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滚动轴承减摩设计杨晓蔚.ppt
41页滚动轴承的减摩设计 杨 晓 蔚 :13703492489邮箱:yangxwzys@洛 阳 轴 承 研 究 所 有 限 公 司1前 言o问题的提出 高速轴承、汽车轴承以及电机等其他低摩擦力矩轴承应用越来越突出; 通常做法:降低表面粗糙度、提高轴承精度、加大轴承游隙;很少进行减摩设计,没有理念、没有概念o轴承设计理念与技术整整落后了1代,水平差了1.5代类比设计1.0,优化设计2.0,减摩设计3.0)o摩擦学是一门科学和技术,必须从摩擦的科学原理、机理出发,充分掌握和运用减摩技术进行轴承设计2o轴承减摩设计路径减小本身摩擦采用适当润滑前 言Ø减小轴承本身摩擦是核心,必须了解摩擦学原理与机理!31.摩擦原理与机理o摩擦的定义 两个物体表面在外力作用下相互接触并作相对运动或有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之间产生的切向运动阻力41.摩擦原理与机理o摩擦分类 (1)按摩擦副运动状态可分为按摩擦副运动状态可分为 静摩擦:两物体表面产生接触,有相对运动趋势但尚未产生相对运动时的摩擦 动摩擦:两相对运动表面之间的摩擦 (2)按相对运动的位移特征可分为按相对运动的位移特征可分为 滑动摩擦:两接触物体接触点具有不同速度和(或)方向时的摩擦。
滚动摩擦:两接触物体接触点的速度大小和方向相同时的摩擦 自旋摩擦:两接触物体环绕其接触点处的公法线相对旋转时的摩擦 51.摩擦原理与机理o摩擦分类 (3)按表面润滑状态可分为按表面润滑状态可分为 干摩擦:两表面之间即无润滑剂又无湿气的摩擦 边界摩擦:边界膜隔开相对运动表面时的摩擦 流体摩擦:以流体层隔开相对运动表面时的摩擦,即由流体的粘性阻力或流变阻力引起的摩擦 混合摩擦:半干摩擦和半流体摩擦的统称61.摩擦原理与机理o滚动轴承是由滑动轴承演变而来的 o滑动摩擦复习 Ø 机械互锁(啮合)理论 Ø 分子吸引(引力)理论 Ø 机械分子理论Ø 粘着理论 (犁沟效应) 7 通过实验研究指出: 一切物体刚要开始运动时,便产生摩擦阻力; 光滑表面间的摩擦力大小约为其重量的1/4; 摩擦力与法向力成正比o达 ·芬奇1509年第一个系统地研究了滑动摩擦学1.摩擦原理与机理8 (1)摩擦力方向与接触表面相对运动速度方向相反,大小与法向载 荷成正比,即 F= f W (2)摩擦系数与表面名义接触面积无关 (3)静摩擦系数大于动摩擦系数。
(4)摩擦系数的大小取决于材料性质,与滑动速度和载荷大小无关o古典摩擦学定律 (阿蒙顿-库仑定律,1785年):上述经典摩擦定律并非基本的物理定律,只是从实验结果中总结得出的规律,尽管已有很多实验结果显示其并不完全正确但是至今还没有发现或总结出更好的摩擦定律,因此在工程实际问题中依然被近似地应用1.摩擦学原理与机理9 古典摩擦定律长期作为工程应用的指导法则使用但根据近代的研究,发现多数内容不完全正确,必须进行修正:(1)摩擦力与名义接触面积无关,与真实接触面积有关当两者接近时,即法向压力很高时,摩擦力与法向压力成非线性关系,摩擦力增加很快2)有一定屈服极限的材料(如金属),其摩擦力才与名义接触面积无关,粘弹性材料的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有关 (3)粘弹性材料的静摩擦系数不大于动摩擦系数 (4)精确测量表明,摩擦力与滑动速度有关一般,速度对金属的摩擦力的影响不像对粘弹性显著的弹性体的摩擦力那样明显一般认为,f=F/Wk, k=2/3~1o修正摩擦定律1.摩擦学原理与机理101.摩擦学原理与机理o塑性公式 式中 ψ ——塑性指数(无量纲); E ——综合弹性模量(N/cm2); H ——材料布氏硬度(N/cm2); Rs ——微凸体高度均方根值(μm); R ——微凸体曲率半径(μm)。
