灼此言概括了词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这里所谓“曲子”就是指隋唐时期流行的一种音乐——燕乐,它是吸收融合前代清乐、边疆民族音乐及外国音乐而形成的一种乐曲新声它的特点非常鲜明,抒情性极强曲子词主要是用来配合燕乐的南北朝以来,由于军事活动、商业活动、文化交流等原因,西域音乐逐渐流传到中原地区这种音乐经常在宴饮时演奏,被称为宴乐或燕乐用诗句配合燕乐的曲调演唱,先采取“选词以配乐” (元稹《乐府古题序》 )的方式,而隋唐以来的近体诗,其整齐的句式与新声曲谱很难协调,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经许多乐工、伶人以及诗人的努力探索,采取“因声以度词” (元稹《乐府古题序》 )的方法,以参差不齐的句式与乐曲配合,这样,词体就在诗体嬗变的基础上确立起来了词,就是依声填词的和乐歌诗词最早产生于隋代,起源于民间词的初创阶段,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些词反映社会动乱、民生疾苦,有些词反映市民生活和男女爱情,等等虽在格律上还不够严格,艺术上也有粗糙之处,但是语言质朴明快,风格清新刚健,个性鲜明,富于生活气息。
1900 年,在敦煌发现的曲子词,是现存最早的唐代民间词,它的特殊价值在于它提供了词这种新兴的文艺样式的民间状态和初期状态大量的民间无名氏创作保留了词的原始面貌如:《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这首婚爱誓词感情真挚热烈,风格泼辣自然,充分体现出民歌的本色与汉乐府民歌中的《上邪》的内容和风格极其相似,都是以质朴清新的语言表达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莫攀我,攀我心太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 (《望江南》 )3这首词托物寄意,表现了妓女的不幸遭遇和悲愤心情词为何会在唐代兴起和流行呢?唐代的经济文化繁荣促进了词的产生与发展唐代政局统一,经济发达,城市繁荣,交通便利,促进了南北文化融合与交流;唐代官僚地主、豪门富商讲究享乐,管弦笙歌流行,歌楼妓馆出现,涌现出许多乐工歌伎,他们传播燕乐,歌唱曲词,促进了词的广泛流行随着民间词的逐渐兴起和广泛流行,词这种体式也吸引了文人的注意文人词产生于盛唐以后,相传李白曾作《菩萨蛮》 、 《忆秦娥》 中唐时期,文人学习民间词,创作了一些优秀作品,如有著名作家张志和的五首《渔歌子》 ,描绘了水乡的明丽风光,寄托了词人的高雅情趣,声韵悠扬,风格清新。
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词风浅显平易,流畅自然色彩明丽,比喻新巧刘禹锡的十一首《竹枝词》 ,多是声情婉转、富有生活气息的精美词章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歌子》 )江 南 好 , 风 景 旧 曾 谙 日 出 江 花 红 胜 火 , 春 来 江 水 绿 如 蓝 能 不 忆 江 南 ? (《忆江南》)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长相思》·白居易)见出与民间曲辞的密切关系晚唐五代,曲子词繁荣发展,并且走向成熟晚唐时,依声填词形成风气,词家众多,而且出现了温庭筠、皇甫松、司空图等以词名世的大家,大量词作问世,词的艺术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总之,晚唐词人很快把词推向成熟,使词脱离了民间曲子词和早期文人词的初创状态但是词的题材内容却由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逐渐演变为反映男女爱情,苍劲雄浑的作品减少,清新质朴之作也不多见,而柔靡绮丽逐渐成为词的主要特色,使词脱离了民间曲子词和早期文人词在内容和风格上广阔与多样原因何在?词的这种发展趋势,与晚唐社会现实密切相关:晚唐社会黑暗,矛盾激化,李唐王朝摇摇欲坠,知识分子失去盛唐时代的奋发精神,一些人消极颓唐,混迹秦楼楚馆,轻歌曼舞,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文人生活领域的狭窄,以及他们与秦楼楚馆的关系密切,使他们的词作内容多为描写女人的离愁别恨,而风格也趋于绮靡,从而使词的发展走上狭窄的道路晚唐最著名的词人,也是唐代写词最多的词人是温庭筠,其词色彩浓艳,词藻华丽,词风软媚温词对五代词的发展与两宋婉约词的发展都产生很大影响4五代虽是一个战乱频仍的年代,但西蜀和南唐两个政权却因偏于一隅而维持着较安定的局面由于统治阶级的爱好和提倡及歌舞的需要,在西蜀与南唐各自聚集了一批文人作家,形成中国词史上著名的两个词坛——西蜀词坛和南唐词坛这两个词坛都受到晚唐词风的影响,因此词的内容相近,风格相似,都是晚唐词风的延续五代后主赵崇祚集录了温庭筠及西蜀文人共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十卷,成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词集这十八家词风格大体一致,后世因而称为“花间词人” 温庭筠则成为“花间派”的鼻祖南唐词风与“花间”稍异,情致缠绵中透着家国飘摇的危苦心情,其中代表人物有冯延巳、李璟、李煜等人南唐冯延巳开始由偏重描写转向偏重抒情,李后主沿着以词抒情的道路在向前走,终于使词成为个人抒情的方便形式,使词取得类似抒情诗的地位,其词标志着“伶工之词”向“士大夫词”的转化由于晚唐五代男女爱情相思题材及浓艳词风的盛行,尤其温庭筠及花间词的影响,使词成为“艳科” ,并在文学史上形成“诗庄词媚” 、诗“言志”词“缘情”的传统。
