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山东省高密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整理素材.pdf

6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3508043
  • 上传时间:2018-09-01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40.04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 山东省高密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整理素材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把课下的10 个注释移到原文之中,疏通好词义赏析: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 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纵观全词, 一种醒醉全无、 无喜无悲、 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江城子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创作背景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 治平二年( 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

      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公元1075 年(熙宁八年) ,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 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赏析】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 悼亡诗 ” 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2 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或写作者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舛、天命无常;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恍惚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而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与前人相比,它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这首词是“ 记梦 ” ,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虽说是“ 记梦 ” ,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题中 “ 乙卯 ” 年指的是公元1075 年(宋神宗熙宁八年),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 知州, 年已四十这首 “ 记梦 ” 词,实际上除了下片五句记叙梦境,其他都是抒情文字。

      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 “ 十年生死两茫茫” 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 不思量,自难忘” ,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 自难忘 ” 怀王弗逝世转瞬十年了,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到食杞菊以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之(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及儿子均在身旁,故不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的妻子老挂在心间不是经常想念,但绝不是已经忘却这种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难以消除的因为作者时至中年,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是一时一刻都不能消除的作者将“ 不思量 ” 与“ 自难忘 ” 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他不能“ 不思量 ” 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

      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也是不能话凄凉的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接着,“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 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 “ 鬓如霜 ” 了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 纵使相逢 ” ,这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无奈的,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苏东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志铭》记述了“ 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 的父训而此词写得如梦如幻,似真非真,其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感于身世吧作者索于心,托于梦的确实是一份“ 不思量,自难忘”的患难深情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 记梦 ” 夜来幽梦忽还乡” ,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 小轩窗,正梳妆。

      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这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正唯“ 无言 ” ,方显沉痛;正唯 “ 无言 ” ,才胜过了万语千言;正唯无言,才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 此时无声胜有声” ,无声之胜,全在于此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盈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 明月 ” 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这种表现手法,有点像杜甫的名作《月夜》,不说自己如何,反说对方如何,使得诗词意味,更加蕴蓄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 明月夜,短松冈” 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

      正所谓“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长恨歌》 ) 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这首词 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3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译文杨花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没有人怜惜,任由它飘坠离开了树枝,飘荡在路旁,看起来是无情物,细想却荡漾着情思它被愁思萦绕,伤了百折柔肠,困顿朦胧的娇眼,刚要睁开又想闭正像那思妇梦中行万里,本想寻夫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唤起我不怨恨杨花已经落尽,恨只恨那西园,百花凋落难重缀早晨一阵风雨后,哪能再见杨花的踪迹?早化作一池浮萍,全被雨打碎满园春色分成三分,二分已化为尘土,一分落入池水里细细看,那不是杨花,点点全是分离人的眼泪赏析】苏轼的这首词题为“ 咏杨花 ” ,而章质夫词则为咏“ 柳花 ” ,二者看起来相互抵牾,实则不然。

      隋炀帝开凿运河,命人在河边广种柳树,并御赐姓杨,故后来便称柳树为“ 杨柳 ” 柳花亦被叫作杨花,它实际上是柳絮这首词约作于公元1081 年(元丰四年) ,苏轼45 岁,正谪居黄州,是苏轼婉约词中的经典之作章质夫的柳花词已经以其摹写物态的精妙成为一时传诵的名作步韵填词,从形式到内容,必然受到原唱的约束和限制,尤其是在原唱已经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的情况下,和韵要超越原唱实属不易苏轼却举重若轻,不仅写出了杨花的形、神,而且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将物性与人情毫无痕迹地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 借物以寓性情” , “ 即物即人,两不能别” 词的上半阙意在写物,描写杨花的随风飘零和若即若离词的第一句便道出了杨花的本质,似花又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其飘零第二句赋予杨花以人的情感,“ 离家 ” 本是无情之举,但它“ 傍路 ” 又露难舍之意,道是无情却有情第三句采用拟人的手法,将杨花比作思亲的少妇纤细的柳枝, 犹如思妇离愁百结的柔肠;鲜嫩的柳叶,仿佛思妇欲开还闭的娇眼描写细致生动,杨花飘忽迷离的状态跃然纸上第四句承接“ 有思 ” ,少妇为何而思,原来是为远方的夫婿梦中与夫婿重逢,却被黄莺的啼叫惊醒,如果让人不恼怒!此句化用唐人金昌绪之诗《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词的下半阙旨在抒情,感叹春光一去不复返的遗憾、惜春之情柳絮飞尽,已是暮春时分,百花凋零;恨春光不再, 表惜春之情 晨雨过后, 柳絮化作浮萍 —— 不忍看着它消逝,只能借此聊以自慰春色留不住,终是离去,二分归于尘土,一分归于流水仔细看来,池上的浮萍不是柳絮,却是离人的眼泪,照应了上半阙关于思妇的遐想,思妇久候良人、良人却杳无音讯的幽怨呼之欲出值得一提的是“ 春色三分 ” 的描写独具匠心,将时光量化的手法并不是苏轼首创,如“ 天下三分明夜月,二分无赖是扬州 便是经典名句,但并不如苏轼的寓意灵活巧妙、别出心裁全词写得声韵谐婉,情调幽怨缠绵反映了苏词婉约的一面此词一出,赞誉不绝,名声很快超过章的原作,成为咏物词史上“ 压倒古今 ” 的名作名家点评】王国维《人间词话》 :东坡杨花词,和韵而似原唱;章质夫词原唱而似和韵朱弁《曲洧旧闻》 :章质夫杨花词,命意用事,潇洒可喜东坡和之,若豪放不入律吕徐而视之,声韵谐婉,反觉章词有织绣工夫魏庆之《诗人玉屑》 :章质夫咏杨花词,东坡和之,晁叔用以为:“ 东坡如王嫱、西施,净洗脚面,与天下妇人斗好,质夫岂可比哉!” 是则然也余以为质夫词中所谓“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亦可谓曲尽杨花妙处,东坡所和虽高,恐未能及,诗人议论不公如此。

      唐圭璋等《唐宋词选注》:此词是和作咏物拟人,缠绵多态词中刻画了一个思妇的形象萦损柔肠,4 困酣娇眼,随风万里,寻郎去处,是写杨花,亦是写思妇,可说是遗貌而得其神而杨花飞尽化作“ 离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