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密押题库与答案解析]江苏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物理真题2010年.docx
11页[地方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密押题库与答案解析]江苏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物理真题2010年[地方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密押题库与答案解析]江苏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物理真题2010年江苏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物理真题2010年一、不定项选择题问题:1. 在物理学史上,科学家通过观察、思考和实验研究不断获得新的认识,下列叙述中符合历史事实的是______A.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B.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揭示了原子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的C.受爱因斯坦量子论的启发,普朗克在对光电效应的研究中提出了光子说D.光的干涉、衍射现象证明了光是一种波,但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设否定了光是一种波 A B C D答案:A[解析] 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说明原子核还可以再分,选项B错误爱因斯坦在普朗克的量子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光子说,选项C错误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并未否定光是一种波,选项D错误只有选项A正确问题:2. 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处于平衡状态Ⅰ,现设法使其温度升高而压强减小,达到平衡状态Ⅱ,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A.状态Ⅰ时的分子平均动能比状态Ⅱ时的大B.状态Ⅰ时的分子间的平均距离比状态Ⅱ时的大C.状态Ⅰ时每个分子的动能都比状态Ⅱ时每个分子的动能小D.气体从状态Ⅰ变化到状态Ⅱ的过程中要吸收热量 A B C D答案:D[解析] 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Ⅰ变化到状态Ⅱ时,压强和体积的乘积与热力学温度的比值是不变的。
当温度升高、压强降低时,体积必然变大,则气体的密度变小,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变大,故选项B错误很显然,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则状态Ⅰ时的分子平均动能比状态Ⅱ时的小,即选项A也错误温度不能代表每个分子的动能变化,所以选项C错误只有选项D正确问题:3. 若白光照射到衍射光栅上,在某一级光谱中,偏离中央条纹中心最远的光的颜色是______A.红色B.黄色C.蓝色D.紫色 A B C D答案:A问题:4. 质量相等的A、B两球之间压缩一根轻弹簧,静置于光滑水平桌面上当用板挡住球A而只释放B球时,B球被弹出,落于距桌边距离为s的水平地面上,如图所示问当弹簧被压缩同样的程度,取走A左边的挡板,将A、B同时释放时,B球的落地点距桌边的距离为______ A. B. C.s D. A B C D 答案:D[解析] 用挡板挡小球A时,弹性势能完全转化为B的动能,所以取走挡板之后,弹性势能转化为A、B的动能,由动量守恒可知,A、B的速度大小相等,所以比较可知又因为离开水平桌面后,B两次的运动时间不变,所以选项D正确问题:5. 如图所示,高能物理中常用的回旋加速器是用来加速带电粒子,使它获得很大动能的装置。
其核心部分是两个置于匀强磁场中的D形金属盒,两盒分别与高频电源相连则带电粒子加速所获得的最大动能与下列因素有关的是______ A.加速的次数B.加速电压的大小C.金属盒的半径D.两个D形金属盒间的缝隙距离 A B C D答案:C[解析] 而又由可知选项C正确问题:6. 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传播速度为10m/s当波传到x=5m处的质点P时,波形如图所示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______ A.这列波的周期为0.5sB.再经过0.7s,x=9m处的质点Q到达波峰处C.再经过0.4s,质点P第一次回到平衡位置D.质点Q到达波峰时,质点P恰好到达波谷处 A B C D答案:B[解析] 由波形图可知λ=4m,而λ=vT,求得周期为0.4s,计算可得只有选项B正确问题:7. 如图所示,物体A放在物体B上,物体B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已知mA=6kg,mB=2kg,A、B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A物体上系一细线,细线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20N,现用水平向右的力F拉细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g=10m/s2)______ A.当拉力FA B C D答案:D[解析] 将A、B看作一个整体,因为水平面光滑,A、B在拉力F作用下一起加速运动,A、B相对静止。
设A、B间的摩擦力为f,由加速度相等可得F-f=mAa,f=mBa,所以F=4f当细线的拉力F达到最大值20N时,f=5N,而A、B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fmax=μN=12N,所以当F≤20 N时,A相对B静止当拉力F=16N时,B受A的摩擦力等于4N当F≥4fmmax=48N时,A才相对B滑动问题:8. 两个同心均匀带电球面,半径分别为Ra和Rb(Ra<Rb),所带电量分别为Qa和Qb设某点与球心相距r,当Ra<r<Rb时,该点的电场强度大小为______ A. B. C. D. A B C D 答案:D[解析] 根据高斯定理可知,当Ra<r<Rb时,有即所以选项D正确问题:9. 如图所示,直线OAC为某一直流电源的总功率P随总电流变化的图线,抛物线OBC为同一电源内部消耗的功率P,随总电流I变化的图线,则当通过电源的电流为1A时,该电源的输出功率为______ A.1WB.3WC.2WD.2.5W A B C D答案:C[解析] 根据数学知识可知直线OAC的方程为P总=3I,抛物线OBC的方程为Pr=I2,当I=1A时,PAB=P总-Pr=(31-12)W=2W,即答案为C。
