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教育学考点命题:62教学过程.doc
16页第二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 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 学生智力和体力,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科学世界观及 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教学过程的理论是教学的基本理论,历代中外教育家曾以不同观 点、从不同角度对教学过程做过种种的探索,提岀各自的见解早在约公元前6世纪,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丰富的教学实践基 础上,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一行的统一过程后來的儒家思孟学派 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 庸》),其重点在说明学习过程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 的”,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之上这是以个体认识论为基 础提出的教学论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 明教学过程,认为教学过程是新I 口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19世纪末,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则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 经验的不断改造和增大意义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它以新的 知识观和知识形成观作为教学理论的基础20世纪40年代,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 程。
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以强调师生交往、认知结构的构建、 信息加工以及系统状态变换等不同观点来对这一过程进行解释这些不 同观点,各有其哲学、心理学的理论依据,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对教 学实践认识的不断发展[page]二、教学过程的本质对于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木质,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在我国,长 期通行的看法是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 心发展的过程其主要观点如下:(一)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这里的认识不等于“认知”,是一个层次高于心理学中的认识的哲 学概念,即人脑对于客观世界积极的反映,概拾着心理学上认识、情感、 意志以及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等全部活动和过程教学过程首先主要是一 种认识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借助教材或精神客体的中介,掌握 科学认识方法,以最经济的途径认识现实世界并改造主观世界、发展自 身的活动过程教学认识的主体是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活动 的主体,具冇发展性和可塑性教学认识的客体以课程教材为基本形式, 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凝聚的精神客体,既是学生认识的对象,又是他们 认识和发展自身的工具,具有中介性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教学过程包括教师教与学 生学这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的活动。
其内部发展动力是 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Z间的矛 盾教学过程同样受一般认识过程普遍规律所制约,也就是说,认识的 普遍规律为揭示教学过程的规律指明了总的方向和根本线索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 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它包 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其二,这种认识又不 同于一般认识或其他形式的认识,有其特殊性其LI的在于:学牛在教 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牛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 得关于客观的映象即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学生个体的认识的 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儿方面:1. 认识的间接性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 界教学的基本方式是“掌握”,是一种简约的经过提炼的认识过程, 同样以教学实践活动为基础2. 认识的交往性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发生 在师牛之间(或了牛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学生的认识如果离开 了师生在特定情境和为特殊目的进行的交往,教学活动的概念就可以扩 大到生活教育的领域。
3. 认识的教育性徳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中 学牛的认识既是LI的,也是手段,认识是发展,认识中追求与实现着学 生的知、情、行、意的协调发展与完全人格的养成4. 有领导的认识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学生认识过程最重 要的特点在于,有教师的指导、教导和某种意义下的领导(受学校当局 的委托)有教师指导是这种认识过程的基本特点:事实上,教学就是 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离开了教师,就谈不上其他一些特性,教学过 程实际上就中止了区别于一般的认识过程,教学认识是在主客体之间“嵌入” 一个起 主导作用的中介因素——教师,形成学生(主体)——课程与教材(客体) ——教师(领导)相互作用的特殊的“三体结构”学生的认识实际上走 的是人类认识的捷径三) 发展说教学过程发展说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认 识过程,而且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对教学活动的本质的探讨 不能只限于从认识论角度进行,这是因为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 程①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教师冇目的、冇计划地引导下积极主动 地发展自己,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体质,陶冶品德、 美感,养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四) 双边活动说双边活动说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 动过程,是二者有机结合、辩证统一的过程,而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 该观点“注重教师教的主体性发挥和学生学的主体性的发展,认为教学 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参与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其中的 认识者和实践者,都具冇一定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O教学活动的双边性是教学活动存在的前提,否则就谈不上是教学活动[page]三、教学过程的特点教学过程内部的各种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些稳定的、 必然的联系按照上述对教学过程的理解,教学过程主要具有以下儿个 基木特点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直接经验就是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就 是指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 书本知识,此外还包括以各种现代技术形式表现的知识与信息,如磁带、 录像带、电视和电影片等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教学中传 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 系,知与行的关系1. 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以问接经 验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学生主要是通过“读书”、“接受”现成的 知识,然后再去“应用”和“证明”。
