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九章 发稿与校对.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人***
  • 文档编号:559268015
  • 上传时间:2023-11-2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0.51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九章 发稿与校对第一节 发稿一、发稿要求齐、清、定“齐”是指发稿时文稿和图稿、正文和辅文、封面设计都要齐全清”是指文稿和图稿都要清楚,包括涂改勾画描绘清楚,技术规格、版式设计标示清楚定”是指文稿从内容到形式都已改定,无遗留问题,发稿后一般都不再作新的改动二、稿件送审责任编辑应当将加工完毕的稿件再次逐级报送具备复审、终审资格的人员审定,送审前要撰写《加工报告》或填写《加工记录单》《加工报告》的内容主要是在审稿意见的基础上总结编辑加工整理的情况:一是审稿时提出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二是在加工时是否又发现了新的问题,以及是如何解决的;三是还有无遗留问题需要请示领导;四是稿件经加工后是否达到出版的要求复审者要审阅稿件的编辑加工整理是否已经达到消灭差错、统一规范、润饰提高等要求,是否完成核对引文、查对资料、校订译文、规范辅文等工作,签注复审意见终审者要对稿件进行最后的审阅,除把握稿件的全貌外,着重于政治把关,对稿件是否发表作出决断复审和终审通过后,责任编辑可以将原稿再交作者复核作者返回稿件后责任编辑应该对稿件再次进行统一检查整理,使之符合发稿要求三、稿件整理1.复查稿件2.清稿誊抄3.检点稿件4.编排次序四、发稿手续整理完成的稿件,就可以按程序发往总编室登记,安排制作、印刷。

      发出稿件时,责任编辑还要办理一些必要的手续、填写相应的格式文件,如填写装帧设计单、发稿单、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单、征订单等,并将之与审稿意见、编辑加工整理记录随同稿件一并发出第二节 校对“校”——古时候意指考订,即对书籍等作品进行订正错误《国语·鲁语下》中就有记载:“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史”校”,古代又叫“校雠”或“雠校”后改称校对刘向《别录》中曰:雠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语,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故为“雠”也对”即今天的读校校对就是将印刷厂排出的校样稿与原稿进行对照,以发现和订正差错一、校对的重要性校对工作是报刊书籍出版前的最后一项工作,它直接关系到出版物的质量,在整个编辑出版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毛泽东指出:“报上常有错字,就是因为没有把消灭错别字认真当做一件事情来办《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毛泽东选集》四卷合定本,第1214页) 鲁迅先生也非常重视校对工作他经常批评一些书店的校对员不负责任,校对马虎他在为“三闲书屋”写的广告中特意写了一段话,说这个书店“重金聘请校对老手,宁可折本关门,决不偷工减料”(《鲁迅全集》第8卷,第446页)郭沫若先生就曾经表示过要去当校对,以解决学术性著作经常出错的问题。

      他说: “《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都由我自己校对了几遍,但终究不免仍有错字,深感校书之难中国假如由我辈任校对,而更有笃实的学者著书,学术界的进展,就必大有可观了二、校对的任务和步骤(一)任务1.纠正校样上与原稿不符合的各种差错,如错字、掉字、错排、多行、漏行等2.纠正版式上不符合要求的地方,如正文和标题的字号是否符合书稿的体例,字体是否统一,行距有无错乱,标题、图表、插图位置是否美观,页码是否连贯等3.进一步发现和纠正原稿中的个别失误二)步骤校对的步骤通称“三校一读”1.初校:主要任务是发现错字、错体、掉字、多字、颠倒字、坏字,特别是要注意少句、少段、多句多段和提行的错误2.二校:在初校的基础上进行即对已改的新的样稿进行校对二校除了要继续校正文字错误外,要对所校稿的版面进行检查和调整:检查标题、图表、注释和页码;调整距离、字间、行间、各部分距离宽窄适当,还有缩面、调版等3.三校:又称末校补一、二校之不足,对书刊的全部校样(包括封面、扉页、目录、版权页、附录)进行通体检查4.一读:就是在三校的基础上对校样稿进行通读检查,以进一步发现前三次校对未发现的问题,主要是对原稿的失误或者编辑加工整理上的差错,加以校正。

      从二校起,每一校都要先查红,后校对查红,又称“核红”、“对红”、“复红”,即核对检查前次校样上色笔批改之处在后次校样上是否已经改正,校正其未改或错改之处三、校对的方法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提出校对的两个功能:一是校异同,二是校是非校异同是校对的基本功能,又称作“机械校”、“死校”校异同和校是非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校对工作的两种方法校异同,即是指将印刷厂打出的校样稿拿来与原稿核对,这也是校对的基本功能校是非,即是指校对者不看原稿,凭借自己的知识来判断原稿中的是非,即校出原稿中被编辑忽略的差错和版式设计中存在的差错一)校异同1.单人校对(1)对校法在校对时,校对者将原稿放在左边,校样放在面前,先看原稿,每看一句或一个停顿,便又对校样,逐句逐字地核对,并在需要修改的地方作出适当符号,即校对符号又称为摆头校此校对法的缺点是由于头部不停摆动而容易产生疲劳和视觉混乱,所以在校对时,应尽量缩短原稿与校样的距离,减少头部摆动的幅度2)折校法折校法即是在校对时,将校样放工作台上,用双手把原稿夹在拇指和食指中指间,压在校样上进行校对在采用折校方法校对时,将夹在手指间的原稿折一下,使原稿和校样上的文字紧靠在一起,使原稿与校样稿的文字一个一个地相互接触,然后逐字逐句加以核对。

