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温阳扶正天灸膏穴位贴敷配合火针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h****0
  • 文档编号:261740018
  • 上传时间:2022-03-0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1.36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温阳扶正天灸膏穴位贴敷配合火针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所有类型中门诊求诊率最高的一型,由于颈椎退行性改变压迫脊神经根导致颈项部疼痛、僵硬不适、活动受限,并伴肩背上肢麻木、放射痛、感觉过敏等一系列症状[1]随着社会发展,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该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天灸是将特定组方中药制成膏剂贴敷于特定腧穴,借助药物的刺激作用,使贴敷部位自然充血、潮红甚至起泡的治疗方法,又称发泡灸[3]火针有借火助阳、温通经脉的作用[4]《灵枢·官针》云:“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火针能起到温经止痛的作用笔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创制的温阳扶正天灸膏[5],既可温阳扶正,又善温经散寒、活血通络而止痹痛温阳扶正天灸膏穴位贴敷结合火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应用观察疗效确切,且治疗周期短、不良反应小本研究配合使用,探讨两种治疗方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50例患者均来源于2016年至2018年每年“三伏”期间济南市中医医院针灸一科门诊病例,年龄30~70岁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温阳扶正天灸膏穴位贴敷配合火针组)、对照一组(温阳扶正天灸膏穴位贴敷组)和对照二组(火针组),各50例。

      观察组男19例,女31例,年龄32~58岁,平均(43±13)岁,病程1~20年,平均(8±6)年;对照一组男21例,女29例,年龄30~60岁,平均(45±15)岁,病程2~16年,平均(9±5.5)年;对照二组男18例,女32例,年龄33~57岁,平均(46±12)岁,病程1~15年,平均(8±7)年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已通过济南市中医医院伦理学审查1.2诊断标准中医诊断、辨证分型标准:参照201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骨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6]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版《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7]1.3纳入标准(1)符合神经根型颈推病诊断标准;(2)符合风寒湿痹或气滞血瘀辨证分型标准;(3)年龄30~70周岁者1.4排除标准(1)影像学结果显示异常,但无临床相关症状者;(2)除外其他疾病导致以上肢疼痛为主者;(3)年龄30岁以下,70岁以上者;(4)影像结果显示骨结核、骨质疏松及椎体融合者;(5)对穴位贴敷过敏或不能耐受火针疼痛者;(6)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7)有严重心脏病或肝肾功能异常者;(8)有手术指征者。

      1.5病例脱落标准(1)治疗过程中因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退出观察者;(2)因伴发其他疾病不能或不愿继续治疗者2、方法2.1治疗方法2.1.1观察组两种治疗方法合用温阳扶正天灸膏制备:取生白芥子3份、延胡索3份、甘遂2份、细辛2份、川芎2份、王不留行2份、干姜2份、肉桂2份、桂枝2份、冰片1份,各为细末,用适量生姜汁调合成膏,做成直径1cm、高0.3cm的药膏备用治疗取1~3个阿是穴、大椎、颈百劳、大杼、天宗、肩髃、肩井、绝骨,以上除单穴外均双取用75%乙醇常规消毒先取0.35mm×25mm毫针,将针体烧至通红后,快速刺入所取穴位,快速出针然后将已制备好的药膏贴于上述穴位,用3cm×5cm脱敏胶布固定,每次贴敷2~6h(以皮肤潮红或稍起泡为度)治疗时间为2016年至2018年三伏中的初伏第1天、中伏第1天及第11天、末伏第1天4次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2.1.2对照一组仅予温阳天灸膏穴位贴敷治疗,操作方法及疗程同观察组2.1.3对照二组仅予火针点刺治疗,操作方法及疗程同观察组2.2观察指标(1)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疼痛评分差,差值越大表明疼痛缓解越明显2)症状体征量化评分[8],采用日本田中靖久提出的神经根型颈椎病20分法量表,统计治疗前后患者量化评分差,差值越大表明治疗越有效。

