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花台观后感[定稿].doc
14页雨花台观后感[定稿] 南京雨花台是诸多共产党人牺牲的地方,这里埋葬无数革命烈士,也洒满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为我们后人所瞻仰与怀念中国人民最神圣的地方 来到雨花台导游说只给游客一个半小时,他也不跟着我们进去,我们也只能凭借自己的想象去观望那些死难的烈士 走进烈士们的遗物博物馆,无不为死难的壮烈们爱国之举所倾倒,我不由的感叹,这才是真正教育国人的地方如果大家有幸到这个神圣而又庄严的地方,一定不要忘了带上孩子,多年的说教不如到此一观,只有他们才堪称的上中国人,真正的中华民族的国魂 我和一个同事来到这个地方,忘记了导游约定的时间,我们领队的响了一遍又一遍催着我两回去,我们才从过去的豪迈中回过神来,急匆匆地告别了这个让中国人无比心惜与自豪的地方 到了车上,大家都说我两不是个好学生,第一堂课就迟到,导游也很生气,再一次强调不要因为一两个人而耽误大家的行程因为这个是第一天也是第一个景点,所以吗大家才怪罪我两,他们才不管你是否在哀悼那些死难的烈士是的,第一个景点就耽搁大家的时间,确实太不好意思啦,我两也真的知道,不是大家想要的、听话的好学生,我两只为了自己的一点点贪心而让大家久等,也无怪乎大家抱怨,我两也却是无话可说的,等大家批评够了消了气也就不在抱怨了,只是因为这个地方太有感召力啦。
所以吗我两才迟迟出不来 只有来到这里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那些共产党人为什么会为了一个小小的信仰,而去抛头颅洒热血,义无反顾的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也许在现在年轻人眼里他们都是一些傻子、疯子,可现在的年轻人又怎么会理解当时他们的理想与信念如果他们不傻不疯,我们现在又如何生活的这么安逸与美好现在的这一代人缺乏也许就是这样的精神与信念,天天腻在幸福的窝窝里,当然体会不到那个时代的不幸与悲怆 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是浸满了烈士鲜血的,我们踩着他们的死体和鲜血过着他们理想中的生活,如果他们还能睁开双眼看这个世界的话,那么他们一定会充满激情地说,他们的信仰是多么的崇高与伟大他们的血流的又是多么的值如果没有这些共产党人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想象不出我们现在今天会又是什么摸样是否还在春秋争霸 我们这一代对他们充满了敬仰与怀念,但是我们的下一代下一代呢我怎么觉得现在的人好迷茫好无奈现在的人除了贪念和金钱之外是否也学习一下我们老一辈革命志士的激情与豪迈 现在,我们的生活好了,每天跳着扭屁股舞、唱着靡靡歌、看着色情片,却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迷茫、失望、无奈时时笼罩每一个人的心。
我们的教育不知道把我们引向哪里——————雨花台观后感22021年11月8日上午我们南医的5个班坐着校车,踏上了去雨花台纪念馆的旅程在车上,我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静 我最初对雨花台的印象是模糊的,那是多年前课本里学习的印象加上电视里看过的影像组合在一起,所以是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真正到了雨花台,才了解它的内含、它的真正意义所在,才对它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我们是从南门进入的,校车把我们送到坐落在主峰峰顶的“雨花台烈士纪念碑”的面前,这正是我们雨花台之行的起始地所谓雨花台,传说在1400多年前的南朝梁武帝时,有位叫云光法师的和尚,曾在岗上的高座寺讲经说法他的一片诚心感动苍天,顿时落花如雨,变成宝石,于是人们就把这里称为雨花台 沿着纪念碑往北行,在陵园广场看到了烈士雕塑群像,此时在我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这段历史的画面早在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南京成为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在22年的法西斯独裁统治时期,在雨花台残酷杀害了十多万名共产党员和各界爱国志士,雨花台的每一块山石都浸透了革命先烈的鲜血,每一寸土地都埋葬着革命烈士的忠骨看着这些雕像,他们有的昂首挺胸,有的镇定自若,有的怒目圆睁,有的咬牙切齿,栩栩如生,神态逼异,充分表现了革命志士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也让你想到历史的痕迹在人们心中留下的烙印。
