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陀山宗教场所名称及其文化内涵研究.pdf
2页普陀山宗教场所名称及其文化内涵研究一、海天佛国梗概普陀山,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著名的海岛风景旅游胜地四面环海,风光瑰丽,幽幻奇特山上金沙、奇石、洞壑、潮音、幻景浑然一体,山海兼胜,水天一色全山以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三大寺为中心,计有已开放的寺院34 处,常年僧徒朝拜不断,香火旺盛二、宗教场所名称类型普陀山又有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尊崇第一山的美誉美丽的自然风景和浓郁的佛教气氛,使它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而这种色彩,也正是它对游人有较强吸引力的所在经笔者考察研究,宗教场所名称有其共性,也有其异性,将共性进行整合,可分为五大类一) 、皇恩浩荡赐额取名1、普济禅寺普济禅寺的前身为不肯去观音院,创建于唐咸通年间,后宋神宗于1080 年将其改名为宝陀观音寺,到南宋嘉定年间,御赐圆通宝殿匾额,直到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 年)朝廷拨款重建,并赐额敕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 1689 年海疆平息后, 康熙下旨重新修缮、扩大规模,至雍正九年(1731 年)时又赐金重修,并赐额普济群灵,从此以后就称为普济禅院[1] 2、法雨寺法雨寺创建于明万历八年,因当时此地泉石幽胜,结茅为庵,取法海潮音之义,取名海潮庵;万历二十二年改名海潮寺,三十四年又名护国镇海禅寺。
直到康熙三十八年 (1699 年)清朝廷又赐金修寺,修缮大殿,并赐天华法雨和法雨禅寺匾额,因改今名[2] 3、梵音洞从法雨寺经飞沙岙,过祥慧庵,即为普陀最东部的青垒山在青垒山东南端有一天然洞窟,高约60 米,纵深约50 米,峭壁危峻,两边悬崖构成一门,中间嵌一块巨岩,仿佛巨蚌衔珠洞前架有石台,台上建有双层瞻圣阁,前可观海,后可望洞,海潮入洞,拍崖涛声如龙吟虎啸,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 ,御书梵音洞额赐挂于此处海岸牌坊也有此特点二) 、佛国奇幻传说立名1、不肯去观音院观音过此不肯去,海上神山涌普陀楼阁高低二百寺,鱼龙轰卷万千波云和岛屿青未了,梵杂风潮音更多第一人间清净土,欲寻真歇竟如何这是清代康有为对不肯去观音院的称赞之言 传说在五代后梁时(公元 9l6 年) ,日本高僧慧锷曾从山西五台山请得观音圣像一尊,经明州(今宁波)乘船回国,途经普陀洋面,遇风受阻,且洋面上出现了数百朵铁莲花挡住了慧锷的去路,几经努力,船仍无法前行慧锷夜梦一僧谓之曰:汝但安吾此山,必令便风相送此时慧锷立即省悟到,可能是观音菩萨不肯离开中国故土去日本于是慧锷祈祷说,如是观音菩萨不肯去日本,那么就在船到之处建庙供奉。
忽然铁莲花随即隐去,船飘到了普陀山下的潮音洞,慧锷与岛上居民在紫竹林中建了一座不肯去观音院[3] 2、短姑圣迹相传曾有姑嫂两人发愿礼佛,凑资买船,渡莲洋朝山进香,船刚泊道头,不巧小姑天癸(月事)来潮,自愧不洁,不敢下船入山其嫂短(埋怨)之无福朝圣,将姑留置船中,独自进山拜佛去了不料时近晌午,潮水大涨,小舟与岸相隔,小姑久坐船中,腹中空空,饥肠难耐正在此时,只见一村妇持食盒至岸边,向潮水里投下一些石块,踩着这些石块径直来到小姑舟中,说是她嫂嫂托其捎来,放下食盒,便离船而去嫂嫂进香归来后,小姑问及前事,嫂愕然不知,忽然记起刚才拜佛时,瞻仰莲座,只见观音大士衣裙湿着一片,心里顿有所悟,以为这是观世音菩萨显灵,自惭无缘,忙不迭又进山到观音面前叩拜因其嫂曾在码头短其姑, 从此, 姑嫂泊舟处即被称作 短姑道头道头旁时常出没于潮水中的石块,传说是菩萨送食时投向潮水里用以跺脚的石块,后人称此道头为短姑圣迹[4] 3、光明池潮音洞左侧上方的岩壑中有一天然小型石泉,石壁上刻有光明池三字,此处旧名甘露潭,山民称慧泉,佛家信众常在此祈求圣水以疗眼疾据说明正德年间,皇太后遣使取此池水治疗眼疾,得以康复,遂改名为光明池。
[5] 4、大圆通殿大圆通殿即观音菩萨正殿,因观音菩萨从返闻自性证真圆通,得不可思议神通妙法,故称圆通殿素有海上大卧佛之称的洛迦山也深藏着一个观世音菩萨发迹、修行的传说三) 、名人遗存纷纷创名1、慧济禅寺慧济禅寺原为一石亭,供佛其中, 明代僧慧圆创慧济庵,至清乾隆五十八年始建圆通殿、玉泉殿、大悲楼等,扩庵为寺清朝乾隆五十八年(1793 年)扩庵为寺,取名为慧济寺2、梅福庵此庵因西汉寿春人,曾任南昌尉,后弃官游历江湖,晚年来到普陀山居洞炼丹后死与洞中山民为纪念他,取山名梅,并建此梅福庵[6] 3、妙湛塔妙善是一位南北朝时期神奇的女子,被世人尊称为三皇姑,出家白雀庵,修炼成为千手观音,是观世音菩萨中国化和女性化的原型她题妙湛塔之额被形象描绘成疑天外飞来,似神手搁置的磐陀石也是经世人由打坐石改名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