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高考安徽乡土地理知识Word版.doc
10页2010高考安徽乡土地理知识复习(一)自然地理部分一、地理位置 安徽省简称“皖”,地处中国东部、华东腹地,位于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之间,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临江近海的内陆省份 全省南北长约570公里,东西宽约45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 面积的1.45%二、地形地貌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 (1)淮北平原;(2)江淮丘陵;(3)皖西大别山区;(4)沿江平原;(5)皖南山区 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目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73米三、水文长江流经安徽南部,境内全长416公里,淮河流经安徽北部,在境内全长430公里,新安江为钱塘江正源,境内干流长240公里长江水系湖泊众多,较大的有巢湖巢湖面积820平方公里,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四、气候 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季风气候显著,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终年温和湿润,并有明显的南北过渡特征 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黄山山脉以北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黄山山脉以南为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800毫米有梅雨和伏旱等特殊天气,气象灾害主要为干旱、暴雨洪涝、龙卷风等五、植被因气候的变化更替而自然更替:淮河以北:落叶阔叶林淮河以南、黄山山脉以北: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黄山山脉以南:常绿阔叶林六、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两淮)、铜(铜陵)、铁矿(马鞍山)二)社会经济特征:一、人口6700多万,汉族为主,人口密度皖北及沿江平原的东部较大,皖南丘陵和皖西山区人口密度较小二、农业安徽省是中国农业大省1、粮食作物的构成兼备中国南方和北方粮食作物的特点,既有旱地作物,又有水田作物水稻和小麦是最重要的两大粮食作物小麦主要分布在皖北平原,轮种的杂粮为薯类、大豆、玉米、高粱等水稻主要分布在沿江平原和巢湖流域,以双季稻为主(也有一季中稻,与稻谷换茬的主要为油菜和绿肥)皖中丘陵则为水旱作物分布的过渡地区,北部以旱地作物为主,南部水田作物比重较大2、经济作物以棉花、 麻类、茶叶、 油菜、花生、芝麻、烟草等为主,皖北平原为全省棉田面积最广、年产量最多地区油菜种植遍及淮河以南各地,尤以巢湖周围和沿江、江南较集中。
茶园主要集中在皖南山区和皖西山区,茶叶生产的有利条件:①温暖湿润多雨多云雾的气候;② 排水良好的坡地;③酸性的土壤;④悠久的茶叶栽培历史;⑤充足的劳动力资源;⑥茶叶种类多,在全国知名度高三、工业、交通安徽现已成为中国煤炭、冶金、化工和建材等重要的省份之一铁路陇海线和长江通道,分别横贯安徽北部和南部;铁路京沪、京九两条干线南北纵贯全省以省城合肥为中心的高速公路基本上连接了省内的较大城市,并且与周边的大都市如上海、南京、武汉、杭州等实现了对接,加强了省域间的了解四、旅游安徽省旅游资源丰富:黄山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是中国第一个同时作为文化、自然双重遗产列入名录的;九华山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皖南西递宏村是“世界文化遗产”等等距离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近,交通便利五、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全省耕地面积433万公顷,土地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 (2)水资源:全省水资源总量约680亿立方米全省重要的水利工程为淠史杭灌溉 工程,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 (3)动植物资源:全省林业用地4.1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0%;草地1.66万平方公里,占12%;全省植物种类丰富,共有木本植物1300余种,草本植物约2100余种;动物约5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4种,以扬子鳄、白鳍豚最为珍贵。
(4)矿产资源:安徽省是矿产资源大省,矿产种类较全,储量丰富全省已发现有用矿种130余种,已探明储量的有67种其中煤、铁、铜、硫、明矾石为五大优势矿产 两淮大型煤碳基地包括淮南、淮北两个矿区,是国家规划建设的13个大型煤碳基地之一两淮基地煤碳资源丰富,煤质优良,开采条件较好,地表水资源丰富,居中靠东、承东启西,紧邻华东市场,地理位置适中(优越),市场广阔,水陆交通便利,适宜建设大型、特大型在矿井和特大型坑口电站该基地的建成投产还对促进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缓解“长三角”地区高速增长的能源需求,保障华东地区能源安全,加快安徽在“泛长三角”分工协作及经济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安徽农业分区概述根据农业地域分异的客观规律,按照“区别差异性归纳相似性方法,可将我省划分为淮北平原农业区、江淮丘陵农业区、皖西大别山地林茶区、沿江平原农业区和皖南山地林茶粮区,5个一级农业区和25个二级区现将5个一级区农业生产特点简述如下: 一、淮北平原农业区 淮北平原农业区,土地总面积3.74万平方公里,农业人口1526.3万,耕地面积3206.5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47.8%,人均占有耕地2.1亩,是我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农业区。
