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视域下设计创客多模态链造发展模式研究.docx
13页乡村振兴视域下设计创客多模态链造发展模式研究 张 鑫,胡杰明(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0005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国家“十四五”规划中也明确“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和“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目标乡村振兴的设计类研究受到学界广泛关注[1]设计介入乡村振兴需要一批植根乡土情怀的设计创客深度参与其中,如何在总结有关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构建设计创客发展模式,是值得探索的现实问题为此,一方面需要基于乡村振兴发展实际,另一方面需从全球创客发展较为成功的模式中总结可借鉴的经验设计可以融入乡村吃、住、行、乐、购、养的新体验[2],设计创客是持续推进乡村设计创新的重要力量,发展在地的相关支持平台和模式可以有效提升设计创客在乡村产业转型、人居环境提升、文化传承发展等方面的服务效能基于乡村振兴的设计创客发展的国际经验筛选需要有多模态特点,以便根据不同发展需要打好“组合拳”,并充分考虑设计创客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形成环环相扣的共创生态以多模态链造的平台模式为乡村设计创客的发展提供全链、多维、可持续的发展可能1 乡村振兴中设计创客共创发展的新需求1.1 乡村设计创客赋能乡村振兴新发展“创客”指乐于手动实践和分享,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化为现实的人[3]。
设计创客是具备创客特质的设计专业性创新自造群体[4]创新设计正在经历一个草根化、大众化、民主化的进程,创客俨然成为创新设计的主体[5]创客社群的兴起带来乡村振兴的人才繁荣,如何在人才返流回乡中形成设计驱动、品牌共创、文化赋能、数字智造的乡村设计创客共同体,值得深入探讨乡村内生动力有待进一步激活,同质化建设的现象引发新的问题[6]城市中设计公司快速商业化的项目复制很容易造成千村一面的窘境,并且在后期落地运营中造成被动美丽乡村建设需要设计创客置身于乡村场域的生活中,通过设计创意将乡土资源转化为地域特色凸显的产业形态、文旅体验服务、乡土创意产品和特色人居环境等当下,互联网+、自媒体、文创产业等与乡村振兴的关联不断增强,为乡村设计创客的发展带来很多新契机,美丽乡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需要设计创客群体持续有效介入,以提升乡村建设的美誉度和活力度1.2 乡村振兴的设计创客发展需要多模态共创平台的支持设计可以对乡村产业生态、服务模式和生活方式带来诸多可能[7]设计创客介入乡村振兴所要面对的是有形物和无形物的系统设计根据“设计四秩序”理论[8],乡村设计内容可延伸为乡村视觉造象、乡村美学造物、乡村文旅造行、乡村时尚造境。
从乡村视觉造象角度看,乡村设计创客需要立足乡村文化IP提炼与演绎,提升文化在视觉呈现和文化解读中的可识别性特别是自媒体时代的直播、代播等,打开了乡村视觉的新形式和新传播路径从乡村美学造物角度看,需利用一些开源自造技术完成地域化生活美学器物的创造,包括对非遗手工艺和地方土特物产等进行创新设计从乡村文旅造行角度看,需要结合乡村文旅发展的新要求,进行体验设计和服务设计等,包括开展乡村美育活动,组织集智共享的乡村研学活动等从乡村时尚造景角度看,要营造反映本土文化特质的乡村公共服务空间和生活居住空间,可利用VR和AR等技术进行虚实空间混合,拓展空间维度,增强文化在地体验感,构建本土的空间生态系统因此,从乡村振兴的设计创新内容上分析,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系统性,需因地制宜探索不同发展模式国内乡村振兴的设计创新以三种模式为主一是以设计公司为创新主体,通过商业项目建设形成较大规模的乡村改造这种设计模式产生的影响较大,商业化运作程度较高,可以整体地对乡村环境进行改造但设计风险也较高,很容易对乡村特色风貌造成破坏二是以高校为创新主体,通过校地协同的模式介入乡村振兴,例如东华大学每年定期举办“我为乡村种风景”青年乡村振兴设计活动,针对上海金山枫泾镇部分村落进行设计更新,带动了一批空间更新。
