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较优势打造康乾盛世.docx
4页比较优势打造康乾盛世 笑 阳谈到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时,我们常常使用这样一个词——“男耕女织”,意思就是说,在一个农村家庭中,男性负责种植粮食,女性负责纺织布,于是,一家人的吃穿用度,全都能够自给自足事实未必如此至少在清朝的时候,不同省份的中国人,已经开始利用“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合作生产这一聪明的举动,极大地促进了大清帝国的繁荣衣被天下在清朝以前,全国各个地区的人们,不论土壤肥沃、雨水丰稀、气候冷暖,都是即种植粮食,又种植棉花,而且自己纺纱织布到了清朝时期,由于入口大量增加,土地开垦殆尽,投入几近饱和,要想继续扩大生产,提高整体的产出,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利用率在种粮食,种棉花还是搞纺织这三件事上,黄淮海,长江中游和长江下游[来自w]这三个地区的人们,自然而然地找到了对自己最为有利的选择棉花这种作物,在降水少,日照长,日温差大的地方,生长最好要对收获的棉花进行纺织加工,必须有一定的温度,棉纺织品的品质才更好一些其次,无论是种棉花,还是加工棉花,都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比较高,不像种粮食那么简单在中国,适合棉花种植的范围较广,黄淮海,长江中游和长江下游这三个地区都具备种植条件。
黄淮海一带较干燥,湿度低,有利于优质棉的种植,但是不适于棉纺织业长江中游和长江下游湿度较高,即适于棉花种植,又适于棉纺织长江中游开发较晚,在劳动者素质方面,和长江下游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三个地区相比较,长江下游集自然条件和劳动者素质两方面条件于一体,在明清时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由于纺织获得的收入,几乎是粮食生产的两倍,当地的人们即种植棉花,又大规模地从事棉纺织业,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织布机,不论男女都参加纺织生产,将棉纺织业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比较优势长江下游地势平坦,水热条件优越,过去一直是粮食高产区,但在清明时期,却失去粮食主产区地位诶,由粮食输出区转为粮食输入区其原意在于,当地农民发挥比较优势,把原本用来种粮食的土地,都拿来种棉花了因为棉纺织业太兴盛,挤占粮食种植后,迅速扩大的棉田所生产的棉花,仍然满足不了棉纺织生产能力的需要为此,长江下游一带不仅要输入粮食,还要输入棉花以供加工这样一来,给了黄淮海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发挥自己优势的机会黄淮海一带降水较少,不适于棉纺织业的发展,却有利于棉花的生长加之这一带开发时间较长,劳动力素质较高,因此,这里广泛种植棉花,通过京杭大运河南下,专门供应长江下游一带,但是,放弃了纺织加工这种费力不讨好的行业。
长江中游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优越,但由于开发相对较晚,产业优势体现为粮食种植当地农民生产了大批的粮食,顺着长江,直接输送到下游长江中游,黄淮海和江浙这三个地区,围绕棉花的种植和加工,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使三地经济都上了一个台阶类似的情况还要广东东粤自来多谷”,一向作为中国稻谷的大量输入地区同样是因为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州地区的农业,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走一条收益较高的蚕桑、塘鱼、果品、甘蔗等生产的道路,终于成为“繁盛甲于中国”的省份大清帝国在不增加耕地,肥料甚至任何投入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农业布局的调整,大大地扩大了生产,提升社会的整体收入,可以说,这是一次经济革命正是在这种比较优势指导下的经济革命,诞生了“康乾盛世”的繁荣顺子摘自[来自W]《视野》)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