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doc

14页
  • 卖家[上传人]:工****
  • 文档编号:548092425
  • 上传时间:2023-09-1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9.50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本篇介绍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既是民间节日,当然除非特别说明,一律都是采用农历纪年传统节日表1、正月初一             春节,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  2、正月初五            路神生日  3、正月十五日         上元节(元宵节)  4、二月初二            春龙节  又叫龙抬头 青龙节  5、二月十五            花朝节  6、清明节的前一天  寒食节 7、三月初三            上巳节 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8、春分后十五日    清明节(现定阳历四月五日) 9、四月初八日         佛诞日,又有牛节之称过了这天牛就要下地了.  10、五月初五         端午节  11、夏至节  12、六月六  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 “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13、七月七日,       习称七夕、七月七、乞巧节14、七月十五日       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

      15、七月三十          地藏节  16、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  17、九月九日           重阳节  18、十月初一           十月朝,又称祭祖节19、十月十五日        下元节  20、十一月二十二日 冬至  21、十二月八日        腊八节  22、腊月二十三日      祭灶节,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 23、腊月的最后一天  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 附1: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 祭灶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腊月二十九 小除夕   正月初二 祭财神   正月初三 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   正月初五 俗称破五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正月初七 人日/摊煎饼/吃七宝羹 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   正月初八 谷日/顺星 众星下界之日 也称“祭星”、“接星”   正月初十 石头生日 “石不动”“十不动” 老鼠嫁女  附2:其它节日: “半年节” 有六月十五日的、六月十四的、六月六的、六月五日的、也有六月初一日之说!  观音诞: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十一月十九,观音菩萨的信仰已经超出了佛教的范围,他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愿望!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日为妈祖的诞辰日!  七月初一日,俗称开息门  填仓节:中国汉族民间传统祭祀节日,在农历正月二十五日。

      又叫添仓节、天仓节,是祭祀仓神的节日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是会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阳,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象征一天的开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  自从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以免混淆因正月初一离立春节很近,故称为春节元日为一年之始,故官方民间,皆以为大节日宋《野客丛书》云:国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寒食三大节为大节日,七日假  春节是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从农历腊月最后一天(除夕)起至正月初五除夕晚餐最为丰盛,煮猪头猪尾(寓做事有头有尾)、公鸡、鱼(寓年年有余),吃葱(寓聪明)、蒜(有算计)、大杂菜(寓团结和睦),米中掺谷(得“谷子多”的吉利话),以熟食祭天地、灶君、祖宗,举家欢聚,尽情吃喝。

      晚上,人人将脚洗干净(寓可有好运气),年长者给年幼者“压岁钱”,数角至数十百元不等年轻人守岁到深夜,零点钟声敲过,竞相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大年初一,早起抢头水,在井边燃香一柱,寓有好兆头赶早贴春联(或头天贴好),放鞭炮,穿新衣起床时不催喊,在堂中撒零钱,任由孩子们早起而拾不动菜刀(认为一年四季可平安),不扫地(认为会把财气扫走),开大门时要念“财门大打开,金银财宝滚进来”早点吃蒸糕、米花,中饭吃汤圆(俗称圆宵)或饺子,饭后皆出门玩耍不少村寨耍龙耍狮子、唱花灯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

      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  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恐龙之乡”的四川省自贡市更是由于采用各式材料制作各式精巧花灯并举办“恐龙灯会”而闻名遐迩。

        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燃放烟花爆竹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她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春龙节 (龙抬头)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喻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春龙节的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  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寒食节  每年四月四日,清明节的前一天传说,这个节日,是纪念春秋的介之推的  介之推是当年晋国的贤臣,侍奉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

      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介之推不畏艰难困苦跟随重耳流亡;曾经割自己腿肉熬汤,献给重耳重耳做了国君后,开始时还铭记介之推,但是时间久了,也把他淡忘了介之推心中十分难受,和其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隐居在山中  有一天,晋文公发现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忘了奖赏这个“割股奉君”的贤臣,非常内疚,亲自跑到他隐居的山中寻找但是只见山峦重叠,葱苍树木,就是不见介之推的影子他想,介之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母亲出来于是,命令放火烧山,结果火一下蔓延数十里,连烧三日不熄,但介之推没有出来火熄之后,大家进山察看,才发现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烧死在深山之中  这事传出来,人人尊敬和怀念介之推以后便在他被烧死的这天纪念他,这天就在每年四月清明节的前一天因为介之推是被火烧死的,大家在这天都不忍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所以,这天叫“寒食节”清明节  “春分后十五日,都指定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在一年二十四节气当中,民间特别重视农历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祭祀坟墓的俗例,自汉相沿承袭,以后普及民间,历二千年而不衰,部分地区家门上要插柳枝  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孝子贤孙都要到郊外祭祖扫墓、立碑垒坟、坟头压钱纸,或在墓地进餐,或返回祭牌位后在家进餐。

        近世,孝子贤孙对于清明扫墓,已未必一定遵守于清明节这一日有的会在节日以前数天拜祭,也有的会在节日若干日子奉祀,只不过笼统地说是清明上坟拜祭罢了  踏青是陪衬清明的副节目,扫墓之余,一家大小因利趁便,就在山野间游乐一番,顺手折支柳枝戴在头上,等到入暮回家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民国以前,各家门挂菖蒲,在小孩眼、耳部涂雄黄粉,颈部、手部拴五色钱、挂香包,认为可避虫蛇、邪恶早晨吃包子、花卷、粽子,晚餐食酒肉,祭献天地、祖灵牌位今逢此节,以吃为主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