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作家韩寒的文学自媒体建构历程.docx
6页浅谈作家韩寒的文学自媒体建构历程 刘钊(东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Summary:在作家研究的层面,从杂文与小说的文体选择、博客到微博的妥协、杂志到App的跨越及音乐、话剧、电影的平行推进四个角度,分析韩寒近年的从文学文本向多层次文化媒介的转换,整理作家韩寒的文学自媒体建构历程Keys:作家研究;韩寒;自媒体I206:A:1671—1580(2013)02—0011—02一、杂文与小说的文体选择韩寒从2000年第一本小说《三重门》出版后,一直保持着平均一年半一部的小说创作速度,但是这样的创作频率在近年被打破韩寒的小说创作出现了明显的放缓甚至可以说是停滞然而,韩寒的杂文创作却不论在出版量上还是传播影响上都在不断创造新的纪录2010年9月29日,韩寒杂文集《青春》在我国台湾出版台湾读者得以第一次从杂文的角度阅读韩寒2013年1月,韩寒的最新杂文集《我所理解的生活》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他曾和鲁迅一样,深陷杂文的口诛笔伐中不能自拔,但是他一直没忘自己还是一个小说家关于杂文的写作韩寒对记者说:“杂文写得再好,也经不起世界的没有任何进步和悲剧的一再重复杂文不是炫技、投机,也不是自我营销,而是作家的责任使然,内心的悲悯流露,当世界让人失望,作者也会疲惫。
小说家韩寒否定了杂文家韩寒写杂文挺简单,有聪明敏锐就够了,最后就变成了一个模式韩寒说,“我的小说比杂文好,更有情怀[1] 相比与杂文的直抒胸臆,三十岁的韩寒希望通过创作更多的小说转变自己情感的叙述模式他更对记者表示:“我希望留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作品,而不是那种唠叨[2]二、博客到微博的妥协韩寒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小说作家,他的创作依赖电脑,却从不属于网络文学的范畴即使是传播方式也很少依靠网络连载但韩寒的杂文创作却是前网络时代写作与传播的教科书般的范本韩寒的杂文创作依靠博客这个前网络时代的标准媒介,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截止到2013年1月,韩寒的博客达到了5.87亿的点击量,一些热门博文的转发评论量以百万计2009年8月14日,新浪微博开始内测,在web2.0技术的推动下,微博客的传播倍速增长,而与此同时,博客已经开始从传播影响力上走起了下坡路2010年2月5日韩寒开通新浪微博但韩寒在撰写12篇微博后,于2月14日关闭微博2011年第23期的《博客天下》刊登了的《韩寒:我为什么不开微博》,韩寒解释说自己不太适合微博,信息的爆炸级传播与人际关系的短博客式联系绑架了他,他感到很辛苦[3]2012年4月1日,韩寒回归微博,他说“有了长微博,我决定重启这个地方。
[4] 以博客的形式,韩寒开始了自己的微博生存首先,爆炸式的信息与碎片化的传播使得人们筛选信息的能力上限一次又一次接受挑战,这其中也包括韩寒珍视自身影响力的韩寒不愿被虚假信息所迷惑,相对于以往,他更多的选择沉默来应对一些社会事件,信息的数量不代表信息的全面与客观,而微博时代的被发言被表态让韩寒深感压力与负担其次,韩寒本质上是一个情感内敛的作家,他曾在采访中坦言,“不愿意跟读者分享自己的快乐跟生活,只会愿意跟读者分享作品”[5]韩寒按下了自我保护机制按钮,使得自己不会陷入倾诉与被关注的欲望膨胀之中三、杂志到App的跨越2010年2月14日至2012年4月1日之间,韩寒在赛事之外一直在为自己