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底外交部发言人制度.docx
6页起底外交部发言人制度 发言人制度被视为打造“透明政府”的“必选项”外交部是最早设立发言人制度的国家部委,从1983 年至今,一共有27 位发言人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诠释中国政策问不倒”的发言人是怎样“炼”出来的?外交部发言人制度是如何从“没有座位的发布会”发展为“全天候接受提问”的?首场发布会:三句话,七分钟傍晚时分,北京国子监一所美术馆里,一场简单而热闹的招待会正在举行发言席的一侧,83 岁的齐怀远拄着拐杖,拒绝工作人员为其搬来座椅,73 岁的李肇星轻轻挽着他的胳膊站在最外侧的是62岁的孙玉玺,和他隔得不远的是同为“50 后”的沈国放音乐声响起,“60 后”秦刚、洪磊以及“70 后”华春莹走过去,把他们请上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外交部发言人前外交部部长李肇星亲历了外交部设立发言人制度的过程———首场新闻发布会是一场没有座位的发布会那是1982 年3 月26 日,在外交部主楼的门厅,面对七八十位中外记者,时任新闻司司长的钱其琛针对苏联勃列日涅夫发表的关于中苏关系的讲话,发布了一个只有三句话的简短声明,历时7 分钟,李肇星担任现场翻译多年之后,钱其琛在《外交十记》中回忆,声明念完后,没有提问,也不回答问题。
这是我以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身份,主持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也是最后一次钱其琛说此后,外交部发言人制度正式启动,一般由新闻司司长和两位副司长轮流担任李肇星当年在筹备会上建议,是否把司长叫发言人、副司长叫副发言人?“老钱(当时我们对领导的称呼就这么亲切随便)说:算了,越简单越好,都叫发言人李肇星说1983 年,外交部设立了发言人制度这一年的3 月1 日,接替钱其琛担任新闻司司长的齐怀远在北京国际俱乐部举行了首场新闻发布会从“只说不答”到“来者不拒”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程曼丽教授说,外交部发言人制度经历了从单向发布到双向互动、从单一发布到多种渠道发布、从传统媒体发布到多媒体[来自wWW]发布的过程上世纪80 年代初,中国刚刚开启改革开放的大门,各国常驻记者大概只有百人左右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首席记者吉米说,在外交部举行首场发布会之前,只能依靠中国官方媒体获取信息还有外国记者回忆说,当时发稿需要去北京的电报大楼外交部发言人制度设立之初,每周举行一次记者会,只主动发布,不答问,现场翻译用交传,后来改为每月第一周发布会上现场答问上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记者会增加为每周两次,接受提问,翻译方式改用同传。
此后,取消了对记者提问次数的限制,直到没人提问发布会才结束上世纪末担任发言人的孙玉玺介绍,在发布厅里,他最长经历过2 个小时40 分钟的发布会发布厅之外,创纪录的一次是1999年5 月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后,孙玉玺随专机飞抵贝尔格莱德,60 个小时回答了各国记者2000 多个问题跨入新世纪后,信息化迅猛发展,互联网颠覆了媒体获取信息的传统渠道与此同时,中国逐渐迈入世界中心舞台,国际社会更加关注中国的立场主张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与时俱进”,设立了24 小时值班,全年无休接受媒体的提问,用、、电子邮件等方式回应媒体的关注2011 年9 月,例行记者会改为每个工作日一次,外交部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每天举行记者会的外交部门路透社新闻北亚区总经理杜纳德对此印象深刻,他说,这意味着外交部的新闻发布会更加公开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外交部又在部委中率先开通了微博、,记者会和发言人谈话内容在第一时间用多媒体手段发布如今,外交部记者会不只是记者的“专利”,也对普通民众开放仅2013 年,就有120 余批、4000余人次旁听记者会,包括政府官员、社会团体、热心网民等各界人士外交部还会定期举行公众开放日,民众可以和发言人“零距离接触”。
问不倒”的背后和西方国家职业化的新闻发言人制度相比,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更多是职务化的以外交部发言人为例,基本上由新闻司司长、副司长担任,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发言人专业性要求的降低梳理一下对所有共27 位外交部发言人的公开报道会发现,他们都具有优秀的外语技能,在担任发言人前有丰富的外交经验和驻外使馆工作经历,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作为发言人,要做到接住各国记者的“出招”,既需要知识的积累,也需要对政策的把握,只有全面地熟悉政策以及其背后的考量,才能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新媒体时代,网络也是发言人常用工具之一多位发言人表示,他们会看网站的评论,会上微博,但是“潜水”居多公众看到的是发言人在台上的表现,但看不到的是幕后还有许多人、许多部门在支持外交部发言人、新闻司司长秦刚说,发言人的一天有“四部曲”:了解信息、思考可能的提问角度、制定答问要点、回答问题,外交部各个司局和其他部外单位都为发言人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持”在日常工作中,和发言人形影不离的是新闻司发言人办公室团队,秦刚用“年轻、能干、不可缺少”形容“小伙伴们”在繁华的朝外大街,发言人办公室的灯光经常彻夜亮着,这个团队在24 小时跟踪国际地区的重大事件及媒体的报道。
每天上午,发言人都要和团队一起讨论作为发言人,沟通技巧和形象仪表同样重要据发言人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他们会邀请新闻传播方面的学者、中央电视台化妆师等专业人士给发言人“支招”发言人不追求“明星效应”对公众而言,外交部发言人是了解中国外交政策最直接的窗口在网站论坛上,发言人的言论经常成为讨论热点,有叫好的,有“编段子”调侃的,也有“拍砖”的外交似乎是一项普通民众参与代入感最强,而实际距离感最远的政府事务,于是“误会”在[来自www.lW5u.CoM]所难免最典型的“误会”发生在2011年,一名中国军人不满外交部的对日政策,给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寄去了钙片,暗示外交部“太软”外交部第21 位发言人刘建超曾经表示,外交不能搞成“出气外交”,因为出气并不一定能办成事程曼丽说,外交部发言人代表国家发声,并非个人行为,在这背后有国家机制、发布制度的安排,如何发言是政策研究和信息获取分析的结果在民间,人们往往会对发言人富有个性的回答津津乐道但在李肇星看来,发言人不是即兴表演、追求自我表现的演员,也不是那些抱有侥幸心理的学生答卷,必须掌握两条:说我知道的,说我可以说和应该说的秦刚也认为,记者会不是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不追求所谓“明星效应”。
不过,在严格把握政策的前提下,在面对棘手、刁钻的问题时,很多发言人都会选择用灵巧的方式“四两拨千斤”上世纪80 年代末,在一次李肇星回应各方对邓小平健康的关注,称其身体很好一位外国记者问:“邓小平是在家里还是在医院拥有这良好的健康状况?”李肇星幽默地说:“一个具有普通常识的人都会知道,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应该住在哪里过去,外交部记者会是外界能够听到中国声音为数不多的途径之一如今,信息发布有了越来越多的手段和平台在2.0 时代,发言人制度会如何发展?在程曼丽看来,在一些重大方针政策和事件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受众,需要的不仅是简单的信息发布,可以利用网站、微博、进行深度解读,以进行更有效对话,消除误解偏见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