同济大学的“设计丰收”系列实践活动则以上海崇明乡村为关注点,将高校人才资源、创意资源和学术资源引入乡村,激发乡村创造活力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发起“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采取“社区和网络”方法,强调从用户到社区的中心转变,探索乡村振兴中为传统、为产业和为幸福感而设计的新思考[9]对于大部分普通院校而言,通过具有影响力的赛事活动和系统性品牌实践助力乡村发展的模式在活动开展的可持续性和服务对象的广泛度方面具有挑战,且在后期成果转化和设计落地中存在困难三是返乡创业的本土创客为创新主体,通过兴办创意民宿、开发乡土物产、拓展文旅体验、创办新兴产业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由于长期的在地生活和对本土文化的真切感受,这类设计创新模式能够有效对乡村振兴产生实质影响,推动乡村振兴可持续性发展但这种模式需要足够数量的本土创客才能形成影响,并需要公共性平台的支持和协同这三种模式各有利弊,如何在乡村设计创新过程中探索融合多模态的协同共创新模式,通过有效链接多模态的发展优势,实现集智共创平台的链造模式探索,是非常有必要的2 全球创客运动对乡村设计创客多模态发展模式的经验借鉴全球创客运动带来了多样化的创客发展模式,在促进设计创客教育发展方面有较多贡献,笔者曾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提出Fablab模式、Living Lab模式和WeWork模式对设计创客发展的借鉴价值[10]。
从乡村振兴视角分析,这三种模式的内向活动关联、外向资源导入、本体空间进化的共性经验,在乡村振兴发展中具有新的借鉴意义2.1 依靠分布式网络系统提高乡村设计创客的资源导入和高效联通乡村振兴的设计创客发展需要导入更多相关的外部资源,来促进内外双循环发展格局国外的诸多模式均以网络化的发展形成协同关系和共同进化的机制通过加入这些较为成熟的国际性创新网络,形成资源对接,为乡村振兴的设计创客提供全球性资源Fablab是由麻省理工学院最早发起,其旨在构建一个微观的装配实验室,通过设计和数字化智造工具为创客的在地化原型创新提供支持Fablab拥有2000多个(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2月)全球分布式且即时性的网络系统节点,保证内部创新经验的快速分享,并可依托麻省理工学院优质技术资源支持,开展实时交流和远程协作这种分布式网络所带来的全球智造资源可以有效支持绝大部分在地创新实践这有利于乡村振兴设计经验的国际交流,有助于推进国内国际乡村振兴双循环的发展而Living Lab在全球化网络基础上,分化出情境主题鲜明且联盟化的共享机制诞生于2006年的Living Lab联盟已拥有440多个Living Lab(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2月)。
不同Living Lab的主题有所差异,可根据项目和所在地区的发展需要进行设置,通过联盟平台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并不断输出出版物、课程、网络研讨会、战略合作项目等WeWork依靠网络化发展形成便捷的会员服务机制和多维度的创新服务生态WeWork在全球120个城市分布有800多个办公地(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2月),WeWork会员可根据创新需要使用这些据点的空间和设施这种全球资源的共享性给用户带来灵活的使用方式WeWork模式在乡村振兴中可以促进乡村创客形成互联互通的交流平台,并获得相应的创新创业支持,有利于搭建各个行业乡村创客的跨界协同,孕育乡村创新的在地新优势和新业态链,并有利于将国际的企业资源引入乡村振兴中创造新的发展契机2.2 以平台化方式开展多样化的乡村振兴在地关联活动乡村振兴的设计创客发展模式需要在平台化基础上开展多样化在地活动Fablab所开展的活动不仅对城市里的设计创新有所促进,而且对全球乡村和偏远地区的社会实践产生显著帮助在与我国乡村振兴结合中,可通过数字化智造手段赋能乡村非遗手工艺等传统工艺更高质量实现在地创新Fablab模式可为乡村振兴中解决设计创客的在地化快速原型创新提供发展新思路,可覆盖全年龄段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可产生在地化教育关联,有利于开展乡村美育和科艺融合实践项目。