由由公公式式可可看看出出,,增增大大材材料料的的硬硬度度和和微微凸凸体体的的峰峰顶顶曲曲率率半半径径,,减减小小微微凸凸体体高高度度都都可可以以使使塑塑性性指指数数减减小小在在实实际际生生产产中中利利用用抛抛光光、、研研磨磨、、磨磨合合或或其其他他特特殊殊加加工工方方法法来来降降低低表表面面粗粗糙糙度度,,增增大大微微凸凸体体曲曲率率半半径径,,都都可可降降低低塑塑性性指指数数,,使使摩摩擦擦表表面面呈呈弹弹性性接接触触状态,以达到减少摩擦磨损的目的状态,以达到减少摩擦磨损的目的111.摩擦学原理与机理o修正粘着理论 具有软材料表面膜的摩擦副滑动时,粘着结点的剪切发生在膜内,其剪切强度较低又由于表面膜很薄,实际接触面积由硬基体材料的抗压屈服极限来决定,实际接触面积又不大,所以薄而软的表面膜可以降低摩擦系数 在工程应用中,在钢制零件上涂镀软金属等,就是应用这一机理在钢制零件上涂镀软金属等,就是应用这一机理12两接触物体接触点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均相同时的摩擦2.滚动摩擦机理o滚动摩擦定义 一个物体(滚动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可以是平面或曲面)上滚动时遇到的阻力点接触或线接触的两物体在接触处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均相同(纯滚动)时的阻力。
在力矩作用下沿接触表面滚动时摩擦132.滚动摩擦机理各种滚动运动都可以视为以下三种基本滚动形式的组合: ((1 1)自由滚动)自由滚动 无切向摩擦力和不发生切向滑动的滚动称为自由滚动或纯滚动,这是最简单的滚动形式 ((2 2)具有牵引力的滚动)具有牵引力的滚动 在接触区内同时受到法向载荷和切向牵引力的作用,例如摩擦轮、铁路车辆的牵引车轮等 ((3 3)伴随滑动的滚动)伴随滑动的滚动 当两个滚动体的几何形状造成接触面上的切向速度不相等时,滚动中必将伴随滑动,例如深沟球球轴承中球与沟道之间的滚动o滚动运动形式 142.滚动摩擦机理o滚动摩擦机理 滚动摩擦机理与滑动摩擦有显著不同 除非接触面存在很大的滑动,滚动摩擦通常不存在犁沟效应,粘着结点的剪切阻力也不是滚动摩擦的主要原因硬质材料滚动时的阻力很小,滚动摩擦系数比滑动摩擦系数低2个数量级以上152.滚动摩擦机理滚动摩擦机理可概括为以下4种: ((1 1)微观滑移)微观滑移 ((2 2)弹性滞后)弹性滞后 ((3 3)塑性变形)塑性变形 ((4 4)粘附效应)粘附效应o滚动摩擦机理 Ø 滚动摩擦是由上述多种机理组合叠加的复杂过程。
Ø 接触应力不大时主要以弹性滞后为主,应力较大时主要以塑性变形为主16((1 1)微观滑移)微观滑移 当两个弹性模量不同的物体接触而发生滚动时,由于接触表面产生不相等的切向位移,会有微观滑移出现用以传递机械能的滚动接触表面有切向牵引力作用,也将产生较大的微观滑移由于几何形状使得接触面上两表面各点的切向速度不同时,将导致更大的微观滑移 微观滑移所产生的摩擦阻力占滚动摩擦的较大部分,其机理与滑动摩擦相同 微观滑移是滚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2.滚动摩擦机理o滚动摩擦机理 17((2 2)塑性变形)塑性变形 在滚动过程中,当表面接触应力达到一定值时,首先在距表面一定深度处产生塑性变形,随着载荷增加塑性变形区域扩大塑性变形消耗的能量表现为滚动摩擦阻力,可以根据弹塑性力学计算 如:球体沿平面自由滚动时,由于球体运动前方的材料塑性变形所产生的滚动摩擦阻力F可表达为 式中,W为法向载荷;R为球体半径2.滚动摩擦机理o滚动摩擦机理 18((3 3)弹性滞后)弹性滞后 滚动过程中产生弹性变形需要一定能量,而弹性变形能的主要部分在接触消除后得到回复,其中小部分消耗于材料的弹性滞后现象。