      3)症状总分:来源于上述症状体征量化评分之症状(包括颈肩部疼痛与不适、上肢疼痛与麻木、手指疼痛与不适)评分之和,治疗前后分差越大表明治疗越有效4)血液流变学指标:观察全血黏度200切、全血黏度30切、全血黏度3切、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性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等指标2.3临床疗效评定依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及《颈椎病疗效评定的研讨》[10]相关疗效标准2.4统计学处理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取α=0.05为检验水准3、治疗结果3.1三组综合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98%,对照一组92%,对照二组90%,三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种疗法整体疗效相当3.2三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变化比较见表2治疗前,三组患者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观察组及对照二组治疗后VAS评分均低于对照一组(P<0.01),观察组与对照二组之间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在缓解疼痛方面,温阳扶正天灸膏穴位贴敷配合火针以及单用火针较单用温阳扶正天灸膏穴位贴敷更有效3.3三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量化评分比较见表3治疗前,三组各症状体征量化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多项症状体征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1),观察组治疗后颈肩部及上肢疼痛、工作与生活能力、手的功能、肌力及感觉评分高于两个对照组(P<0.05),且对照二组高于对照一组(P<0.05),其余项目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温阳扶正天灸膏配合火针在缓解疼痛、改善患者工作与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单纯温阳扶正天灸膏或单用火针治疗表1三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综合临床疗效比较表2三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表3三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量化评分比较表4三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总分比较3.4三组治疗前后症状总分比较见表4治疗前,三组患者症状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症状总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增加(P<0.01),观察组及对照一组治疗后症状总分均高于对照二组(P<0.01),观察组与对照一组之间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在改善患者总体症状方面,温阳扶正天灸膏穴位贴敷配合火针及温阳扶正天灸膏穴位贴敷较单用火针更有效3.5三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见表5治疗前,三组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全血黏度200切、全血黏度30切、全血黏度3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全血黏度200切、全血黏度30切、全血黏度3切、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低于两个对照组(P<0.05),两对照组之间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6安全性评价观察组和两个对照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现不良反应4、讨论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于中医学痹病范畴,表现为颈筋急、颈项强痛、肩背手臂疼痛、不仁、手麻木等,现称“项痹”该病在古代医籍里有相对全面的论述,《素问·痹论》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张介宾认为:“痹症大抵因虚者多,因寒者多,惟气不足,故风寒得以入之”;林佩琴《类证治裁》认为:“诸痹,良由阳气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痹”即本虚致风寒湿邪侵袭、气血凝滞而为痹,其病机既有标实之象营于外,又有本虚之根存于内表5三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本研究选取“项痹”风寒湿痹和气滞血瘀两大证型,究其病因病机,乃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或跌仆损伤,导致寒凝湿滞、经脉拘急、气血不通[11],属本虚标实之证———阳虚为本,痹阻为标。

      从经络循行来看,该病病位在项背部,属阳,与督脉及手足太阳经有关,风寒湿邪易伤阳气,若项背部阳气受损,卫阳失于固护,局部经脉受邪而发病治疗宜温运阳气以祛邪外出故取穴以督脉及手足太阳、足少阳经腧穴为主,其中阿是穴、颈百劳、天宗、肩髃、肩井等局部腧穴可通痹止痛;大椎为督脉、手足三阳经交会穴,可通阳行痹;项痹病在骨,故用骨会大杼、髓会绝骨补肾壮骨以治本温阳扶正天灸膏由生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川芎、王不留行、干姜、肉桂、桂枝、冰片组成,加适量生姜汁调和,诸药辛温走窜,敷于以上腧穴可以激发经气,达到温阳散寒、温经通络、活血化瘀之效火针借助火力来刺激穴位和病变部位,“以阳达阳”,通过提高局部皮温而加快血液循环[12],借助温热作用祛邪外出膏药与火针二者配合运用,达到活血化瘀、散寒除湿、温经通络的目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强调“春夏养阳”明代马莳认为:“圣人于春夏而有养生长之道者,养阳气也”三伏天人体腠理疏松、气血通畅,因为此时阳气最盛,故选用白芥子、延胡索等刺激性药物敷贴穴位,通过经络腧穴,直达脏腑,可以借助夏日之阳盛补人体阳气[13],扶正以祛邪,以求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14]穴位的选择、外用药物的应用,加上火针及三伏天时机的选择,使这一疗法具有普通针刺不可比拟的优势,从而提高了风寒湿痹和气滞血瘀型“项痹”患者的临床疗效。

      然本次研究病例观察时间点仅为每年的“三伏”时节,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未涉及,贴敷时机对疗效的影响也有待进一步探讨参考文献:[1]范炳华.推拿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49-50.[2]杨辉,郭丽新,武媛媛.颈椎病病因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6):1152-1154.[3]何瑞阳,洪宗国,杜艳军,等.近三年天灸疗法的临床研究进展[J].湖北中医杂志,2018,40(8):61-63.[4]聂培瑞,文洪.浅谈火针疗法在临床中的作用[J].光明中医,2018,33(5):683-684.[5]王锡,万红棉.温阳扶正天灸膏穴位贴敷临床应用100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5,24(1):16-17.[6]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骨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34-138.[7]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0版)[M].北京:中国康复医学会2010:7.[8]田中靖久.颈部神经根症治疗成绩判定基准[J].日本整形外科学会杂志,1993,67(3):552.[9]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57.[10]姜宏,施杞.颈椎病疗效评定的研讨[J].中国中医骨伤科,1996(4):47-50.[11]欧阳泠星,方鑫楷,黄壑霏.毫火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8):662-663.[12]毛雪文,王世广,王桂玲,等.贺氏火针治疗面瘫风寒袭络证100例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7,34(9):23-26.[13]陈凯丽,周丽.浅析“春夏养阳秋冬养阴”[J].福建中医药,2017,48(4):51-52.[14]张新怡,吴莉,刘智艳,等.天灸治疗肺气虚寒型变应性鼻炎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10):906-909.万红棉,杜冬青,张静,王锡,马琳,孙燕,潘杰灵,苗丽泉,吴春霞,杨亮.温阳扶正天灸膏穴位贴敷配合火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20,39(12):1318-1322.。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