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诉诸形象谈出真谛——《风景谈》的多媒体教学设计.docx
11页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诉诸形象,谈出真谛——《风景谈》的多媒体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风景谈》谈的内容(政治意义、美学意义);谈的方法(对照、烘托的手法;写景和写人相结合,递进式精辟议论贯穿六幅画面,使散文的"形"神达到完美统一的写法) 教学难点; 1、本文的构思,如何巧妙地"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2、余见本设计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教学设想: 1、文章的美学意义,教学的难点主要通过诉诸形象(多媒体情境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感悟 2、课前布置预习;自读课文,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一、三课上再通过一道习题将这两道题的内容(即这篇课文中的形和神)联系起来,并一箭双雕,同时解决"思考和练习二上的问题 3、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提纲挈领,明确《风景谈》的谈锋所及,分析如何"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旧知开讲 初中时我们曾学过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那篇散文曾以它崇高的境界和强烈的感 情激动过我们的心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和它并称为姊妹篇的作品《风景谈》{板书}。
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和《白杨礼赞》相同,哪位同学能说说它的背景是怎样的? (学生回忆作答,教师补充 二、明确《风景谈》的谈锋所及 (一)、提纲挈领: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散文多采用含蓄的标题,间接地揭示中心《白杨礼赞》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坚持抗日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属于托物言志《风景谈》谈的是什么?属于什么表达方式?(学生速读课文,讨论指名回答) 明确:(1)题目风景谈,照字面理解就是谈风景,但是是"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的,实际上就是借"谈风景来"谈政治,赞扬延安儿女所表现的向上、坚毅的民族精神,属于借景抒情这就要求我们通过风景来理解风景中所包含的政治的内容 (2)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它的政治意义还有一个更深刻的方面,大家想想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PowerPornt中的幻灯片浏览模式演示两组照片:一组是纯风景,另一组是在此风景的背景上加上一些人的活动,要求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思考:哪组照片更好,更有意义? 学生回答:有人活动的这一组因为它(a)显得有生机;(b)能构起我们对往事的回忆 情境教学(蓄势):教师先用PowerPoint中的幻灯片浏览模式演示根据课文中的情境绘制的六幅风景画中的纯风景:沙漠、高原、延河、石洞、桃林、山峰,并提问:这样的风景美不美? 学生回答:(众说纷纭) 教师再在刚才演示的幻灯片浏览模式的下方,再对应演示另一组在原风景画的背景上分别加上了六幅风景画中"人的活动的幻灯片。
在演示的同时,可同步播放由"我赞美你,骆驼军民大生产延安颂三月里的小雨解放区的天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六首歌曲或其它延安时期歌曲组成的"名曲联奏整个过程如下表: 画面地点自然景观(首先播放)人的活动(其次加上)名曲联奏(建议曲目) 沙漠驼铃猩猩峡外沙漠单调、平板、苍茫驼队出现我赞美你,骆驼 高原归耕黄土高原(解放区蓝天、黑山、明月、作物晚归的农人军民大生产 延河夕照解放区延安晚霞、河水、大山、黄土、山坡、野火欢歌笑语的来自五湖四海的"鲁艺师生延安颂 石洞雨景解放区雨天、荒山、石洞促膝读书的男女青年三月里的小雨 桃园小憩解放区桃林、茶社、作物学习与休息的青年解放区的天 北园晨号解放区晨光、朝霞、山峰号兵、哨兵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然后提问:这样的风景美不美?学生回答:美,美在有了生机 教师明确:这就是《风景谈》这篇课文向我们揭示的一个真谛:人的精神境界的美赋于自然风光的美以生机,这也就是在文章中反复强调的"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所蕴含的意思这是《风景谈》谈出的第二个方面它的美学意义 课文中把写景与写人的活动结合起来,那一幅幅美妙的画面是静穆的自然和充满活力的人组成,"人的活动作为"风景的组成部分,是风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风景作为人的活动的环境,是衬托人的崇高精神的背景。
落笔于绘景,着眼于写人,以景物突出人物,借风景来表现人的精神,"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构思十分巧妙 三、分析如何"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一)、检查预习 1、指名同学说出自己完成"思考和练习一的答案,并通过演示文稿放映中的飞入、驶入效果将它{即"沙漠驼铃等四字句}添加到相应幻灯片的下面 2、要求学生说出"思考和练习三上的语句{文眼}在文章中的位置 (二)、教师通过"演示文稿放映"播放下列习题,要求全班同学先一起做,教师巡视,然后指名同学说出做的不同结果,学生比较后予以明确,并通过飞入、驶入效果将它添加到题中空格部位,此时可再度播放刚才播放过的"名曲联奏 1、沙漠驼铃写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说明人类比自然更伟大 2、高原归耕与延河夕照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 3、石洞雨景与桃林小憩写延安青年的学习和休息,说明人类高贵的精神填补了自然的贫乏 4、北国晨号写清晨山峰上两名战士的雄姿,说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人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三)幅散式提问: a、本文的六幅风景画面是按怎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 讨论后明确:是按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的顺序组织起来的。
