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外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研究进展综述.docx
7页国外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研究进展综述 摘要:20世纪末以来,国际化已逐渐成为高等院校的核心战略议题和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重要维度之一本文对国外二十多年来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进行了综述,集中呈现了国外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的主要路径和方式,尤其是院校层面国际化策略研究的发展与源流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文献综述本文系中国农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研究型大学国际化策略建构——基于组织理论的实证案例研究”(项目编号:2013XJ013)系列成果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化逐渐从高等教育的边缘和附属位置走向中心,并逐渐成为高等院校的核心战略议题和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重要维度[1]而如何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即国际化策略的专门研究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对国外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国外学者主要从以下五种路径入手对院校层面国际化策略进行了研究,其方法日渐多元,理论性也不断得到提升一、从厘清活动入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研究1995年,简奈特(Jane Knight)和迪威特(Hans de Wit)通过对澳大利亚、加拿大、欧洲和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的研究提出了四种院校层面国际化策略,如下表所示。
简奈特国际化学术策略分类表[2]学术策略学术性项目学生交换、国际课程、联合双学位、教师交流、跨文化培训等科研与学术合作区域/问题研究中心、国际科研合作、国际会议等外部协作与NGO组织合作、海外分校、海外校友项目等课外活动国际与跨文化校园活动、种族群体的交流合作注:本表格由作者根据简奈特提出的国际化策略源表格整理而成这是最早的以学术活动为主体的国际化策略分类此后,简奈特对这一策略分类进行了几次调整,也有其他学者在此基础上对国际化的相关活动做出新的归纳与分类,但基本上都着眼于厘清国际化活动及其类型因此,这还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国际化策略分类,而更像是对国际化活动的全面罗列和分类,因为几乎没有哪所学校的国际化发展能够完全涵盖这些活动,而这些活动之间的重叠与混杂也使得这一策略从根本上缺乏实践和研究中的可操作性如果将其置于国际化策略研究的源流中来看,它实际上属于一种“分解式”的研究路径,体现了早期人们用具体活动或项目来理解和描述国际化的时代特征,即将国际化定义为与国际研究、国际教育交流与技术合作有关的各种活动、项目与服务的集合,着重描述国际化活动的种类与类型而在这种理念和理解的指导下,常常会导致支离破碎的和不经协调的国际化,其中各种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及相互利益并没有得到考虑。
[3]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的国际化策略也显得凌乱且缺乏实际实施中的整合机制简奈特本人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因此她提出国际化的发展需要从单纯的、包罗万象的国际化活动,上升为院校的文化、政策、规划以及组织程序二、从院校国际化实施中管理特征入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研究从管理特征入手对国际化策略进行研究是这一领域的重要路径之一,其开创性人物是英国学者尼夫(Guy Neave)在尼夫的研究中,他采用了管理主义—学术主义、主动—被动、集权化和分权化这种完全对立的二元划分方式来研究院校合作,提出了“领导者驱动型”(leadership driven)和“基层单位推动型”(base unit driven)两种策略,[4]在这一领域具有开创性不过,在这种二分法的类型划分中,两种策略是一个连续统一体的两个极端,而更多的院校层面的国际合作策略实际上是居于其间的,这导致这种策略的研究框架缺乏实际操作性受尼夫的影响,1998年,鲁兹基(Romuald E. J. Rudzki)提出了“不规则过程模式”(the fractal process model)这一模式包括:1)大学管理层在一定的国际化发展背景下,结合院校历史、文化等因素将国际化视为大学使命的一部分并将其纳入决策过程;2)制定包括组织变革、课程创新、员工发展和学生流动等方面的政策;3)相关国际化管理部门定期评价实施成效并将其作为未来政策或策略修正的依据。
[5]戴维斯(John L. Davies)是这一国际化策略研究路径的另一位代表性人物他基于乔治凯勒(George Keller)的学术策略理论,提出了院校国际化策略的核心维度:策略的系统性(系统/随性)及其地位(核心/边缘),大学国际化策略由此被划分为随性化(ad hoc)—边缘、随性化—核心、系统化—边缘以及系统化—核心四种策略,即著名的戴维斯四象限国际化发展策略[6]由于这一国际化策略模式建基于凯勒的学术策略理论,因此非常强调大学基于对自身优势、劣势判断而制定国际化发展策略并且对可能的改变与风险有清醒的认识在戴维斯的影响下,凡迪克(H. Van Dijk)和梅杰(K. Meijer)两位学者在1997年基于对荷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分析,提出了他们称之为“国际化魔方”(international cube)[7]的策略模式这一模式在戴维斯提出的两个核心维度基础上增加了“支持类型”这个维度国际化活动的支持如果主要来自于组织体系,该项支持系统即归类为单一的;而如果对国际化活动的支持来源于行政体系、教师以及系所层级等多元的系统,就可以称之为是互动的支持系统依据三个维度和六个方面的划分,两位学者得到了包含了八种国际化发展路径的策略模式。
