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社会认知及其研究的发展(终).ppt
33页当代社会认知及其研究的发展当代社会认知及其研究的发展v一、发展概况v二、社会认知发展的研究v三、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v四、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v五、具身框架下的社会认知研究社会认知v 社会认知是发端于20世纪40年代,并在20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研究领域v 该研究领域在90年代得到了迅猛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认知已成为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且相当活跃的研究领域v 迄今为止,已经形成了不少解释性强、使用价值大的社会认知的理论并出现了不同的研究取向开端v1947 年, J.S.Bruner 在 《价值与需要是知觉中有组织的事实》 一文中, 纵观以往研究,首先提出了社会知觉概念, 并且就此进行实验, 从而开启了当代社会认知研究的大门 发展v1978年,在Western Ontario大学召开的第一次人格社会心理学主题研讨会上,首次选择社会认知作为大会的议题,而且,这次会议的有关论文被编成《社会认知专辑》v1982年,由Guilford出版社在纽约出版发行,这标志着社会认知进入了心理学主流的视野v从1990 年开始,心理学家逐渐把研究的触角伸向社会认知的内隐层面,从而加深了心理学对社会认知的理解和把握。
v至今,社会认知的研究出现多种新的取向兴起v1970 年, 社会认知研究开始广泛借鉴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尤其受到信息加工理论的深刻影响, 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v兴起的原因:v1、社会心理学自身发展的需要v2、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概念v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社会认知研究包括所有影响个体对信息的获得表征和提取的因素的研究,以及对这些过程与知觉者的判断之间的关系的思考v社会心理学家则认为:社会认知代表着一种观点,即对认知过程的理解是认识人的复杂的社会行为的关键v弗拉维尔(Flavell)1998年提出:社会认知的对象是人以及人类的事件,它是关于人和人的行为的知识与认知v方富熹认为社会认知是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v时蓉华认为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概念v众说纷纭,但对社会认知的理解存在共同点:v1、是一种认知、认识的过程v2、认知的对象是社会信息社会认知v社会认知研究中的三个隐喻:v1970s以前:“朴素的科学家”v1970s以后:“认知吝啬者”v1990s会后:“目标明确的策略家”社会认知v朴素的科学家: 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人象科学家一样,寻找、确定事件产生的原因,以达到预测和控制的目的。
凯利提出:提出了归因协变理论,认为人们在归因时会考虑客观刺激、行动者、情境三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根据一贯性信息、一致性信息、区别性信息来对事件产生的原因进行归因 人在不断地提出并检验对世界的假设,建构出解释和预测事件的认知结构 社会认知v认知吝啬者:v人们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面临的信息往往是不确定的、不完全的、复杂的,在对它们进行加工的过程中,达到最满意的合理性是困难的v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人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常常偏爱策略性捷径,而不是采用精细的统计学的分析,以尽量节省时间和加工资源v人偏爱用最小限度的观察去产生社会判断的策略加加工,产生认知偏差v建立在计算机类比基础上的“认知吝啬者”隐喻,使社会认知的研究出现了以下特点:v首先,忽视情感动机在认知中的作用,冷(cold)认知的研究占据主导地位v第二,把人当作一个孤立的信息加工器,忽视社会背景的作用Schneider就指出,“社会认知中,社会在那里?”v第三,很少进行外显社会行为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现在发现它本身转变成一个主要关心的不是人的行为,而是加工社会刺激的思想家或信息加工器这些思想家或信息加工者不管思考什么,好象都总会出错,因此在社会认知和社会判断的研究中发现了一系列的偏差。
社会认知v目标明确的策略家:v目标明确的的策略家被认为有多种信息加工的策略,在目标、动机、需要和环境力量的基础上,对策略进行选择v人能够实用地采取加工策略以适应当时的情境的需要,努力使事情完成因此,在需要时,人会更多地注意复杂的信息,进行系统的费力的加工;v当目标不存在这种需要时,人会依赖于认知捷近、简单的策略和先前的知识结构人能够灵活地调节自己的认知过程以适应情境的需要社会认知v目标明确的策略家的隐喻对于90年代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v使社会认知的研究由:“冷取向”转向“暖取向”v研究情感和社会认知的交互作用(心情对社会判断、对加工策略的影响)v研究交流过程与认知、社会的情境认知社会认知研究发展时期时期隐喻隐喻研究内容研究内容1970年前(起源)朴素的科学家社会知觉、刻板印象、态度、偏见、归因1970年后(兴起)认知吝啬者图式、社会认知的信息加工模型1990年后(发展)目标明确的策略家情感、交往过程、情境对社会认知的影响社会认知加工模式社会认知发展研究v传统社会心理学研究存在明显的缺陷:v摈除了文化、身心发展及个人背景等主t对于社会认知的质的影响v传统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强调社会行为与认知的稳定性而非发展性,其研究方法则过分倚重无法昭示时间序列的严格的短时研究作业设计,而其研究范式也体现出重一般轻差异、重稳定轻发展的倾向。