然后我们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参观了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馆在馆内,大量史料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这样一个七尺男儿热血沸腾据统计,在22年的国民党统治时期,从全国各地被捕后押解到南京,在这里被杀害的爱国志士多达十万之众,其中有辉代英、邓中夏、罗登贤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委员今天,当我们踏着雨花台洒满烈士鲜血的陵园上地,凭吊为革命捐躯的先烈们时,革命先烈那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地为革命理想而奋斗 其中有几幅画面到现在还历历在目还记得惨不忍睹的“四一0”事件,正当革命发展紧要关头蒋介石加紧勾结帝国主义和国内大资产阶级于1927年4月策划了南京“四一0”反革命事件,优秀共产党人侯绍裘、谢文锦、张应春、陈君起等遭受迫害,血染秦淮还有,“异臭腥膳侮我族,好如不共戴天仇”王崇典子变得歌曲,那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精神深深的感染了我至于那次秘密会议,1928年5月5日,共青团江苏省委巡视员史砚芬在南京台城召集江苏大学(后改名中央大学),安徽公学团支部开会,讨论红五月工作,被敌人盯梢史砚芬等人被捕,由于叛徒的出卖,导致全市37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先后被捕史砚芬、孙津川等人在雨花台牺牲。
以及周不论在狱中给他妻子的一封信中写道:“品新:死使不可怕的,革命事业一定后继有人,但我死后,你不要过分悲伤,不要为我断送青春,对我这一对不满三尺的小孩,将他们带去,好让他们不饿死、不冻死,他已不能做一个有父的儿,却能做一个有母的子,更希望你好好教育他们,继我遗志......”这般的凛然正气,让我不禁想起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一种对革命未来的憧憬同样1925年冷少农所作的“我们的将来”,那种对革命未来的向往与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清楚的记得“我们的未来,无论遭何打击,究竟怎样规算我们的手段:干任他四周如何黑暗,即使无路可走,我们的精神:仍然愈进愈烈人们究竟怎么规算我们只有手段不乱,精神一贯,前途虽是茫茫,自然会有光明的一天” 结束雨花台参观已经是11点左右了,一个上午的参观让我接受了很多深刻的教育,让我深刻的认识到烈士们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英勇战斗、为国牺牲的精神参观的每一个景点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相信通过这次的历史教育必定让我以后的生活更加丰富,我定会在将来的道路上以先烈们的事迹为我的学习榜样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 第二篇:《雨花台》观后感《雨花台》观后感 这是一段荡气回肠的曲折历史,这是一幅大气磅礴的壮美画卷,这是一段凄婉悲怆的动人诗篇。
雨花台上,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绝望而坚定 狱中的日子是那么的难捱——漆黑的牢房,阴湿的床垫,霉烂的食物他们不知道每天一睁开眼睛,将要面临的是什么,老虎凳,亦或是辣椒水;他们眼睁睁看着身边一位位同志被凶恶的狱吏带走,再也没有回来;他们很清楚继续拒不交代,等待自己的结局是什么——雨花台上一颗冰冷的子弹 他们的心里,可曾有怨,可曾有悔每当受尽折磨之后,他们可曾想过,倘若自己没有踏上这充满艰难险阻的道路,会有怎样的经历他们之中,有人父母老弱,正需儿女扶养;有人新婚燕尔,正值美景良辰;有人尚未成年,难舒胸中意气试问,谁不想承欢父母膝下,谁不想夫妻举案齐眉,谁不想一展心中宏图 诗人汪国真说,我不去想是否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脆弱的生命,在滚滚向前的历史巨轮面前,是那么的不值一提;一个又一个革命的殉道者,在反动派的屠刀之下,像拍在岸边礁石上的浪花般,显得如此可笑然而乐观的他们却告诉自己,倘若自己的死,能使新中国的到来早一分钟,那么自己的死,便是有意义的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
