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非惯常环境及其对旅游者行为影响的逻辑梳理.docx

16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309912386
  • 上传时间:2022-06-1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07.99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非惯常环境及其对旅游者行为影响的逻辑梳理    管婧婧 董雪旺 鲍碧丽[Summary]非惯常环境被认为是旅游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对该概念的探讨有效地推进了旅游领域的基石出性研究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和梳理,运用形式逻辑法,分析并归纳了该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认为非惯常环境意喻着人在不同性质的地方间的流动、在日常环境以外地方的短暂逗留,以及人与地方之间的互动和人对地方的心理认知从经济、文化、信息和认识4个维度对非惯常环境进行解析,发现进入非惯常环境意味着经济成本、信息混乱和不完全、文化差异及认知调整围绕上述维度,文章推演了非惯常环境对旅游者在目的地选择、消费及行为失范等多方面的影响,尝试为以非惯常环境为逻辑起点构建旅游者行为研究做一些基拙性工作[Key]非惯常环境;旅游者行为;构成维度;逻辑梳理[]F59[]A[]1002-5006(2018)04-0024-09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8.04.008引言基于非惯常环境的旅游概念的提出,被认为是回归“旅游”概念性(或本质性)定义的重要工作之一虽屡有争鸣①,但近年来,学界渐趋认同“非惯常环境”,连同“体验”“流动性”“生产性消费”等同属旅游研究的核心概念,并成为旅游学的逻辑起点。

      目前学界对非惯常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此为基础的旅游定义和本质探讨学者们以非惯常环境为空间维度,结合闲暇时间、暂时性这两个时间维度,人的自觉性这一主体维度,尝试对“旅游”这一名词进行学术化界定;提出旅游的本质是在惯常经验、精神束缚、有限存在3个层次对自我惯常时空的超越;或结合“体验说”,将旅游本质定义为“对非惯常环境的体验”此外,也有学者以“非惯常环境”概念为依据,对旅行、休闲与旅游之间差异、宜居与宜游、旅游者“非理性”行为、旅游欺诈现象、文化商业化、目的地社会多样性、自我与环境变化、旅游地环境营造等现象进行解释;并认为非惯常环境所构成的特定时空条件和特殊状态下的人或社会事实是旅游研究的特定对象,可以此为基础架构旅游学研究的新框架上述工作对推进旅游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推动旅游学的建立具有深远影响,卓有成效但似乎非惯常环境这一概念还存在着进一步讨论的空间首先,非惯常环境到底是什么?其内涵和外延的边界何在,又具有何种特性?其次,非惯常环境能否成为旅游概念的核心要素?它对旅游活动的核心层——旅游者行为的形成具有哪些影响,从而使旅游者表现出不同于在惯常环境中的行为特征?这两个问题,前者涉及非惯常环境从概念到理论的建构;而后者则涉及非惯常环境作为理论对旅游研究议题的预期解释。

      1 非惯常环境概念的逻辑追问1.1 非惯常(惯常)环境的内涵与外延非惯常环境的界定遵循了外延定义中的差类模式(类,一类2-差类),认为环境减去惯常环境后就是非惯常环境按照形式逻辑学下定义的原则,定义项中的另一个概念“惯常环境(usualenvironment)”应该要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已知定义,才能避免被定义项陷人定义模糊那么,惯常环境又是何指?世界旅游组织认为“一般而言,惯常环境是个人例行生活的地理边界”而张凌云则将“惯常环境”界定为:由日常工作或学习、居住、人际交往等3部分组成的环境Rogers认为“惯常环境”是更为复杂的概念,应包括地理边界、访问频率和人日常活动(居住、工作、学习、购物)的地方悬置差异,上述定义中的共性在于惯常环境意指人日常生活的环境借鉴哲学上对‘旧常和非日常生活”的思考来剖析此处的日常生活①衣俊卿指出,日常生活的存在方式和活动图式是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惯常环境是人们重复性思维和实践中的重复性路径选择所形成的Govers等从惯常环境中的“环境”一词代表空间(space)还是地方(place)的论证出发,殊途同归得到类似观点他们指出空间是一个抽象的物理概念;而地方是一个独特的情境整体,有历史和意义,是人的经历和愿望的体现。