这是学校教育为小学生精心设计 的一条认识世界的捷径它的主要特点是,把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 科学文化知识加以选择,使Z简约化、洁净化、系统化、心理化,组成 课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这样可以避免人类在认识发展中所经 历的错误与曲折,使学生能用最短的时问、最高效率地掌握大量的系统 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认识客观世界,继续开拓新 的认识领域肯定教学的主耍任务是引导学牛学习间接经验、书本知识,这并不 否定学生获取与积累直接经验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我们应当全面关心 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除了学习基本知识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在玩(游 戏)中学、在做中学,在研(探究)中学,在劳动和生活中学,在各种亲 自的操作与实践活动中学这不仅是学生认识世界、学会交往、参与生 活、获得自身发展与成人的基础,而且对他们学习、运用间接经验,掌 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亦有重要意义2.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现成的书本知识,一般表现为概念、原理、定律与公式所组成的系 统,是一种偏于理性的知识这种知识对学生來说,是他人的认识成果、 间接的经验,是抽象的、不容易理解的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 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 验为基础,原因在于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是以抽象的文字符号表示的, 是前人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的认识和概括,而不是来自学生的实践与经 验。
他们接受这种知识是完全必要的个人只有依靠已知的东西、已有 的经验,才能认识和掌握尚未知晓的知识杜威指岀:“间接的知识, 别人的知识,往往变成仅居字面上的知识……如果所沟通的知识不能组 织到学生已有的经验中去,这种知识就会变成纯粹言词,即纯粹感觉刺 激,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增加学 生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有的感性认识,以便把偏于理性的书木知识和偏于 感性的个人直接经验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保证教学 的顺利进行可见,教学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是学生个人认识赶上人类 认识,获得自身发展的捷径,要使学生便捷而高效地掌握书本知识,则 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充分利用和丰富学生的宜接经验,这是间接经验与 直接经验之间的必然联系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实践活 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方式不尽相同,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 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牛产劳动、社会 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等选择的经验材料是经过改造 的、少量的,且能充分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 动中。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要发展 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包括一般认识能力和特殊能力重视教学的发展性, 是新时代的要求1.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广阔的 领域,只有具备了某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同 时知识中也包含有认识方法的启示向学生介绍关于归纳、演绎、解决 问题等思维方法的知识,就是把心智操作的方式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 过程必然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认识、思考和判断等心智活动,只有在心智 操作的活动中才能发展认识能力2. 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通过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学生具有一 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掌握 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牛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教学中教师应启 发学生运用自己潜在能力,引导学生通过生动活泼主动的教学活动透彻 地理解知识原理,特别是要启发学生了解获取魅识的过程与方法,学会 独立思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认识能力认识能力具有普 遍的迁移价值,它不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质量,推动 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丁促使学牛将知识应用丁社会实践活 动,从而获得完全的知识。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依赖于他们的智力发展发展学生的智力是顺利 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特别是在科学技术 迅猛发展的现代,教学内容迅速增多,程度不断提高,难度不断加大, 尤其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牛的智力,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样 才能迎接21世纪的挑战3.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知识不等于豹力,传授了知识不等于训练了卸丿J学生掌握知识的 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不是一个自发的 过程必须探索二者之间的差异以及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条件,以引导学 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冇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认识能力知识与智力 的相互转化,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条件: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 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只有掌握了规律性的知识才能举一反三、触类 旁通,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也只有规律性的知识,才需要理论思维的 形式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启发学牛独立思考、探索和发 现,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和认知策略去解决问题,学会V习, 学会创造第三,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 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4. 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在近代教育史上,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