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农田水利工程方案大全.doc
17页三农田水利工程方案大全三农田水利工程方案大全 第 1 章 项目背景与目标.4 1.1 农田水利现状分析.4 1.2 项目建设目标与意义.4 第 2 章 规划设计原则与依据.5 2.1 设计原则.5 2.1.1 综合利用原则.5 2.1.2 科学布局原则.5 2.1.3 节水优先原则.5 2.1.4 生态保护原则.6 2.1.5 可持续发展原则.6 2.2 设计依据.6 2.2.1 法律法规.6 2.2.2 技术规范.6 2.2.3 上级规划.6 2.2.4 基础资料.6 2.3 技术路线与标准.6 2.3.1 技术路线.6 2.3.2 技术标准.6 2.3.3 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7 第 3 章 水资源调查与评价.7 3.1 水资源概况.7 3.1.1 地表水资源.7 3.1.2 地下水资源.7 3.1.3 降水资源.7 3.2 水文地质条件分析.7 3.2.1 地质条件.7 3.2.2 水文地质参数.7 3.2.3 地下水流动系统.7 3.3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7 3.3.1 需水量分析.8 3.3.2 供水量分析.8 3.3.3 供需平衡分析.8 第 4 章 工程总体布局与规模.8 4.1 工程布局.8 4.1.1 工程整体布局依据农田水利规划、地形地貌、水资源条件、土壤类型、气候特点及农业发展需求,进行科学合理规划。
工程主要包括水源工程、输配水工程、排水工程、节水灌溉工程、农田改良工程等部分8 4.1.2 水源工程布局主要考虑水源地保护、水源调配、水库、塘坝、泵站等设施的建设,保证工程供水安全8 4.1.3 输配水工程布局应遵循短距离、低能耗、高效输配的原则,主要包括渠道、管道、渡槽、倒虹吸等设施8 4.1.4 排水工程布局应结合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及排水需求,合理设置排水沟、排水泵站等设施,保证农田排水畅通8 4.1.5 节水灌溉工程布局主要包括灌溉水源调配、灌溉渠系优化、灌溉设备选型等,以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8 4.1.6 农田改良工程布局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农田水利设施配套等,以提高农田质量8 4.2 工程规模.8 4.2.1 工程规模依据农田水利规划、设计标准和农业发展需求,结合工程布局进行确定8 4.2.2 水源工程建设规模包括水源地保护面积、水库库容、泵站装机容量等9 4.2.3 输配水工程规模主要包括渠道长度、管道直径、渡槽数量等9 4.2.4 排水工程规模包括排水沟长度、排水泵站装机容量等9 4.2.5 节水灌溉工程规模主要包括灌溉面积、灌溉设备数量等9 4.2.6 农田改良工程规模包括土地平整面积、土壤改良面积、农田水利设施配套数量等。
9 4.3 工程分区.9 4.3.1 根据地形地貌、水资源条件、土壤类型、气候特点等,将工程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分别为:.9 4.3.2 各分区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保证工程质量和效益9 第 5 章 水源工程.9 5.1 水源选择.9 5.1.1 选择原则.9 5.1.2 选择方法.9 5.2 水源工程规模与布局.9 5.2.1 规模确定.10 5.2.2 布局设计.10 5.3 水源保护与调配.10 5.3.1 水源保护.10 5.3.2 水源调配.10 5.3.3 水资源节约.10 第 6 章 输配水工程.10 6.1 输水线路规划.10 6.1.1 规划原则.10 6.1.2 线路选择.10 6.1.3 管线敷设方式.10 6.2 配水工程布局.11 6.2.1 配水节点设置.11 6.2.2 配水系统设计.11 6.2.3 灌溉制度.11 6.3 管网设计与优化.11 6.3.1 管网布置.11 6.3.2 管材选择.11 6.3.3 管径确定.11 6.3.4 管网水力计算.11 6.3.5 管网优化.11 6.3.6 管网附属设施设计.11 第 7 章 水利设施建设.12 7.1 蓄水设施.12 7.1.1 水库建设.12 7.1.2 水塘与人工湖.12 7.1.3 地下水库.12 7.2 调节设施.12 7.2.1 河道整治.12 7.2.2 水闸工程.12 7.2.3 泵站建设.12 7.3 泄洪设施.12 7.3.1 泄洪渠道.12 7.3.2 泄洪隧洞.12 7.3.3 泄洪建筑物.12 第 8 章 农田水利配套设施.13 8.1 灌溉系统规划.13 8.1.1 灌溉水源选择.13 8.1.2 灌溉制度设计.13 8.1.3 灌溉系统布局.13 8.1.4 灌溉设施选型.13 8.2 防渗措施.13 8.2.1 防渗材料选择.13 8.2.2 防渗结构设计.13 8.2.3 防渗施工技术.13 8.3 排水系统设计.13 8.3.1 排水制度设计.14 8.3.2 排水系统布局.14 8.3.3 排水设施选型.14 8.3.4 排水设施施工技术.14 第 9 章 水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14 9.1 水环境保护措施.14 9.1.1 强化水源地保护.14 9.1.2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改造.14 9.1.3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14 9.2 生态修复技术.14 9.2.1 河道生态修复.14 9.2.2 湖泊生态修复.14 9.2.3 沟渠生态修复.15 9.3 水质监测与管理.15 9.3.1 水质监测.15 9.3.2 水质管理.15 9.3.3 信息化管理.15 9.3.4 政策法规与宣传教育.15 第 10 章 工程施工与管理.15 10.1 施工组织设计.15 10.1.1 施工总体布局.15 10.1.2 施工进度计划.15 10.1.3 施工资源配置.15 10.1.4 施工安全技术措施.15 10.2 工程质量管理.16 10.2.1 质量管理体系.16 10.2.2 施工质量控制.16 10.2.3 材料质量控制.16 10.2.4 施工验收.16 10.3 工程运行与管理.16 10.3.1 运行管理制度.16 10.3.2 运行监测.16 10.3.3 水资源调度.16 10.3.4 应急预案.16 10.4 工程维护与保障措施.16 10.4.1 维护保养制度.16 10.4.2 维护保养计划.16 10.4.3 保障措施.16 10.4.4 技术培训与交流.17 第第 1 1 章章 项目背景与目标项目背景与目标 1.1 1.1 农田水利现状分析农田水利现状分析 农田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