以尼夫为首的学者提出的院校国际化策略类型划分,主要关注国际化实施中的管理因素特征其中,尼夫的研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策略鲁兹基在尼夫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主动和被动两种国际化策略模式,并且对每种策略模式进行了细化,将这一策略类型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而戴维斯、凡迪克和梅杰三位学者提出的“国际化模式”继续了这条路线,以院校在国际化实施中管理上的特征作为指标,对院校国际化策略进行了更为细致的类型划分不过,这种研究路径其主要用途是对院校的国际化管理、组织特征进行定性描述,而对于研究院校国际化策略操作性不够但是,他们大多开始关注影响大学实施国际化策略的内外部因素,而戴维斯率先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引入了“规划”的理念,实际上这为后来的国际化策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三、理性世界中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从“过程路径”①寻求对国际化的定义,国际化策略研究领域关注的重心也逐渐转移到国际化的政策、过程等组织要素方面这些要素包括:学校高层领导、教师对国际化的承诺,充足的校内拨款及由专业人员组成的国际办公室,此外还有学校聘用、考核标准中对国际化要求的体现等简奈特通过对大学国际化程序要素的分析提出了她的“国际化循环”,[8]用于准确地确定将国际维度融入大学或学院的文化和系统中的每个步骤和阶段。
可以说,简奈特明确地将“过程观”引入了对国际化策略的研究领域中,强调了国际化实施中组织层面的程序与结构,这一模式被后来很多的学者借鉴,运用不过简奈特过于强调了组织要素而忽略了国际化主体之间的互动,尤其是在实施过程中大学管理层与院系的互动以及教师的参与迪威特将简奈特的国际化循环模式和文德(Wende)提出的三要素国际化模式[9](分别是目标与策略因素、执行因素以及成果因素的国际化策略模式)相结合,提出了一个改良版的国际化循环策略模式图迪威特Hans De Wit国际化循环策略模式图[10]在这一模式中,迪威特融入了对院校国际化发展背景的分析,同时考虑到了国际化对高校整体功能的影响在所有的阶段之中,既考虑到院校也考虑到院系层面,同时考虑到二者之间的联系而且,在国际化各个阶段都包括了院校和院系两个方面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恰恰是简奈特和文德的国际化模式中都缺乏的一点一直以来,不同的院系和学术领域在国际化进程中的不同处境,以及不同应对特征这一问题,在国际化的研究中目前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缺乏相关的比较研究现有的研究过多地假设了学科之间的相似性,其实在实践中,院系之间在路径、动机以及策略上存在很大的差别。
一个国际化的组织策略模式必须要考虑到这一个问题显然,这一点是迪威特研究的重要贡献同时,他还认识到,国际化本身又是高校发展的一种策略,所以对于院校国际化进程本身及其对大学教学、科研与服务等功能的影响同样是不容忽视的拉莫利(L. E. Rumbley)以简奈特的国际化循环模式为理论框架,通过案例研究,描述并分析了西班牙4所大学在过去20年中国际化的动机、策略及结果,对简奈特提出的国际化循环发展模式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并且在简奈特的策略模式基础上,拉莫利增加了重要的背景性因素,具体来说,主要由机会、紧迫性以及障碍三个要素构成的外部背景和院校资源这一内部背景因素,而国际化的进程被划分为动因、策略和结果三个部分不过,本质上说,他只是在操作层面上对简奈特的模式进行了补充和进一步的合理化,这一模式与简奈特所提出的模式从视角和思路上说并无二致综合而言,管理主义取向的策略模式研究更加接近大学国际化发展的实践1)经过不断修订的循环策略模式关注大学内外部因素对大学国际化策略制定与实施的重要性;2)这种研究取径关注院校层面通过制定战略和规划来推动和实施国际化的运作方式,试图通过规划—实施—评价等一系列理性管理的路径理论来建立国际化发展的策略模式;3)除国际化活动之外,这种国际化策略模式将组织因素纳入国际化策略模式中;4)经过修订的循环策略模式意识到了在国际化实施中大学与院系的互动,以及因院系差异导致的院系在国际化策略实施中的差异。
这几点显然都非常可贵但是,上述几种策略均是在理性的组织观指导下的策略模式,都强调大学基于背景、需求及大学自身优劣势的分析做出理性决策,并且遵循决策—实施的路径推动国际化的实施,体现出高系统性与计划性而事实上,大学国际化策略常常是大学领导或者说是“上层经理”制定的,但他们只是大学中众多利益集团之一大学的国际化过程需要许多其他的群体参与进来,需要各种利益的博弈,因此常常会呈现多变性所以,国际化策略的实施过程同样是策略的再制定过程而这种完全理性的国际化策略模式显然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四、从国际化发展影响因素入手的国际化策略研究通过实证案例研究获得推动和阻碍大学国际化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国际化发展的策略始终是这一领域的重要路径之一爱伦堡(Brenda J. Ellingboe)通过对明尼苏达大学深入的质性研究,提出了一个院校层面成功实施国际化的概念化模式他认为,院校成功实施国际化必须保证六个要素,分别是:大学领导力、学者国际参与、国际课程、出国学习项目、外国学者参与以及国际课外活动组同时,爱伦堡还总结出了在大学的高层领导者和教师之间存在的一些态度上的因素,这些因素有些会促进,有些则会阻碍国际化的发展。
[12]泰勒(John Taylor)通过实证研究指出,制定国际化战略规划是大学国际化发展的关键,而领导力对发展和制定国际化策略至关重要因此,将国际化目标与大学使命建立紧密联系,制定广泛的综合的策略以及建立系统的国际化评价和质量保障机制,对于制定有效的国际化战略至关重要科研国际合作是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普遍特征,因此,科研的发展处于大学国际化策略的核心位置[13]考特(Amelia D. Courts)基于系统理论,通过质性扎根理论方法对美国3所高度国际化的大学进行了案例研究,并尝试研究促进或限制国际化成功的因素,以建立一个关于国际化实施的微观理论考特将国际化视作一个组织变迁过程,通过由访谈和文献分析获得的数据提出了院校成功实施国际化影响因素的模型,分别包括:1)重要的领导力(historic leadership),是指推出国际教育项目/计划阶段的重要影响因素;2)大学战略架构(Strategic infrastructu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