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守望民俗:老东北的四大累.docx
2页原创]守望民俗:老东北的四大累[复制链接]老东北的四大累;东北活儿累,没到过东北的人是想像不出累到啥程度的老东北有著名的四大累"和大泥,坨大坯,吹大喇叭,锄大地”随便拿出哪一样,对于一个从小生长在江南水乡的人来说都显得那么的不可思议先说这第一累,和泥,和泥做啥呢?坨坯盖房子砌院墙抹烟筒,这些东北最常见的活计全都离不了和泥老东北的怪里有“用土打墙墙不倒”一说,土自然是打不了墙的,说“用泥打墙”应该更恰当些老东北地广人稀,家家都是高墙大院,墙和房都是用泥堆起来的选高坡上岗处建房,一来站得高看得远,风水自然也就不错;二来大雨之后也利于排水,先驾爬犁拉上好的粘土回来,用水沤上,再铡了羊胡子草,拌到沤好的土里,加水和匀因为土质相当粘,故尔和泥不用锹,用四齿钩子,在墙址上以五尺左右的间距打好木桩,把和好的泥在木桩间夯实,三五个人大半天功夫就能砌好一个十丈左右的院套盖房子大同小异,粘泥厚土往起堆,够高了就排好廩子椽子,架厚草为顶,比南方的瓦房保暖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这种泥打的房子或院墙每经雨雪都要被刮薄,为了冬天室内保暖,经常要用稀泥在外墙上重新抹一层泥巴故而每年上秋都要和泥重抹,于是房子一般都是越住越厚,越住越矮,形成东北民间独特的居住风貌,这种墙又叫土挂壁,四面墙都一尺多厚,利于保暖,雨雪风霜也不在话下,院墙因要防止野兽车马撞倒,更是厚达三五尺,砌好的墙都丈许高,墙头插上敲碎的玻璃碴子,有钱的主儿就拦上铁丝网,地主家还通常在四面墙角建上岗楼,雇上十几个枪手,俨然是易守难攻的小堡垒。
但树大也招风,一般建有岗楼的大户人家也常常招致胡子土匪“砸窑”,故尔有些人家虽然富甲一方,也不愿露富坨大坯就比“用土打墙”更上层楼了,坯的功用一般也是建房砌墙,但因多了一道坨坯的工序,所以比直接用土打墙要慢得多,但也正因如此,用坯砌的院墙房子也要更扛用经使坨坯要选平整的粘土地,方便取土和晾坯,把马籽草切成三两寸长,加在粘土里,加水和好,倒进坯模子里四角捣实,表面拍平,脱模后就成了四四方方的泥砖,晾上三五天,再把半干的土坯翻过来晾晒,直到晾透水分,再用这种坨好晾干的坯盖房子砌院套,如同现如今的红砖,砌出的效果也好,有棱有角规规矩矩,看着干净利索;东北的碱性粘土粘性极强,加上和泥时要加入起到拉筋作用的草,所以和泥坨坯都是实打实的力气活,在东北,坨坯和泥的功夫是女孩子们考验意中人的一种独特的方法,俩人认识得比较熟了,女孩子就会把意中人带回家,也就会很凑巧地赶上家里正抹房子坨坯,至于能不能还有幸和女孩子继续保持关系,就全看小伙子的力气了南方的农田,面积不大,小巧玲珑,耕作十分精细东北农村的地块却大到让你感觉恐怖,让你根本无法想象东北的黑土地肥得流油,你尽可以大面积的种下去,一条垄沟,足有十里八里。
早上从这头进去,下晚黑不一定能把一条垄沟的草锄完,加上东北一般都种些玉米高粱等高植株作物,人一下地就没了影,闷热潮湿,蚊子蠓蝇叮得你浑身青肿,无处藏身,所以这里的耕作是粗放型的,庄稼种下去后,勤快点的也就是锄一、两次草,懒一点的,到收割也不去管它但锄地也真是考验体格和耐力的硬活儿,任你年轻力壮,锄上个三五天也准保你只剩躺炕上哼哼的份大秧歌绝对能算是东北的特色景观,光鲜的衣裤,大红大绿的手绢扇子,甭管多冷的天儿,长蛇般的队伍里只要你想,从七岁到七十岁都可以舞出彩儿来,队伍的前边通常会有鼓手和锣手,但敲锣打鼓并不太累,最累的还得说是极能调动情绪煽动氛围的东北大喇叭东北的喇叭声调高怆激昂,吹起来豪爽强劲,听着就有劲,就想扭,就想跳,就想扯开嗓子唱一场秧歌扭下来大半个时辰,吹喇叭的基本上也是满头大汗腮帮子又酸又涨连话都说不出来了但就这么遭罪,东北人还是乐此不疲,敲锣打鼓的一个也就够了,喇叭太累,咱就两人一伙儿,你吹累了我就上,反正再苦再累咱东北的秧歌不能耽误和大泥坨大坯,加上遭罪的锄大地,都让东北最强壮的汉子有点发悚,但一有时间,吃饱了喝得了,大喇叭一响,你就忘了累忘了苦忘了天寒地冻,穿红戴绿抹上红脸蛋大街上扭开了去,一天的烦恼忧愁疲惫苦累就全甩到九宵云外去了。
东北的热闹、红火、直爽、豪放,全在这瞭亮的喇叭声里,在这奔放洒脱的秧歌里一览无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