      此外还有一种录校法,即在校对前先将书稿连同标点符号一起朗读录入磁带,在校对时边听边看校样2.双人校对双人校对就是刘向所说的“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又称读校使用这种方法校对时,读稿人应清楚地读出原稿上的每个字,每个符号;对于提行、空行以及批注的版式和字体,也要作口头交代这种办法的优点是便于校稿人集中精力对付校样,有利于发现漏排之处缺点是要多占用一个人力,很不经济同时,由于汉字的同音字多,容易发生差错对于那些生僻字多、规格复杂的书稿就不太适宜这种方法二)校是非校是非也就是对校样稿进行通读检查通过通读,发现前后内在矛盾,进而作出是非判断,这也是刘向所说的“一人读书,校其上下”我国图书出版管理规范要求的“三校一读”制度中的“一读”就体现的是校是非校是非要求校对人员在脱离原稿的情况下,集中精力辨别校样上的文字形态,理解文句的含义,通过比较、前后互证来发现错误在初校、二校、三校已经消灭了绝大部分或者全部排版差错的基础上,采用通读检查的方法可以弥补作者的失误或者编辑加工整理上的不足,进一步减少差错率,保证和提高出版物的质量在通读校对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时,如引文、数据、习语、术语、公式、日期等,要善于借助相关的比较权威的书籍(包括工具书)来查证;还要善于运用推理分析的手段来判断校样稿中的矛盾之处。

      有些书中将通读检查称为“本校法”,将借助相关的权威书籍(包括工具书)来查证称为“他校法”,将运用推理分析判断校样稿中的矛盾称为“理校法”四、校对符号校对者在校样上用以指明错误和不适当之处以及改正办法的各种符号,叫做校对符号这些符号具有视而可知,察而见意的特点,是校对者和排版工人所使用的“共同语言”五、校对工作的要求(一)要有一丝不苟的精神晋代葛洪《抱朴子·遐览》中说:“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后世称“鱼鲁虚虎”为错字代称南朝徐陵《玉台新咏》序中说,“五色花笺,河北胶东之纸;高楼红粉,仍定鱼鲁之文这里的“定鱼鲁之文”,也就是校书稿中的错别字淮雨别风”将淫写成淮,烈写成别国外因校对不认真闹出的笑话也不少大名鼎鼎的英国《泰晤士报》皇家出版就曾经因常出错而被人嘲笑一次维多利亚女王为泰晤士河上一座新桥剪彩《泰晤士报》在报道女王走过(passed over)大桥时,因校对失误,印成了pissed over(撒尿)一个字母之差,含意大变当发现这一问题时,当天报纸已全部印完,只好改正后单印一份给女王 因重大错误的《圣经》就有好几种版本一是所谓的《愚人圣经》,因为将该书中“愚人心中没有神”一句中的“没”字给漏掉了。

      二是所谓的《犹大圣经》,错得更离奇,公然将《马太福音》第62章节36节里的“耶稣”印成了“犹大”,实乃敌我颠倒,大逆不道三是所谓的《奸淫圣经》,该书将《出埃及记》第20章14节“摩西十戒”中的第七戒“汝不得犯奸淫”,漏掉了一个“不”字,结果,否定变成了肯定,成了不折不扣的“淫书”故又被称为《邪恶圣经》二)要忠实于原稿校对的根本目的,是要消除校样与原稿不一致的地方所以,校对时一定要以原稿为准,不要想当然地草率修改鲁迅在《望勿“纠正”》一文中提出,“若自己于意义不甚了解时,不可便以为是错的而奋然‘加以纠正’,不如‘过而存之’,或者倒是并不错《鲁迅全集》第1卷,410页)当然尊重原稿和尽可能发现原稿错误并加以改正,二者并不矛盾尊重原稿,并不是要迷信原稿,真正有错也不改若是这样也要犯错误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一词的手稿中,毛泽东将“一枕黄粱再现”中的黄粱写成了“黄梁”当时出版者就没有照排,而是向毛泽东请示后改正之1920年鲁迅名著《风波》在《新青年》上发表时,说七斤家大碗上的钢钉,先说是十六个,后又说六斤“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地往来显然,二者是矛盾的后来,李霁野写信问鲁迅,鲁迅答复说,“六斤像只有这一个钉过钉的碗,钉是十六个或十八个,我也记不清了。

      总之两数之一是错误的,请改成一律记得七斤曾说用了若干钱,将钱数算一算,就知道是多少钉倘其中没有七斤口述的钱数(手头无书,记不清了),则都改为十六或十八均可《鲁迅全集》第11卷,第508页) (三)要熟悉汉字(四)要注意校标点符号。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