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操早期图治理念的现代启示一以《对酒歌》《度关山》为例.docx
10页曹操早期图治理念的现代启示一以《对酒歌》《度关山》为例 霍雅娟(赤峰学院 文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Summary:曹操诗歌无论是写政治理想,还是揭露社会矛盾,反映离乱现实,都能表现出一个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和深刻眼光——这是他与建安时期其他诗人显著不同之处曹操早期创作的两篇乐府诗《度关山》《对酒》,就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政治家的治国理想:君明臣贤、尊民固本;严明法纪、廓清吏治;提倡仁礼、除残去秽;重视农业、轻徭薄赋;反对奢侈、倡行节约这种政治理想和治国方略,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Keys:曹操;《度关山》;《对酒》;图治I206.2 :A :1673-2596(2011)12-0105-03三国时期风云际会,人才辈出这时期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又兼文学家的人物当首推曹操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三国志·魏志·荀彧传》),他在戎马倥偬中创作了大量的乐府诗,值得注意的是:曹操不是一个普通的专业诗人,他“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唐·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他以自己的雄才大略和政治远见,深刻地洞察社会,创造性地写出许多风骨兼备的诗歌曹操作为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逐鹿中原,向往成就“一匡天下”的霸业,这种雄心抱负在他的诗中有充分体现。
曹操善于在诗歌中表现他积极的社会理想,处处灌注着要求建功立业的进取心他在任何时候都相信生命的意义和力量,这样就使他的诗具有强烈的鼓舞力量和鲜明的个性其诗或写政治理想,或揭露社会矛盾,或反映离乱现实,都能表现出一个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和深刻眼光——这是他与其他建安诗人显著不同之处曹操早期创作的两篇乐府诗《度关山》、《对酒》,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政治家的治国理想,这种政治理想和治国方略,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度关山》: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轨则车辙马迹,经纬四极黜陟幽明,黎庶繁息於铄贤圣,总统邦域封建五爵,井田刑狱有燔丹书,无普赦赎皋陶甫侯,何有失职?嗟哉后世,改制易律劳民为君,役赋其力舜漆食器,畔者十国,不及唐尧,采椽不斫世叹伯夷,欲以厉俗侈恶之大,俭为共德许由推让,岂有讼曲?兼爱尚同,疏者为戚①《对酒》一首更能体现作者忧国求治的情怀: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斑白不负戴雨泽如此,百谷用成却走马,以粪其土田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子养有若父与兄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冬节不断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恩德广及草木昆虫②在这两首诗歌里,曹操的政治理想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君明臣贤、尊民固本在曹操的理想社会中,“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轨则”(《度关山》);“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对酒》)东汉末年,外戚专横,宦官专权,政治异常腐败,加上连年灾荒,西羌侵扰,弄得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异常尖锐而此时,皇权衰落,群雄割据,战乱连绵,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人口数量锐减,人民生活困窘不堪在血腥的现实中,以曹操为代表的建安诗人们看到了太多的死亡,深感生命的脆弱和无常,“天长地久,人生几何!”(曹植《金匏哀词》),面对宇宙的悠远无尽,他们更体悟到人生的短暂这种宇宙哲学高度引发的人生苦闷困惑着他们,使他们在作品中不时发出悲生之叹不过建安文人在“泫泫殒涕”的悲歌中所表达的生命意识并不单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其深刻的内涵在于对个体存在价值的执着追求而作为政治家的曹操更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从政治的高度,表现了对生命的重视他认为天地之间,人是最宝贵的,君主应该贤德明察,大臣应该忠诚正直,并应该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政策法令,通过休养生息的办法来提高百姓生活质量,从而使百姓安居乐业,这点鲜明地体现出曹操进步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渊源已久,《尚书·夏书·五子之歌》认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谷梁传·桓公十四年》也说:“民者,君之本也民本思想在孟子的政治思想中也占有突出的位置,他明确提出只有“保民”才可以“王”天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离娄上》),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比君主更重要《战国策·齐策四》中记载赵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曹操早期政治思想显然受到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影响和启示曹操认为,人是天地间最宝贵的,因此统治者应该“咸爱其民”,“子养有若父与兄”(《对酒》)在平时行政中,曹操多次颁布政令,以践行这些思想建安七年春,曹操下令:“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其举义兵已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
