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读书治学 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题(含答案、译文).docx
22页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读书治学 课外文言文专题练习题名篇品读一:魏收改武学文魏收①年十五,颇②已属文③及随父赴边,好习骑射,欲以武艺自达荥阳④郑伯调之曰:“魏郎弄戟多少?”收惭,遂折节⑥读书夏月,坐板床,随树阴讽诵,积年,板床为之锐减,而精力不辍终以文华显选自《北齐书·魏收传》)[注]①魏收:字伯起,北齐曲阳人②颇:很,非常③属文:撰写文章④荥(xing)阳: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调:嘲笑⑥折节:改变志趣行为,向别的方向发展[微言大义]文中写魏收年少习武,被人嘲笑,后开始学文,并勤奋刻苦,最终凭借文章华丽而闻名于世一试身手】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断一处)魏 郎 弄 戟 多 少?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及随父赴边( )(2)欲以武艺自达( )(3)遂折节读书( )(4)终以文华显( )(3.翻译下面的句子1)荥阳郑伯调之曰:“魏郎弄戟多少?’ (2)积年,板床为之锐减,而精力不辍。
4.魏收“终以文华显”,其原因有两点:先天的资质和后天的努力,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5.面对郑伯的嘲笑,魏收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虚心接受了,由此可以看出魏收是个怎样的人? [文言方舟]“及”的释义①等到。
如文中“及随父赴边”,意为“等到随同父亲到边关”;再如《湖心亭看雪》中“及下船”②到了……时候如《孙权劝学》中“及鲁肃过寻阳”如《桃花源记》中“及郡下”④比得上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徐公何能及君也”[国学广角]童年的代称文中写到魏收十五岁时文章已经写得很好,其实在古代,男子十三至十五岁,被称为舞勺之年,根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管乐器,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舞勺之年也用作童年的代称垂髫(tiáo)、始龀(chèn)也是童年的泛称名篇品读二:吕蒙呓诵吕蒙入吴,王劝其学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起惊众人皆问之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①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②言,政③空诵其文耳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选自《太平广记》)[注]①世祚:指国运②玄:深奧③政:只,仅仅[微言大义]文中记述了吕蒙听从国君劝说,发愤读书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努力,什么时候都不算晚的道理一试身手】1.根据《古汉语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1)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 )A.刚才 B.假如C.接近 D.向着 (2)日月广明之道( )A.道路 B.道理C.引导 D.方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博览群籍 尽其肉,乃去B.以《易》为宗 太祖常劝以读书C.忽于眠中 于厅事之东北角D.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 读之竟日3.下列选项中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B.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
C.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D.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4.文中吕蒙的好学体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文言方舟]“向”的释义①刚才如文中“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意为“刚才梦到了伏羲、文王、周公”如《幼时记趣》中“心之所向”③从前的、旧的如《桃花源记》中“便扶向路”[国学广角]伏羲文中吕蒙梦见了伏羲伏羲是神话中人类的始祖,是中国古籍中最早的王又传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反映中国原始时代开始渔猎畜牧的情况名篇品读三:邴原①泣学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③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④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⑤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选自《初潭集》)[注]①邴(bing)原:三国时人,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与名士,与管宁、华歆称“辽东三杰”②愿:羡慕③中心:内心④苟:如果⑤就书:上书塾(读书)[微言大义]本文讲述邴原在幼年丧父、生活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仍立志学习文化知识,最终感动了书塾里的教师,成就了一则学与教的佳话一试身手】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邴原少孤( )(2)凡得学者( )(3)故泣耳( )(4)吾徒相教(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过书舍而泣 而能以天下事为已任B.欲书可耳 我欲乘风归去C.于是遂就书 无从致书以观 D.一冬之间 与之论辩3.翻译句子1)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2)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4.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 5.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什么? [文言方舟]“志”的释义①志向如文中“童子苘有志”,意为“如果你立志读书”;再如《五柳先生传》中“颇示已志”②动词,做标记如《桃花源记》中“处处志之”③名词,做的标记如《桃花源记》中“寻向所志”[国学广角]书舍文中提到的“书舍”,也就是学馆,后来发展成学塾它是私学的一种,是古代青少年真正读书受教育的场所,学塾一般都是地方或私人所办学生入学年龄不限自五六岁至二十岁左右的都有,其中以十二三岁以下的居多学生少则一二人,多则可达三四十人名篇品读四:董遇“三余”读书董遇,字季直,性质讷①而好学兴平中②,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
采稆③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选自《魏略·儒宗传·董遇》)[注]①质讷:朴实敦厚②兴平中:汉献帝兴平年间③采稆(lü):入山打柴[微言大义]本文记述了董遇性格质朴、不善言辞但好学的故事虽然他哥哥嘲笑他,但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儒家的书籍,一有空闲,就拿出来学习诵读一试身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性质讷而好学( )(2)采程负贩( )(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4)或问“三余”之意( )2.下面句中加点“而”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性质讷而好学B.其兄笑之而遇不改C.言和而色夷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翻译句子1)苦渴无日 (2)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4.你怎样理解“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 [文言方舟]“书”的释义①书本如文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为“书读得多了,书中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再如《五柳先生传》中“好读书”如《石壕吏》中“一男附书至”如《木兰诗》中“军书十二卷”[国学广角]经书文中提到“而常挟持经书”,此处的“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有《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论语》孝经》等儒家经传,这些是古代文人获得功名的主要学习内容。
名篇品读五:张溥嗜学溥①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②,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③已或问:“何勤苦如此?”曰:“聊以强记耳右手握管④处,指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