在写景的过程中运用严密的语言,进行一些简短的议论这些议论都写了自然与人的关系,猛然看起来似乎差别不大,但仔细玩味,就可体会到其揭示的含义是逐步深化的,比如(利用上面幻灯片上的习题进行直观的分析,下同 b、五段议论性文字在文章的思想表达和结构组织上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五处议论,连缀了六幅内容不同的风景画,形成了一个整体,成为了一幅历 史长卷五处议论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揭示了各幅"风景画的画旨,又层层深入地 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是统帅全文思想内容的"神五处议论,如同乐曲中的主旋律, 间隔出现,使文章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清晰的层次,增强了音乐美 四、存疑探索式结尾 提问:本文主要反映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但第一幅画面是描绘猩猩峡外的沙漠,这里当时不属于解放区,为什么把它放在首当其冲的地位,而且充当了全文的楔子呢?我们下节再说,请同学们课后先思考一下 播放一首延安时期的或歌颂延安的乐曲(如〈延安颂〉,莫耶词、郑律成曲)的录音并布置作业: (1)、课后的[思考和练习] (2)、给加点的字注音,然后解词: 妩()媚颀()长山坳()干坼() 浅濑()清冽()断碣()黑魆魆()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分析写作特点(对照和烘托),解决难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衔接导入,归纳已知,分析写作特点: (一)、指名同学回答 (1)上一课时最后(存疑)的那个问题 明确:上节课上我们已经知道,把篇名定为《风景谈》,是"把政治寓于风景 之中;再想想写作背景,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么写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发表,适应 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另外通过对沙漠的描绘,形象地告诉人们:即使是最单 调、最平板的荒凉贫脊的沙漠地带,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会大大地改观,自然 而然地引出了本文的文眼,它是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的第一台阶,是一曲交响曲中的 "序曲 (2)既然说到文眼,那么请回忆一下,这篇文章的文眼是什么呢? 学生:"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及贯穿全文的五处议论 (3)这五处议论逐层深入,象一条红线把六幅画面串联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也就构成了文章的? 学生:线索! (3)启发思考:既然文眼是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五处议论,那么文章在写作时必然要运用什么手法? 明确:运用对照和烘托的手法,使主题更加鲜明。
如沙漠中"纯然一色烘托"猩 红大旗;沙漠中形、声、色与驼队出现的形、声、色的对比;石洞中的一对与公园里一 对儿的对照;静穆的大自然与弥漫着生命力的人的对照把事物表现得鲜明醒目,强 化了主题 二、解决难点: (一)教师范读(突出重点词语、句子,用不同的语调强化感情,声情并茂,以情 感人) 在读完每一部分后,依次分别计论、明确下列四个难点问题及"思考和练习三上 的五个小问题(后者的答案可参见《教参》,不赘 (1)、文章从看《塞上风云》预告片入笔有什么作用?(在讨论前,有条件的话, 可通过投影仪播放一段《塞上风云》的电影剪辑.) 明确:《塞上风云》是反映抗战时期各民族团结抗战的爱国影片在延安时期观 看后,深受触动,回重庆写此文时,忆起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自然激起感情的浪花, 触动了记忆的闸门,这样开始下笔,就交代了写作的缘起,起到了领挈全文的作用这与学过的《故乡的榕树》、《土地》两篇文章的开头的作用是相同的 (2)、"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指谁的手? 明确:茅盾同志在病危之际,曾嘱托他的儿子韦韬说明:"(调朱弄粉的手儿)应指 鲁艺的一些做文艺工作的女同志。
(3)、"更有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一句中,"天下 最难走的路是指什么路? 明确:1、他们年纪虽轻,但在他们这一代革命青年人来说,经历了诸多生 活磨难,走过了曲折的人生道路2、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阻止全国各地奔赴革 命圣地延安的爱国青年和文艺工,设置了重重关卡,因此爱国青年等人要冒 着生命危险,克服自然的、人为的许多困难 (在进行这一步时,可用投影仪播放一些各地青年克服困难,奔赴革命圣地 延安的电影或历史资料片断) (4)第六幅画面写小号兵时,为什么又加入了白天所见到的一张照片这个材 料?[可用叠加的办法放映一幅山岗上小号兵(左上、远景)和照片上小号兵(右 下、近景)的幻灯片] 明确:这是因为山岗上的小号兵离得远,只能做粗线条的勾勒,照片上的号 兵就在眼前,可以做细致的刻画,这里运用衬托的手法,使两者形象结合在一起, 就使山岗上号兵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清晰了 三、呼应开头结束 提问:学了课文,你觉得与姊妹篇《白杨礼赞》作比较,各有什么特色? 明确:《白杨礼赞》先写白杨树(实写),描绘和赞美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铺 垫后升华,篇末点明主题,赞美了北方农民,赞美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 可缺少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立意比《风景谈》更明确,全文用了象征 手法 《风景谈》在语言上比《白杨礼赞》更富有打上时代烙印的含蓄性 四、布置作业 明天出版社九三年版《语文与训练》高中第二册子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