创办的杂志《独唱团》奔波,尽管坎坷重重,这部纯文学杂志最后还是得以出版了但伴随着刊号的难产,《独唱团》的数据最终定格在了2010年7月6日年第一期,150万销量这样的数字上韩寒为了独唱团的出刊靠近自己的完美主义设定,仅是为了尽可能地为杂志多争取一点自由言论的尺度,不断的推迟上市日期,两年的时间,延迟上市造成了300万额外投入,韩寒已几乎是在凭一己之力完成一份理想主义的自媒体范本《独唱团》的失败对韩寒而言是非常大的挫折,不轻易认输的他没有轻易解散《独唱团》的团队,一直谋求这本杂志的再一次新生。
韩寒的执著最终战胜了时间2012年6月11日网页版的《ONE·韩寒》由韩寒的杂志团队与腾讯合作推出10月8日,韩寒主编《ONE·一个》在苹果App Store上线从纸质杂志到移动电子杂志,韩寒的对于自媒体新形式的开拓意义非凡《ONE》的意义有二:其一,app形式的电子杂志与web2.0时代的理念不谋而合,从传播角度,韩寒的文学杂志影响力已经超越传统纸质媒体一个量级其二,《ONE》的理念体现了韩寒对于信息爆炸时代的一种简化应对 商业媒介甚至把韩寒这种媒体模式归纳为“慢”公司的典范它没有奇巧的商业模式,却能够始终围绕核心竞争力去设计产品或者服务这里的核心竞争力即是指韩寒对文学自始未变的挚诚四、音乐、话剧、电影的平行推进文学之外,韩寒还跨领域进行音乐创作,2006年发行唱片《十八禁》,并完成部分歌词创作不仅如此,韩寒还为李宇春创作了《似火年华》,为范冰冰、陈柏霖创作了《辞》,为李代沫、吉克隽逸创作了《在我想起来》,在乐评界获得了良好的反馈 韩寒有三部小说被改编成话剧2011年3月16日,根据韩寒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一座城池》、《光荣日》、《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先后在人艺实验剧场、上海艺海剧院上演。
韩寒小说与话剧结合有两个原因:首先,韩寒这三部小说题材的荒诞性与实验戏剧的理念不谋而合,尤其是《一座城池》与《光荣日》韩寒的小说被改编后,小说的荒诞化色彩得到了更丰富的阐释,话剧的实验性则获得小说的充分给养其次,韩寒小说的销量以及商业号召力使得话剧的演出和推广都得到了充分支持,话剧导演和演员都有着广阔的选择范围,话剧可以得到更丰富的演绎话剧还远远不是韩寒小说在改编路上的终点,韩寒小说《长安乱》早在2005年就被导演张艾嘉买断电影改编权,其后于2010年被高价易主,韩寒自己也承认,当初创作这部小说时,就是为朋友改编电影准备的,只不过后来出了点问题搁浅了时间没有辜负韩寒的创作导演孙渤涵将执导根据韩寒作品《一座城池》改编的同名电影,香港演员房祖名主演,将在2013年3月上映这将是韩寒第一部被搬上银幕的作品这对多年来力图在电影领域有所突破的韩寒来说意义非凡从音乐、话剧到电影,作家韩寒的身份更加多样化,受众更广,韩寒的文学表达媒介进入了一个更多元的层次五、结语韩寒的自媒体建构过程历时十年,并且还在不断的发展中,从文学跨越到其他文化媒介,一方面韩寒借助各个媒介的特质,丰富了文学文本的阐释能力,创造了巨大的文化影响力。
另一方面,韩寒也遭遇了文学商业化、碎片化的困扰不仅仅是韩寒,这也是可能是中国当代一部分青年作家正在或即将共同经历的一个长期过程[Reference][1]杜晋华,王子烨.韩寒:写小说像坐着就创造了一个世界[J].精品购物指南. 2012,(7).[2]王隽.韩寒:很多话我不能说.[EB/OL].[3]韩寒.韩寒:我为什么不开微博?[J].博客天下.2011,(23).[4]韩寒.写给张国荣[EB/OL].[5]伏昕,马钺.韩寒:我特别不想做个企业家[J].中国企业家.2012,(21).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