社会认知发展研究v社会认知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毕生发展心理观的形响,所建构的理论往往体现出社会认知发展这一议题v因为,只有搞清楚社会认知的发展规律,才能全面揭示社会认知的根本特点及其心理机制v故此,一些研究者在致力于探讨社会认知的加工过程等一般特点的同时,不仅注愈到不同年龄阶段同一认知单元的发展问题,而且越来越趋向于毕生发展的社会认知研究社会认知发展研究v对社会认知发展的研究要把握两个重要的变量:v一是发展变化,即随年龄的增长逐渐提商的社会认知能力,如社会观点采择能力;v二是文化变量即考察不同文化社会传递的社会标准、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以及所预期的行为如何在心理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体与文化群体身上逐步实现主要的理论研究v围绕“认知对象的社会客体性、对因果关系的认知、对他人心理状态的认知”三个主题展开v自我中心的研究v观点采择的研究v心理理论的理论社会认知发展的主要研究内容v社会信息的知识结构的发展变化规律v社会问题(如社会因果归因、社会问题的理解及其价值判断等)表征的年龄特征v社会环境(文化、群体结构)对认知加工过程的影响及其年龄特征v社会情绪与社会记忆的关系及其年龄特征内隐社会认知vGreenwald等人认为与有意识的社会信息加工相对,还存在一个内隐的社会信息加工,即内隐社会认知。
什么是内隐社会认知呢?它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行为者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如用自我报告法或内省法),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行为者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杨治良,1997)研究方法—间接测量v内隐社会认知是一种自动化的认知过程,它与其它自动化认知过程不同之处是:被试没有意识到先前经验对自己的行为或判断产生了影响,一旦被试意识到这一影响,内隐效应就会消失或发生翻转v因此,直接测量的方法是不适合内隐认知的研究,它无法发现用内省、自我报告法无法触及的社会认知的基础,无法了解被内省所湮没的行为的原因,对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应选用间接测量间接测量的方法:v1.投射测量v2 .加工分离程序( Process Dissocia-tion Procedure , PDP)v3.基于反应时范式的方法v3.1 内隐联想测验 ( IAT)v3. 2 The Go/ NO- Go Associatio n Test (GNAT)v3.3 The Extrinsic Affect Simon Task (EAST)v4.刻板解释偏差(Stereotypic Explana-tory Bias, SEB)v5.其它测量技术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内容一、内隐态度研究(1)内隐态度的转变(2)内隐态度的个体差异二、内隐自尊研究v(1)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之间的关系与差异研究v(2)内隐自尊和自我之间关系的自动激活v(3)内隐自尊的个体差异性v(4)内隐自尊与身心健康的相关研究三、内隐刻板印象研究v(1)内隐种族刻板印象v(2)内隐性别刻板印象v(3)内隐地域刻板印象v(4)内隐刻板印象与个体、组织等变量的关系研究四、内隐自我研究社会认知神经科学v社会认知神经科学( soci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 SCN)是社会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相结合的产物,主要解释基于心理学及其神经基础的社会认知现象。
v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认知神经科学的技术去研究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而是强调对社会心理现象进行多水平、多层面的分析与统合,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整合社会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的知识领域,并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式运用到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进展v(1)情绪与情绪调控的神经基础v(2)情绪障碍v①有关孤独症的研究v②有关抑郁症的研究v③脑损伤的性别差异v(3)自我意识v(4)经济决策的脑成像研究v(5)道德的脑机制具身框架下的社会认知研究vSchubert 和Semin (2009)指出具身社会认知的主要含义是:人类的认知功能受到相对稳定的生态的、物质的、生物的条件的限制v具身社会认知的理论来源与背景v(一)具身社会认知的理论来源v(二)具身社会认知的思想来源在社会认知领域中应用具身认知研究范式的要点v(1)具身社会认知研究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就是操纵身体的状态以诱发具身效应v(2)具身框架下研究社会认知过程不同于单纯的认知过程, 它具有社会性的特点, 因此其因变量测量也要考虑社会性v(3)分清具身效应和非具身效应v(4)具身效应不是单向的, 而是双向的过程具身社会认知理论的实证研究v(一)有关感知觉的研究v(二)有关情绪与情感体验的研究v(三)有关身体姿势与动作的研究v存在的问题:v(1)研究内容的分化v(2)身体主体性主张遭到质疑v(3)过于强调身体和环境的交互v研究展望:多学科视角下的具身研究v(1) 具身社会认知的神经基础v(2)具身研究的跨文化比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