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族形成纵横谈.docx
3页白族形成纵横谈白族形成纵横谈 我们现在所说的白族从哪里来?什么时候形成?怎样形成?学术界争论多年,见仁见智,至今尚无定论笔者不揣浅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的考古发掘,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同仁 大理地区是孕育白族形成的摇篮 这里的大理地区是广义上的,指澜沧江和金沙江从发源地出发,分道远去后形成的三角形顶部地区,即今天的兰坪、剑川、洱源、云龙、鹤庆、大理、宾川、祥云、漾濞、弥渡、巍山等县市,因为在自然生态、考古发掘、文化形态,这一地区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尽管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今天有的县白族的人口比例不算优势,但毋庸置疑,历史上,这一地区也是白族先民繁衍、发展的核心地区 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逶迤南下,从8844.43米到苍山降至4122米而止,使大理处于世界屋檐之下这里高耸入云的奇峰峻岭与四季如春的山间盆地交相分布这些盆地平畴沃野、江河纵横、湖泽遍布,非常适宜早期人类在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简陋的情况下取得食物,保障生存 水和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或缺的最基本条件,白族先民所处地点正好是被称为世界黄金纬度的北纬25,这里本应是亚热带气候,但由于大理的高海拔、低纬度,加之位于喜马拉雅山雪域之南,印度洋、太平洋季风之北,这一环境使大理变成了冬不着袄、夏不挥扇、四季无寒暑,年平均气温15.1℃,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8.5℃、最低气温-3.7℃,最热7月平均温度20.3℃,最高气温28.9℃,年平均降水量1078.9毫米,适宜人类生存的最佳环境。
南诏异牟寻归唐以后,封五岳四渎,将苍山定为中岳,这一理念显示出大理将自己作为天地的中心自然環境对人类繁衍和发展的影响,古今中外的许多学者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史不绝书 近百年的考古发掘也充分证明,大理地区的文明从数万年前的旧石器到新石器、青铜器、铁器一路走来,从未间断澜沧江从西部穿越大理地区,金沙江则从大理地区东部流过,两江包围的大理地区从北向南考古发掘近年来都有许多新的发现 如怒江兰坪玉水坪洞穴遗址是澜沧江流域迄今发现的较早旧石器文化遗址1989年列入怒江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10月、11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正式发掘证明玉水坪遗址是云南旧石器时代晚期最重要的遗址之一,出土石器近千件,骨器4000余件经北京大学碳-14实验室测定,为距今2万到4万年,属旧石器时代晚期 又如20XX年8月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理州文物管理所、剑川县文物管理所、兰坪县文物管理所等单位考古工作者 ,在剑川至兰坪公路建设沿线文物调查时,在剑川象鼻子洞发现一处旧石器遗址此次调查、勘探共采集和出土了旧石器时代的砍砸器、刮削器、石锤、石核、石片等60 多件距今至少1万年以上。
除了剑川、兰坪发现旧石器遗址外,在鹤庆等地也有旧石器遗址的发现这些旧石器遗址都是坐落在前临河流,背靠山脉,同时河滨还有较宽阔的平畴沃野,便于早期人类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生存繁衍 新石器文化遗址几乎遍布大理地区,择其要者有苍山马龙遗址、佛顶遗址、龙泉遗址、白云遗址、宾川白羊村遗址、永平新光遗址、大理海东银梭岛贝丘遗址、剑川海门口遗址等20XX年10月至20XX年5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理州市文物管理所、大理市博物馆对大理海东银梭岛贝丘遗址进行第一次发掘,发掘面积300平方米20XX年3月到5月进行第二次发掘,发掘面积300平方米遗址地层多达65层,遗址文化层分为四期绝对年代从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4000年前,一直延续到公元前900年至400年 《中华世纪坛》铭文中载:“公元前2200年前后,云南洱海地区白羊村遗址发现有房址、火塘、窖穴这是云贵高原目前所知年代较早的以稻作农业为主的农业遗址洱海东部宾川发掘的白羊村新石器文化遗址,发现较完整的房屋遗址11座,早、晚期房址均为地面木构建筑,基本特征一致,仅局部有所不同窖穴48个,多分布在房址附近窖穴内发现大量灰白的粮食粉末和稻谷、稻壳、稻秆痕迹。
兽骨有狗、猪、牛羊、野猪、黑熊、鹿牙等白羊村遗址出土陶、石、骨、角、牙、蚌器516件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骨器次之石器以磨制为主,个别有琢磨兼制或打制者,大都就地取材陶器均为手制夹沙陶,晚期个别口沿有慢轮修饰痕迹纹饰复杂多样,有划纹、绳纹、点线纹、剔刺纹、乳钉纹,附加堆纹、绳纹等墓葬34座,其中竖穴土坑葬24座,幼童瓮棺葬9座,成人瓮棺葬1座,墓口一般距地0.15—1.2米经碳-14测定并经树轮校正,白羊村遗址的年代为公元前2165105年或公元前20XX105年,距今约4000年它是洱海区域新石器文化中的一处代表性遗址,也是文化面貌比较完整的原始社会聚落正如考古报告指出:“白羊村遗址是以农业为主,兼营狩猎、采集与饲养家畜的社会经济从大量出土的磨制生产工具分析,当时的农业已经发达遗址中发现储藏禾草类的叶子、谷壳粉末的窖穴多达23个,表明粮食作物已是当时重要的食物来源整个遗址的文化堆积层厚,房屋遗址较小而颇密集,近旁又发现储藏粮食作物和生产工具的窖穴,说明白羊村遗址是一处长期定居的村落遗址这是典型的稻作农业为主,属于“耕田,有邑聚”的坝区居民溯其源流,他们与白族先民的密切联系应无疑义 大理地区从新石器走向青铜器时代,剑川海门口遗址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佐证。
20XX年1月至5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理州文物管理所、剑川县文物管理所等单位对剑川海门口遗址进行第三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1395平方米此次发掘出土文物约3000件,有陶器、石器、骨器、牙器、木器、铜器、铁器、动物骨骼和农作物遗存8类清理的遗迹有房址、火堆、木桩柱和横木、灰白色石块、人骨坑、柱洞等清理出木桩柱和横木4000多根,房址2 座经研究分析,遗址分为三期:第一期属于新石器时代,大致距今5000-3900年;第二期属于青铜时代早期,大致距今3800-3200;第三期属于青铜时代早、晚期,大致距今3100-2500年遗址的晚期年代为宋、元、明时期尤其是这次考古发现碳化稻、麦、粟、稗等农作物,说明白族先民种植水稻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并且可能已经掌握了稻麦复种技术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