党章上的话语在白纸上不过是一道道墨迹,他们用行动,将其生生铭记在我的心里 “国不可以不救他人不去救,则唯靠我自己;他人不能救,则唯靠我自己;他人不下真心救,则唯靠我自己 一次次重复的,不是台词,是信仰是要推翻旧中国,建立新中国的信仰;是要让人们幼有所养,老有所依的信仰;是誓要让中华民族,不再做东亚病夫,能够挺胸抬头,昂首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信仰 雨花台下,站着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缓缓落下的大幕没有隔绝响彻大厅的掌声,缓缓离场的脚步声中不时传来一两声啜泣听到最多的是一句“是我我肯定坚持不下来”,诙谐的调侃中,对烈士的敬重不言而喻 我们出生在和平的时代,社会和谐国家强盛,没有经历过贫困与饥饿,没有忍受过屈辱与折磨我们心安理得地享受着革命胜利的成果,我们甚至抱怨为何祖国不能给我们更多 今天我才明白,不要去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为这个国家,做了什么我们在为烈士们的流血而流泪,可是如果我们现在不流汗,有朝一日我们的国家便会再次流血 革命烈士未竟之志,终要由我们去完成终将由我们去完成终必由我们去完成 雨花台旁,风悄悄吹过,雨悄悄下过,信仰的种子已经种下,它会慢慢生根发芽,慢慢成长壮大。
张子扬财政金融学院2021202191 第三篇:《雨花台》观后感话剧《雨花台》观后感 15级文体学姚晓楠 一阵刺耳的铁门拉开声中,话剧《雨花台》在京杭会议中心正式上演两个小时的演出,以三个审讯室为主要场景,在暗无天日的监狱中,恽代英、冷少农、许包野、施滉等烈士一一登场,面对敌人的恩威并施,他们坚守理想、坚守信仰、顽强斗争、宁死不屈 整场演出,观众沉浸在震撼和感动中,用掌声和泪水向烈士致敬 在这部话剧表演的过程中,始终有这样一个问题在拷问着我的内心:如果换做我,面对生死抉择,是否能够忠贞不渝、宁死不屈 我一遍遍地问自己这个问题灯光一暗下来,紧张、压抑的气氛让人感到呼吸困难灯光、音效、布景,以及别出心裁的现场视频采集和投影,与凝重的空气一道,达成了这样一种效果:一方面我们能够把精力聚焦到表演和故事本身,另一方面又在每时每刻把自己同英烈、把我们所处的时代与剧中反映的时代作对比 首先感到的是庆幸谢天谢地,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安定的时代,不会经受严刑拷打,不必承受生离死别,不用在背叛与偷生之间抉择袁咨桐,先后三次被捕,牺牲时年仅16岁,在剧中担心扛不住敌人的拷打,为了严守秘密宁可自杀;恽代英革命先驱,虽然被叛徒出卖,但在狱中得知党组织没有被敌人破坏时欣喜万分;许包野和施滉,两位省委书记,在狱中拿到自己妻子的照片时,一句“她也老了”的轻叹,泪流满面......“面对敌人坚强不屈”,从小英雄故事就是这样讲的,大家都习惯了这样的设定;然而不要忘记他们也是人啊。
也是普普通通,有血有肉,有知觉有感情的人当他们面对夫妻爱情、父母恩情、战友真情,面对生死与存亡,有一种超乎其上的坚守,那就是信仰 他们都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最有前途的青年,他们本可以走出牢笼,拥有自由,拥有安定体面的生活,不必承受这所有的苦难只需要说出“宝尔”是谁,或者更简单地,在悔过书上签字,或者更简单地,声名自己今后不再参与政治活动然而他们毅然选择了用生命去捍卫信仰这种信仰就是“国不可以不救,他人不救则唯靠我自己” 记得老师在党课上讲过入党动机,他说正确的入党动机只有一个:真诚地信仰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革命,坚持信仰,我想没有人觉得是为了名、为了利;这就是将生死置之度外,就是愿意以一己之牺牲,换取人民的生存和幸福,换取国家的生存和强盛你会明白为什么共产党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你会理解星星之火何以燎原把我们的时代和剧中的时代作比较,好像多了一些什么,又少了一些什么 多了和平安定的环境、繁荣富强的国家,少了些信仰孟子道:“生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