2.滚动摩擦机理o滚动摩擦机理 低速滚动时的弹性滞后损失小高速滚动时的弹性滞后相对较大19((4 4)粘附效应)粘附效应 滚动表面相互紧压形成的粘着结点在滚动中将沿垂直接触面的方向分离因为结点分离是受拉力作用,没有结点面积扩大现象,所以粘着力很小通常由粘着效应引起的阻力只占滚动摩擦阻力的很小部分 2.滚动摩擦机理o滚动摩擦机理 20(1)滚动摩擦系数 当滚动体沿平面滚动时,由于接触区的变形使得以接触点O’为中心的接触压力分布不对称,因而支承面的反力产生偏移此反力对于接触点的力矩称为滚动摩擦力矩 滚动摩擦系数定义为滚动摩擦力矩与法向载荷之比,即2.滚动摩擦机理o滚动摩擦系数 Ø 滚动摩擦系数与滑动摩擦系数不同,它是有量纲的量,常用单位为mm21(2)滚动阻力系数 滚动体滚过角度为,滚过的距离为R,而驱动力作功为FR 滚动阻力系数定义为滚动驱动力在单位距离所作的功与法向载荷之比,即2.滚动摩擦机理o滚动摩擦系数 Ø 滚动阻力系数也称为无量纲滚动摩擦系数22 滚动阻力系数是库仑于1785年用实验方法得出滚动摩擦定律: Dupuit于1837年提出了修正公式,通常称为Dupuit定律:2.滚动摩擦机理o滚动摩擦定律 上述滚动摩擦定律未涉及到摩擦机理,系实验所得,因而可近似地应用于工程计算。
D为滚动体直径)23 滚动轴承的“减摩”特性是相对于滑动轴承而言 滚动轴承的摩擦因子μ一般为0.01~0.001,滑动轴承为0.1~0.01滚动轴承的摩擦因子比滑动轴承低1~2个数量级3.滚动轴承的摩擦特性o滚动轴承本身就属于“减摩”轴承243.滚动轴承的摩擦特性o不同类型轴承的摩擦系数比较轴承类型轴承类型摩擦系数摩擦系数μSKFNSKNTNKOYO深沟球轴承深沟球轴承0.00150.00130.0010 ~ 0.00150.0010 ~ 0.0015调心球轴承调心球轴承0.00100.00100.0008 ~ 0.00120.0008 ~ 0.0012角接触球轴承角接触球轴承0.00200.00160.0012 ~ 0.00180.0012 ~ 0.0025圆柱滚子轴承圆柱滚子轴承0.00110.00100.0010 ~ 0.00150.0008 ~ 0.0012滚针轴承滚针轴承0.00250.00250.0020 ~ 0.00300.0020 ~ 0.0030调心滚子轴承调心滚子轴承0.00180.00280.0020 ~ 0.00250.0020 ~ 0.0025圆锥滚子轴承圆锥滚子轴承0.00180.00220.0017 ~ 0.00250.0017 ~ 0.0025推力球轴承推力球轴承0.00130.00110.0010 ~ 0.00150.0010 ~ 0.0015推力调心滚子轴承推力调心滚子轴承0.00180.00280.0020 ~ 0.00300.0020 ~ 0.0025253.滚动轴承的摩擦特性o不同类型轴承的极限转速比较26轴承的摩擦按其产生机理可以分为以下4种类型:(1)纯滚动摩擦;(2)滚动接触表面上的差动、自旋等滑动摩擦;(3)滑动接触部位的滑动摩擦(包括滚动体与保持架兜孔之间的滑动; 保持架与套圈引导面之间的滑动;滚子端面与套圈挡边之间的滑动; 密封轴承中密封件与套圈之间的滑动等等);(4)润滑剂的黏性阻滞摩擦。
3.滚动轴承的摩擦特性o滚动轴承摩擦类型273.滚动轴承的摩擦特性o滚动轴承的摩擦力矩计算 P ——轴承当量载荷,N;d ——轴承内径,mmML——与载荷有关的轴承摩擦力距,又称为载荷项摩擦力距,N·mm;MV——与载荷无关的轴承摩擦力距,又称为速度项摩擦力距,N·mmo滚动轴承的摩擦系数计算球轴承,MD差动;MP自旋具有工程思想同时包含了各种影响因素283.滚动轴承的摩擦特性以深沟球轴承的差动滑动摩擦力矩MD的经验计算公式为例:式中,Dpw ——轴承节圆直径,mm; Dw ——球直径,mm; m ——球与内圈沟道接触形成的滑动摩擦力矩,N·mm; m′——球与外圈沟道接触形成的滑动摩擦力矩,N·mm 可以得知,通过减小轴承节圆直径和增大球直径均可以减小轴承摩擦力矩其他类型轴承也同此理 o球轴承的差动滑动294.轴承减摩设计案例o德国FAG的电机用新一代C系列深沟球轴承304.轴承减摩设计案例oNSK的家电用GR系列深沟球轴承用于家用空调、吸尘器和电扇ü 摩擦力矩降低40~50%;ü 使用寿命提高50%以上;ü 噪声水平更低或相当。