      而惯常环境中的环境应该指向地方,是人在日复一日的重复性经验中建构起来的地方由于地方是空间中的节点,不一定具有连续性,这也就解释了职住异地分离时,工作地和家庭所在地都为惯常环境,而两点间通路反而是非惯常环境的现象那么,惯常环境是否具有地理边界?日常生活的空间一般是以个人的家庭、天然共同體等直接环境为基本寓所,狭窄而固定,能够为人们提供安全感和“在家”的感觉理论上惯常环境的地理边界应该存在,但具体阈值却有待商榷瑞士、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都将此距离定位到50~80千米,但对一些面积较小的国家而言,居民旅行80千米就会跨越国境线,从而导致国内旅游消失更重要的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惯常环境的边界会不断拓展延伸这是因为惯常环境还涉及心理认知层面所谓惯常或非惯常,天然隐喻着人对环境的认知是熟悉还是陌生,而信息社会下对某一地点的熟悉程度与物理距离之间并不存在着必然联系这也就是为何Plog理论中相同距离的旅游目的地在美国人心目中具有不同的心理位置;为何不同的游客认为,“离开熟悉圈子同城也可以”“郊区”“跨市”“离开本省”“100千米以上”或者“无具体要求有新鲜感即可”都可算作是进入旅游环境所以从统计操作角度可强行划定物理距离尺度,但更准确的划分应“让旅游者决定用何种时间和地点的数据来划分惯常环境和旅游、旅行的界限”。

      综上,从内涵来看,惯常环境是人们日常重复性实践和思维所构建的经验地方,它具有相对稳定的地理边界,但具体距离尺度受个体心理认知的影响在外延上惯常环境包括日常工作(学习)环境、日常居住(社区)环境、日常交往环境相应地,非惯常环境从外延来说是惯常环境之外的地方,这里的地方是指“经主体加工并赋予不同性质和意义的空间”;从内涵上来说,人们对非惯常环境并无或只有简单的经验基础,在心理认知上表现为陌生、低效、无安全感和不适等,其地理边界是开放和发散的1.2 非惯常环境的隐喻特征:兼析与异地性的差异异地性被认为是与非惯常环境相近的类似表述,有学者认为两者之间“没有太大差异”,属于同义概念,但通过前文对后者内涵和外延的分析,不难发现两者确有不同异地性更多的是纯物理空间概念,体现为物理距离的位移而非惯常环境是物理空间移动叠加心理认知后的产物,并且隐含异地性和暂时性这两大旅游外部特征首先,非惯常环境体现了旅游活动从日常走向非日常的空间流动,包含了异地性;而且非惯常环境排除了工作与居住地分离而形成的异地流动,对旅游活动更有针对性其次,非惯常环境隐喻着所处环境的暂时性毕竟离开日常工作或居住环境始终是短暂的,长时间在某地逗留会使当地变成日常生活环境,某地就不再是非惯常环境。

      典型例子就是候鸟老人在两地或两地以上季节性居住,这应属于旅居社会的范畴,而非旅游活动再者,非惯常环境还体现了心理层面的认知惯常与否一定程度上是旅游主体对地方进行感知后的判断,是地方与人之间的互动所以就心理认知而言,惯常与非惯常环境之间存在着连续谱,不同的地点在惯常环境认知的连续谱上的定位有所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地点在认知连续谱上的定位也有所不同这对Cohen、Plog等经典旅游者分类理论,以及旅游者罩、旅游目的地推一拉、旅游者凝视等旅游领域的重要理论都具有较好的解释性,这是“异地”这一概念所不具备的由上述分析可见,非惯常环境这一概念隐喻着人在不同性质的地方间的流动、在日常环境以外地方的短暂逗留,以及人与地方之间的互动和人对地方的心理认知三者构成了非惯常环境这一概念所具有的隐喻特征以上述特征检验旅游相邻概念,同时具有流动性和短暂性特征的仅有少数因公或为生活所迫的旅行(如公务出差、因病就医等)若加人闲暇时间这一条件,可将旅游与其他类型的旅行区分开来因此,闲暇时间和非惯常环境作为旅游活动发生的特定时空条件,可以构成旅游概念的核心要素,作为区分旅游和邻近概念的重要特质当然这并不妨碍在旅游者精神层面对旅游本质的探寻,是“寻求愉悦为目的的短暂的休闲体验”,还是“人对生命自由和谐的追求或身心自由的体验,抑或是“人诗意的栖居。