相应的课程教学模块既包括体验性的DIY Learning,也包括Workshop和MOOC等,可打破时空隔阂,实现设计创新的共同进化比如,同济大学的Fablab O已经在上海、深圳和苏州产生社会效应Fablab具有相对完整的公益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资金支持,可以对有一定潜力的项目进行资助和孵化,通过全球资源的链接和乡村本土智造的结合,为乡村设计创客带来发展机遇乡村振兴需要权衡合多利益主体的诉求异同[11]乡村规划设计需要村民共同参与[12]Living Lab是基于社会生活情境的多方共创平台模式,可为乡村振兴中的用户体验、多方参与共创提供发展思路Living Lab 支持协作式社会创新[13],Living Lab模式也具有创新中转站的协调作用,除了将用户作为创新参与者外,同样协同了政府职能部门、相关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的多方参与,通过共创交流、实验探索和评价评估的基本流程循环,支持持续的创新和迭代在这过程中,各方参与者可获得各自所需的创意原型、实验数据、用户反馈等,达成设计共识因此,这种模式不仅可以解决产品设计、体验设计和服务设计等,也可用于解决空间规划、改造和更新等复杂性的问题,让设计结果最大程度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这种模式可有效解决乡村振兴中关于乡村规划和空间改造等问题,让乡村空间更新成为全民参与的生活新时尚WeWork是依托优质创新空间赋能和共享经济生态支持的联合创新平台模式,为不同地区的不同阶段和不同行业的创客提供具有商业资源导入的共享办公支持在地化活动关联中,也经常举办艺术摄影活动、行业沙龙、创意集市等在地化的活动WeWork还设置了公寓居住配套的WeLive服务,在地的艺术创作交流的WeArt项目,以及系列创新创业交流活动、培训项目和咨询服务等,构建了多样化创新企业共同进化的在地活动关联和创新服务生态这种模式可以为乡村振兴的新业态孵化、企业间跨界协同、创客的商业化成长提供新的发展思路2.3 创造优质工作环境以提升乡村设计创客的工作效率和文化认同乡村设计创客模式发展过程中,创造优质工作环境无论是对于工作效率的提升、创新热情的激发,还是在地文化的认同,都非常重要一些国际经验同样值得借鉴,WeWork模式强调以优质创新空间为主导的未来工作方式的探讨,希望用富有创意的舒适空间激发人们参与创新的热情和想象力,探索高品质、人性化、未来性和氛围感的创客空间,以提升工作效率通过容纳了极佳设计与技术的空间将人与人联系起来,通过优秀的设计为社区和协作创造机会[14]。
常规状态下,乡村的工作环境要比都市中的工作环境逊色一些,这也是很多返乡或者入乡创客的阻力之一而基于未来的田园式新工作方式,如何在打造高品质工作空间的同时,体现田园风格特征,是乡村创业的新特点灵活的空间形式也可以满足各种致力于乡村创客的业态入驻体现地域性也是WeWork模式的重要方面,在其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与在地文化相结合,通过这种方式来塑造社区内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比如上海和东京的WeWork空间在设计风格和使用需求方面具有较大差异,前者融入了海派文化,后者则与当地的榻榻米等生活方式相结合此外,还体现地域性的产业特点和企业创新需求,比如WeWork团队对利丰集团的特色业态进行便于材料选取的工作空间等个性化设计,有效地在空间中融入地域文化和业态需求,有利于在地特色的形成高品质环境不仅体现在设计上,也体现在能够有效承载和支持多样化的创新需求Fablab的微观装配智造空间无论从实现功能还是成本控制,都可以适用于乡村振兴的设计创客发展Fablab的空间和软硬件配置具有一定的标准参考,这是基于长期实践经验积累和科学分析的结果将其应用于乡村振兴中,可快速搭建出高效、便捷的原型制作空间因此,无论是从资金投入,还是其自身功能的完整性分析,其对乡村建设都有较好的可实现性。
实践中,可根据具体需要因地制宜建设,且空间布局的灵活度较大,也有便于运输的Fablab Movil进行创新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