314.轴承减摩设计案例oJTEKT的LFT-Ⅲ第三代超低摩擦力矩圆锥滚子轴承摩擦力矩减小75% 32 NTN开发出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电机及减速器轴承电机要求轻量化,而减小体积则转矩也会降低,因此需要增加转速,以确保输出功率但轴承转速过高,保持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会变形,或者流入轴承内部润滑油的搅拌阻力导致温度上升因此开发采用“适用高速的低摩擦力矩树脂保持架”保持架采用两片,可互相抑制离心力造成的各自变形,最大dn值达1.2×106,相当于d=40的轴承转速为30000r/min保持架侧面设计成防护罩形状,限制流入的油量,大大降低搅拌阻力摩擦力矩损失降低了50%4.轴承减摩设计案例oNTN汽车传动系用轴承334.轴承减摩设计案例NSK开发出了摩擦损失比以往降低50~65%的“混合动力车专用低摩擦扭矩球轴承”,用于丰田的新款“普锐斯” 钢球数量从标准设计的22~23个大幅减少到16个除加大径向游隙之外,还优化了钢球直径、沟道尺寸,从而降低滚动摩擦的损失 保持架采用尼龙46制造,以减轻钢球与保持架之间的滑动摩擦另外,还消除了旋转方向的凹凸形状,从而降低了搅拌损失单个保持架上的摩擦力矩降低了30~40%,轴承整体的摩擦力矩降低了50~65%。
oNSK的混合动力车低摩擦力矩轴承344.轴承减摩设计案例——密封oNTN 的低摩擦密封深沟球轴承 35oNTN的深沟球轴承冲压保持架4.轴承减摩设计案例——保持架36oSKF 采用PA46塑料保持架减摩4.轴承减摩设计案例——保持架 SKF在新一代深沟球轴承中采用PA46+GF30作为标准保持架,摩擦能耗降低30% 工程塑料保持架PA46+GF30具有耐疲劳、耐摩擦、耐磨损、低扭矩、低噪声、耐腐蚀、长寿命等显著优点,而且比金属保持架成本平均降低60% 汽车交流发电机、空调压缩机、变速箱轴承中开始推广应用374.轴承减摩设计案例——国内o微型汽车驱动桥半轴轴承的减摩设计《轴承》2014№4设计结果比较设计结果比较仅考虑弹性滞后引起的摩擦力矩ME和接触椭圆上差动滑动引起的摩擦力矩MD 384.轴承减摩设计案例——国内o微型汽车驱动桥半轴轴承的减摩设计《轴承》2014№4摩擦力矩测试结果比较摩擦力矩测试结果比较39o众多案例表明“减摩型”结构已悄然成为轴承产品最显著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在电动汽车、高效能电机与家电(吸尘器、洗衣机)等领域的应用更为突出。
o减摩设计已成为新一代轴承设计准则,是“现在时”和“现在将来进行时”,加强型设计已成为常规设计,必须植入新的设计理念o如同“加强型”(长寿命)设计具有成熟的额定载荷与额定寿命理论做指导一样,减摩型设计也具有相对成熟的摩擦学理论为基础因此掌握理论在减摩设计中特别重要,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低噪声设计理论不足)o摩擦学既是理论科学,又是实验科学通过测试等手段将理论无解的复杂因素耦合影响得出简单答案,是轴承减摩设计的另一途径结束语40联系方式 杨 晓 蔚:13703492489邮箱:yangxwzys@!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