唐五代词,在艺术上已很成熟,到了北宋,不仅词的内容有所开拓,艺术上也有很大发展,使词的创作达到高峰,成为宋一代文学的代表词为何会在宋代兴盛?北宋开国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出现了所谓“百年无事”的相对安定时期,经济得到发展,城市也恢复了繁荣这时官僚、士大夫过着富贵享乐的生活,他们需要歌舞以佐清欢,广大市民的文化娱乐需要也不断扩大,于是出现了茶楼酒肆醉酒欢歌、秦楼楚馆竞作新声的局面作为和乐歌唱的词,恰好用来“娱宾遣兴” ,于是词的创作在宋初一时兴盛起来北宋初期的词,仍受唐五代词影响,上承南唐遗绪,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南唐冯延巳词风典雅雍容,这非常适合北宋官僚士大夫的口味以晏殊、欧阳修为首的宋初文人词多是一些宴饮歌乐之余“聊陈薄技,用佐清欢” (欧阳修《采桑子》题序)的作品,主要是反映贵族士大夫闲适自得的生活及流连光景、伤感时序的愁情,习惯于选择近乎诗体的词调来填词,多写即景抒情的短调小令柳永是北宋词坛的改革者,其词标志北宋词发展的一个转折他熟谙音律,从民间流行的新乐曲中汲取营养,并成功地将六朝小赋的铺叙技法引进词的创作中来,创作了大量篇幅较长、容量较大、句式参差不齐、变化不拘的长调慢词,即所谓“变旧声作新声” (李清照《论词》 ) ,从而完成由小令向长调的转变,为后人词的创作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柳永还善于使用极其生动的俚词俗语描写市井生活,建立起俚词阵地,把词由士大夫阶层引入市井, “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叶梦得《避暑录》 ) ,虽然他着重写妓女和浪子,5反映的只是市民社会里的一角。
总之,柳永为宋词的繁盛奠定了基础但北宋前期的词不论是晏殊、欧阳修、柳永或其他词人,不论雅词或俚词,不论反映的是士大夫或是市民的精神面貌,都没有突破词为“艳科”的藩篱, “靡靡之音”充塞了整个词坛,风格始终是柔弱无力的及至北宋后期的秦观、李清照,仍以婉约为宗真正突破“词为艳科” 、 “诗庄词媚”的藩篱的是苏轼南宋胡寅《酒边词序》说:“及眉山苏轼,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苏轼突破词的传统规范,在内容上“以诗为词”题材广阔,凡诗文所能写的内容,都可以入词;在用调上,引进不少慷慨豪放的曲调,如《永遇乐》 、 《水调歌头》 《念奴娇》等等以词来抒写豪情状态,展示宏阔境界苏轼还创新词律:他不愿以内容迁就音律,固然要打破词在音律方面过于严格的束缚这种突破,有利于使词摆脱对音乐的附庸地位,而成为独立的诗体苏轼的改革,使词具有较前宽广得多的社会功能,具有与诗同样的言志咏怀作用在他之前,虽然有范仲淹等少数词人及词作曾表现出悲凉慷慨、雄浑豪放的词风,但他们的作品极少,有如闪电划空,转瞬即逝,未能造成应有的影响,而“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 )苏轼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词的传统规范与束缚,扩大词的题材,开拓词的意境,创新词律,开创了豪放词风,为词的发展开拓了一条崭新的、宽阔的道路词从苏轼起,便有婉约和豪放两大派别然而可惜,苏轼这一改革在北宋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并成为风气,他的“以诗为词”及不协音律曾遭到过很多人的非议苏门词人不少,豪放词却不多秦观是苏门词人,风格却与柳永接近,词律工巧,词境凄婉,使北宋婉约词的典型北宋末年,卞京词坛被歌功颂德和点缀生平的应制词、征歌逐醉的颓靡词、无聊的应酬词所充塞,徽宗崇宁间,建立音乐官署大晟府,以周邦彦为提举,会集词人乐师讨论古音古调并创制新乐,依其体格填词,北宋词坛,从柳永、秦观到周邦彦,一脉相承的倾向很明显,那就是:文人词所走的道路越来越形成格式化而周邦彦正是以高度形式格律化而成为北宋末年“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在柳永之后,又将长调慢词的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周词比起柳词来在铺叙的手法上,更加追求回环、曲折、错综、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