      2 非惯常环境构成维度的逻辑归纳当非惯常环境无法完全用物理距离位移进行测度时,需要进一步基于对非惯常环境的观察,总结归纳其特点,从特点出发分析其构成维度,為进一步构建非惯常环境的测量指标奠定基础,这一工作有助于丰富非惯常环境的理论体系2.1 经济维度首先,非惯常环境意味着比惯常环境更多的沉没成本,包括货币性沉没成本和针对努力、精力或时间的行为性沉没成本当旅游者从惯常环境向非惯常环境流动时,所克服的物理距离会以交通费用和时间的形式沉淀为旅游的沉没成本一系列关于距离衰减的研究表明,物理距离所蕴含的沉没成本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旅游者对目的地的选择及其目的地消费行为;而长短途游客之间的行为差异,如目的地逗留时长及活动选择,也可佐证沉没成本的存在其次,由于非惯常环境意味着一定程度的陌生感和不安全性,旅游者为克服惯常到非惯常环境的心理距离,需付出更多的努力用于降低陌生感,也形成了行为性的沉没成本再者,非惯常环境下逗留的短暂性也会引发对重置成本的预期在限定时间压力下不能实现预期计划,就具有重游目的地的潜在可能性,由此会形成重置成本相对于惯常环境,非惯常环境下的旅游活动必然要付出更多的经济成本,可视作为衡量非惯常环境的第一项维度。

      2.2 信息维度与惯常环境相比,旅游者多通过二手渠道获得非惯常环境的信息,少有直接经验,由此会产生信息混乱,并造成困扰信息混乱包含3个方面,信息雷同、信息过载和信息模糊信息雷同意味着大量类似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信息,使旅游者无法进行准确判断;信息过载强调大量冗余信息对旅游者造成的信息混乱;信息模糊是指新的、失真的、不清晰的、矛盾的、复杂的信息对旅游者的冲击,导致旅游者的误判在非惯常环境里旅游者信息搜寻和过滤成本都较高从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者之间的关系来看,非惯常环境下还存在着双向信息不对称问题一方面,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包括目的地的各类旅游产品供应商)的价格和质量信息缺乏了解,容易陷人旅游者陷阱;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者的信息也缺乏了解,旅游者在匿名状态下容易出现行为异化因此,非惯常环境下的信息不完全、不对称的情况比惯常环境更为突出2.3 文化维度对旅游者而言,非惯常环境是“他者”在重复性思维和实践中所构建起来的地方,蕴含着‘他者”的文化,并以物质、社会组织、精神生活等方式加以表现这种“他者”文化与旅游者惯常环境的文化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形成了文化距离其对旅游者同时具有正反两面的影响。

      一方面文化距离造成了不适、冲突和歧视,出于规避风险的目的,游客更倾向于访问文化相近的目的地另一方面,文化距离所造成的新奇,也是吸引游客出游的重要因素旅游者和目的地在追新逐奇与文化调试之间的平衡引发了对文化“原真性”“商业化”等关于旅游发展中文化异化的思考此外,文化距离还能在主客跨文化交往中充当缓冲垫的作用,减少主客冲突所以惯常与非惯常环境间的文化差异是旅游活动空间的重要表征2.4 认识维度非惯常环境体现了旅游者本身与地方的交集,而这种交集既包括旅游者在旅游前所建构的先验认知,也包括旅游中的直接感受,即遥距感知经验和贴近感知经验旅游者对非惯常环境的认识包含3个层次,感知、认知和情感联系在感知层面上,旅游者以经验方式认识所处的非惯常环境,得到关于旅游地自然风景、社会人文和旅游功能等实体对象的感受,进一步通过概念化加工形成对旅游地的空间、资源和环境认知对空间的认知包括空间位置、分布、关系、变化等;对资源的认识包括独特性、原真性①等;对环境的认知包括陌生感、风险感知等Cohen在1972年的经典论文中,就探讨了旅游者与东道主社会接触过程中对熟悉邓百生感的追寻与熟悉/陌生伴生的另一对概念是风险与安全。

      非惯常环境伴随着陌生感会增加旅游者的风险感知,而环境罩可降低这种感知在此基础上,有研究者认为,旅游者还可。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