问题:10. 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分布在宽度为L的区域里现有一边长为a(aA B C D答案:C问题:11. 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的电动势恒定要想使灯泡变暗,可以______ A.增大R1B.减小R1C.增大R2D.减小R2 A B C D答案:AD[解析] 由电路图可知灯泡与R2并联后与R1串联,电源电压不变,要减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只有减小R2的阻值或增大R1的阻值,故答案为A、D问题:12. 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可以研究光电效应现象光子能量为2.5eV的光照射到光电管上时,电流表的示数不为零;移动变阻器的触点c,当电压表的示数大于或等于0.7V时,电流表的示数为零,则______ A.光电管阴极的逸出功为1.8eV B.电键S断开后,有电流流过电流表 C.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0.7eV D.改用能量为1.5ev的光子照射时,电流表也有电流,但电流较小 A B C D 答案:ABC[解析] 光电效应方程为Ek=hv-W,电流表刚好为零,所以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刚好为0.7eV,计算得逸出功为1.8eV,选项A、B、C正确。
问题:13. 如图所示,半圆形玻璃砖的半径为R,直径为MN,一细光束从Q点垂直于直径MN射入半圆形玻璃砖,从玻璃砖的圆弧面射出后,打到光屏上分成甲、乙两种单色光已知如果保持入射光线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只使半圆形玻璃砖沿直径方向向下移动(移动距离小于),移动过程中发现屏上甲单色光先消失,则______ A.甲单色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大于乙单色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B.甲、乙两种单色光分别经过同一双缝干涉装置时,甲的条纹宽度小于乙的条纹宽度C.甲单色光照射某金属时有光电子逸出,乙单色光照射该金属时一定有光电子逸出D.若两种单色光均为处于第4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产生,当甲单色光为第4能级跃迁至第2能级产生,则乙单色光可能是第4能级跃迁至第3能级所产生的 A B C D答案:BD[解析] 由光的折射率大小判定甲、乙两束光的光速的大小关系,由hv=Em-en可得跃迁能级问题:14. 为了测量某化工厂的污水排放量,技术人员在该厂的排污管末端安装了如图所示的流量计,该装置由绝缘材料制成,长、宽、高分别为a、b、c,左右两端开口,在垂直于上下底面方向加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在前后两个内侧固定有金属板作为电极,污水充满管口从左向右流经该装置时,电压表将显示两个电极间的电压U。
若用Q表示污水流量(单位时间内流出的污水体积),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A.若污水中正离子较多,则前表面比后表面电势高B.前表面的电势一定低于后表面的电势,与哪种离子多无关C.污水中离子浓度越高,电压表的示数越大D.污水流量Q与U成正比,与a、b无关 A B C D答案:BD问题:15. 如图所示,A、B两质量相等的长方体木块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一颗子弹以水平速度v先后穿过A和B(此过程中A和B没相碰)子弹穿过B后的速度变为子弹在A和B内的运动时间tA:tB=1:2,若子弹在两木块中所受的阻力相等,则______ A.子弹穿过B后两木块的速度大小之比为1:2B.子弹穿过B后两木块的速度大小之比为1:4C.子弹在A和B内克服阻力做功之比为3:4D.子弹在A和B内克服阻力做功之比为1:2 A B C D答案:AC[解析] 对A、B有ftA=MvA,ftB=MvB,所以vA:vB=1:2根据总动量守恒得由子弹和A动量守恒得mv=mvA+mv′,子弹在A内克服阻力做功为子弹在B内克服阻力做功为W1:W2=3:4故选项A、C正确二、计算题(计算应写明文字说明和运算步骤。
)如图所示,透明液体折射率为在距离液面深为h=1m处水平放置一反射平面镜,平面镜的下表面涂黑,并可绕中点O在竖直平面内逆时针旋转,一束激光垂直液面射向平面镜上的O点,并被平面镜反射,在上方可看到液面O′点处有一个光点;t0=0时刻平面镜开始逆时针匀速转动,t1=0.5s时刻光点从液面上A点消失,求: 1. A点到O′点的距离和平面镜转动的角速度ω;答案:设光由水射向空气时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为α,则: 所以 如图,当光在界面处入射角为时, 平面镜转过的角度 所以角速度 A占距离O′点的距离s=htanα=1m 2. t2为多少的时刻光点再次在液面上出现?答案:当平面镜继续旋转,平面镜反射光正好照射到A关于O′对称的B点时,光从水面射出,此时平面镜共转过角度θ′,问题:3. 如图所示,A、B两物体与一轻质弹簧相连,静止在地面上,有一小物体C从距A物体h高度处由静止释放,当下落至与A相碰后立即粘在一起向下运动,以后不再分开,当A与C运动到最高点时,物体B对地面刚好无压力设A、B、C三物体的质量均为m,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不计空气阻力且弹簧始终处于弹性限度内。
若弹簧的弹性势能由弹簧劲度系数和形变量决定,求C物体下落时距A物体的高度h 答案:解:开始时A处于平衡状态,则kΔx=mg 设当C下落h高度时速度为v,则有 设C与A碰撞并粘在一起后速度为v′,由动量守恒得mv=(m+m)v′ 当A与C运动到最高点时,B对地面无压力,即kΔx′=mg 比较可得Δx=Δx′, 所以A、C在最高点时弹簧的弹性势能与初始位置的弹性势能则等 取开始时A所在平面为零势能面,由机械能守恒得 解得 如图所示,ef、gh为水平放置的、足够长的平行光滑导轨,导轨间距为L=1m,导轨左端连接一个R=2Ω的电阻,将一根质量为0.2kg的金属棒cd垂直放置在导轨上,且与导轨接触良好,导轨与金属棒的电阻均不计,整个装置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