为存者立庙,使祀其先人,魂而有灵,吾百年之后何恨哉!”③建安二十三年曹操又下令:“女年七十以上无夫子,若年十二以下无父母兄弟,及目无所见,手不能作,足不能行,而无妻子父兄产业者,廪食终身幼者至十二止,贫穷不能自赡者,随口给贷老耄须待养者,年九十以上,复不事,家一人④对鳏寡孤独、残疾及90岁以上的老人,都给予优待抚恤曹操还曾发布《存恤从军吏士家室令》等政令,感念军队数年出征作战,导致士兵大量死亡,百姓流离失所,因此特别提出要抚恤死亡战士的家属这在军阀割据、战乱频仍的时代,尤其难能可贵曹操更清醒地认为,要做到民为邦本,使民的利益得到保障,归根结底还得君明臣贤只有君明臣贤,才能辨明是非得失,制定出正确的政策法规二、严明法纪、廓清吏治曹操认为“立君牧民,为之轨则”(《度关山》),即应建立君主制度,治理百姓,为他们制定应该遵循的法则他主张依法治理国家,认为严明法治是治理国家的必然要求,并称赞“皋陶甫侯,何有失职”?皋陶是虞舜时的司法官,以执法严明著称,而甫侯即吕候是西周穆王的司寇,他作的《吕刑》是西周重要的法律曹操明确提出要严于执法,“犯礼法,轻重随其刑”(《对酒》),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有燔丹书,无普赦赎”(《度关山》),即宁可烧掉那些罪案记录,不加刑罚,也不许在判刑之后又滥赦滥赎。
曹操的这种法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了先秦管仲法制思想的影响管仲学派极力强调法制的作用,在《法禁》《重令》《任法》等篇中,都强调法的重要性《管子·任法》指出:“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为了达到天下大治,必须“君臣上下贵贱皆发焉”(《任法》),意思是,君臣上下不分贵贱都要遵从法令《管子》强调,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必须坚持以法治国认为法律政令是存亡治乱的根本,是圣明君主为全国臣民制定的须臾不可离的行为准则曹操深受此种思想的影响,他认为:“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⑤在混乱动荡的年代,应首先树立法律的权威,才能安定社会他制定了许多法令,如《败军抵罪令》《褒赏令》《明罚令》等等,在军队和官吏管理中规定严格的监察惩罚制度,严明法纪在执法方面,曹操主张法令设而不犯,犯而必诛,不避亲贵,违法必究《三国志·武帝纪注》记载:“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迹,莫敢犯者在军队治理方面,曹操也是法令分明、信赏必罚曹操还亲自带头守法,他说:“儿虽小时见爱,而长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儿子亦不欲有所私。
《诸儿令》)颇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意味曹操不仅主张法纪严明,还极力主张吏治清廉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⑥与在洛阳时一样,曹操依然以其强硬的手段刚直的态度整顿社会秩序,廓清吏治正是因为曹操敢于压制豪强,推行开明政治,改革汉末弊端乱法,才最终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恢复了中国北方的统一三、提倡仁礼、除残去秽曹操设计的理想王国不仅是君明臣贤,而且百姓“咸礼让,民无所争讼”,百姓相互尊重,老有所养,“斑白不负戴”于道路,且百姓“路无拾遗之私”(《对酒》)曹操认为治国安民不能只靠强制推行的法律、政令,还要重视礼义的教化作用,使软硬两手相结合而他在礼义之中又特别强调“让”这个字所谓“让”就是要求对他人恭敬、谦让、礼貌、有礼节,以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孔子曾说:“恭而无礼则劳,慎不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第八》)意思是恭敬却不懂礼义就会劳倦不安,谨慎却不懂礼义就会畏缩胆怯,勇敢而不懂礼义就会混乱盲动,直率而不懂礼义就会刻薄尖酸礼让在正常的人际交往、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加强个人的修养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礼让是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曹操深深地意识到这点建安八年秋七月,曹操下令:“丧乱已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伤之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生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⑦这里反映了他倡导仁礼、革新政治的主张建安十年九月,曹操又下令:“阿党比周,先圣所疾也闻冀州俗,父子异部,更相毁誉昔直不疑无兄,世人谓之盗嫂;第五伯鱼三娶孤女,谓之挝妇翁;王凤擅权,谷永比之申伯,王商忠议,张匡谓之左道此皆以白为黑,欺天罔君者也吾欲整齐风俗,四者不除,吾以为羞⑧曹操认为社交礼仪、道德风范、政治秩序、风俗习惯等等,都应遵循仁礼,只有如此社会才会正气盛行,人民互尊礼让,其乐融融,政令也才会得以顺畅施行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回忆自己年轻的时候说,“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正因为曹操大力推行礼教,才使他在任济南相时,“政教大行,一郡清平”四、重视农业、轻徭薄赋曹操在《对酒》中描绘了他理想中太平盛世的图景:“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班白不负戴雨泽如此,百谷用成却走马,以粪其土田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德广及草木昆虫。
曹操设想着,国家统治者都是贤明忠良之人,大小官吏也能尽心尽力为国家做事,不去侵扰百姓,百姓远离战争安心生产,家家户户粮食充足、家庭富裕,三年耕种有九年的储备,老有所养,少有所教大自然也是年年风调雨顺,田间的谷物粮食都茂盛成长,整个社会风气更为纯朴优良,人们也生活得更加安宁幸福,上天深广的德泽不仅恩被百姓也会泽及草木昆虫这幅场景正是儒家一直推崇的理想社会,也是诗人所极力追求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在东汉末年群雄角逐的过程中,曹操为了进一步壮大力量,巩固自己的势力,与孙、刘政权抗衡,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人事等改革措施他深刻认同孟子的观点:“民之为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滕文公上》)“是故明君必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因此曹操十分重视农业生产,提倡耕战建安元年,曹操采纳部下枣祗、韩浩等人的建议,利用攻破黄巾所缴获的物资,在许都募民屯田,当年即大见成效,得谷百万斛于是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设置田官,兴办屯田曹操的屯田,把流徙的人民编制到土地上,既解决了流民与荒地的问题,也安定了社会,缓和了阶级矛盾。
在兴置屯田的同时,曹操还采取各种措施,扶植自耕农经济针对当时人口流失,田地荒芜的情况,曹操先后采取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等办法,充实编户,恢复农业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