我国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部分地区农田水利设施老化、破损,无法满足农业生产需求2)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我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3)农田水利投入不足虽然逐年加大农田水利投入,但与实际需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4)农业用水管理不规范部分地区农业用水管理粗放,导致水资源浪费1.2 1.2 项目建设目标与意义项目建设目标与意义 本项目旨在通过以下措施,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1)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对现有水利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提高其使用效率和可靠性2)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引进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效率3)加强农业用水管理建立健全农业用水管理制度,规范农业用水行为4)提高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效益合理配置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提高投资效益项目建设意义如下:(1)保障粮食安全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业灌溉保证率,为粮食生产提供有力保障2)促进农民增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3)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4)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水资源浪费,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5)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项目建设,提高农田水利建设水平,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第第 2 2 章章 规划设计原则与依据规划设计原则与依据 2.1 2.1 设计原则设计原则 2.1.1 2.1.1 综合利用原则综合利用原则 设计方案应充分考虑农田水利、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2.1.2 2.1.2 科学布局原则科学布局原则 遵循流域治理、分区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确定工程布局,保证工程效益最大化2.1.3 2.1.3 节水优先原则节水优先原则 注重水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优先采用节水技术和措施,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2.1.4 2.1.4 生态保护原则生态保护原则 充分考虑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水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2.1.5 2.1.5 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保证工程在设计、施工、运行等阶段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长期支持2.2 2.2 设计依据设计依据 2.2.1 2.2.1 法律法规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2.2.2 2.2.2 技术规范技术规范 农田水利设计规范、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技术规范。
2.2.3 2.2.3 上级规划上级规划 国家、流域、省、市等上级水利规划文件及批复意见2.2.4 2.2.4 基础资料基础资料 项目区水资源、地形地貌、气象、地质、土壤、作物种植、社会经济等基础资料2.3 2.3 技术路线与标准技术路线与标准 2.3.1 2.3.1 技术路线技术路线 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采用“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布局工程设计环境影响评价工程投资估算经济评价”的技术路线,保证工程设计科学合理2.3.2 2.3.2 技术标准技术标准 工程设计和建设应遵循以下技术标准:(1)灌溉排水标准:农田水利设计规范等相关标准;(2)水土保持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等相关标准;(3)防洪标准: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等相关标准;(4)环境保护标准: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相关标准;(5)工程建设和施工标准: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等相关标准2.3.3 2.3.3 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 在工程设计过程中,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降低工程成本同时注重已有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工程建设的整体水平第第 3 3 章章 水资源调查与评价水资源调查与评价 3.1 3.1 水资源概况水资源概况 3.1.1 3.1.1 地表水资源地表水资源 本章对三农田区地表水资源进行调查与评价。
地表水资源主要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等通过收集历史水文资料,分析三农田区地表水资源的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特征,为工程提供基础数据3.1.2 3.1.2 地下水资源地下水资源 三农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上游山前倾斜平原和下游冲积平原本章将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调查与评价,包括地下水类型、水位、水质等,为工程提供依据3.1.3 3.1.3 降水资源降水资源 降水是三农田区水资源的主要补给来源本章将对降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为水资源评价提供依据3.2 3.2 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3.2.1 3.2.1 地质条件地质条件 分析三农田区的地质结构、地层分布、岩性特征等,为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提供基础3.2.2 3.2.2 水文地质参数水文地质参数 测定并分析水文地质参数,如渗透系数、给水度等,为水资源评价提供科学依据3.2.3 3.2.3 地下水流动系统地下水流动系统 分析三农田区地下水流动系统,了解其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3.3 3.3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3.3.1 3.3.1 需水量分析需水量分析 综合考虑三农田区的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生态用水等需求,分析现状及规划水平年的需水量。
3.3.2 3.3.2 供水量分析供水量分析 分析三农田区地表水、地下水的可利用量,以及外。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