该区地处暖温带的南缘,年平均气温14~15℃,≥0℃积温为5100~5500℃,≥10℃积温为4500~4800℃,无霜期200~220天,光热 水等条件较好,适于农业的综合发展作物布局以旱作为主,耕作制度多为两年三熟,也有较大部分一年二熟和三年五熟,远田薄地多实行一年一熟,复种指数 180%左右播种面积占全省70%以上的作物有甘薯、大豆、烤烟、高梁等;占60%以上有小麦、玉米、芝麻等;占40%以上的有棉花、花生等本区是我 省重要的粮、棉、油、烟、麻、果产区,但目前粮食产量在全省处于中下等水平,低产面积还很大,低产土壤约占耕地面积的60%,其中又以砂姜黑土面积最大, 约有1800万亩,棉花单产也较低,但从区内高产典型来看,增产潜力大,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发展多种经营的条件较好全区现有林地116万亩,桑园0.5万亩,果园25.1万亩,可以用来发展林果、蚕桑生产该区是我省重点果区,果园面积占全省果园面积的61.5%,年产果品种113万担,占全省果品的 54.2%,区内饲草、饲料资源较好,可以用来发展畜牧业 夏、秋旱涝发生机率大、危害重,是决定该区农业丰欠的主要气象灾害,其次夏收时的“烂场雨”,干热风和晚霜冻害也常有发生,造成产量低而不稳。
二、江淮丘陵农业区 该区土地面积3.3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54.4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3.2%农业人口787.2万,占全省农业总人口的18.5%,人均耕地1.97亩 该区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区,年平均气温15℃左右,≥0℃积温5400~5700℃,≥10℃积温4800~5500℃,无霜期 210~220天,水热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利于发展农林牧生产,种植业以稻麦生产为主水稻播种面积约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38%,总产占全年粮食总产 的56.9%,小麦播种面积约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30%,总产占全年粮食总产的25%,杂粮、大豆等播种面积约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32%,总产品约占 全年总产的15%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发展多种经营大有潜力可挖,全区有宜林地200多万亩,可供发展用材林、薪炭林和经济林,本区湖泊、水库、塘坝众 多,约有水面400万亩,可供发展渔业生产,还有200多万亩草坡、草滩可发展牛、羊等食草牲畜 由于本区跨越两个温度带,因而农业区域差异明显,江淮分水岭以北属暖温带,农作物以小麦、大豆、甘薯、烟草等为主,水稻占总耕地面积的 20~40%,耕作制度以一年两熟和两年三熟为主。
江淮分水岭以南属北亚热带,农作物以水稻、油菜为主,水稻占耕地面积的70~80%,双季稻和较耐寒的 亚热带经济林木,如油桐、茶树、毛竹等可以种植,耕作制度以一年两熟为主,也有部分一年三熟 主要气象灾害是夏季的丘岗、河湖平原的旱涝,以及春季低温阴雨和秋季低温冷害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三、皖西大别山地林茶区 本区位于大别山东段,是大别山地的主体部分,土地总面积1.27万平方公里,耕地156.8万亩,占全省耕地2.5%,林业用地1307.5万亩,占24.4%,人均耕地0.73亩,人均林业用地6.1亩,是我省耕地最少,林茶生产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个农业区 该区地处北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4~16℃,≥0℃积温5200℃,≥10℃积温4700~4900℃,无期210~240天,水热条件也 较优越,但地貌类型复杂,垂直分异明显,海拔800米以上的中高山占土地总面积的35%,海拔400~800米的低山,占土地面积的41%,海拔低于 400米的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17%,盆地和河谷平原占5%,这样的地貌组合,耕作业的发展受到限制,气候条件适合松、杉、竹及茶树等亚热带经济林木及 蚕桑等发展,农业生产以林茶为主,是我省仅次于皖南山区的第二个林茶基地,全区有林地面积703.1万亩,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26.6%,蓄积量 1193.9万立方米,占全省的28.6%,商品木材约占全省的15%,经济林中油茶、栓皮栎、漆树,分别占全省面积的49.3%、82.7%和 47.2%,居全省之冠,板栗、油桐、乌桕在省内也占重要地位。
全省有茶园21.7万亩,是我省外销绿茶和内销黄大茶产地舒绿”、“六安瓜片”、“齐 山云雾”、“霍山黄芽”等驰名海内外蚕桑生产占全省蚕茧产量的27.2%,本区也是省内重要的土特产区之一本区有六大水库养鱼水面31万多亩,年产鲜鱼 约160多万斤 该区多暴雨,常引起山洪爆发,带来巨大损失以及伏旱和夹秋旱造成大秋作物减产春季低温阴雨和秋季低温(秋分寒)常造成早稻烂秧,晚稻不实造成减产冬季强寒潮侵袭,茶树、油茶造成严重冻害 四、沿江平原农业区 本区地跨长江两岸,土地面积2.95万平方公里,农业人口1117.2万,耕地1321.6万亩,占全省的19.7%人均耕地1.1亩,是全省五个农业区中人口密度最大,人均耕地较少的一个农业区 该区年平均气温15.7~16.6℃,无霜期240天左右,≥10℃积温5000~5332℃,10~20℃安全生长期170~175天, 积温4000~4130℃,水热条件优越,加之以平原为主的地貌,适宜发展耕作业,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农作物结构以粮油(菜)棉为主,是稻油(菜)棉 的生态适宜区,适合以双季稻为主的多熟高产,是全省重要的粮棉油产区粮棉播种面积分别占全省粮棉播种面积的16%和20%,粮棉产量分别占全省粮棉产量 的24.6%和32%。
油菜播种面积约占全省的25%,是全省油菜籽最集中的产区粮食、棉花平均亩产居全省首位,复种指数达240%,高于省内各区,本 区农田基本建设初具规模,农田保证灌溉面积占耕地的67%,旱涝保收农田685.7万亩,占全区农田面积的51.9%,居全省首位 境内各县还有一定面积的闲置土地,如荒山、荒丘、荒岗以及荒滩等可供发展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种植牧草以及发展水生植物等 本区由于降雨变率较大,春夏水涝、夏秋干旱都较突出 五、皖南山地林茶粮区 本区位于长江(干流)平原以南,土地总面积2.6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9%,农业人口374.4万,人均占有林业用地7.2亩,耕地1亩,茶园0.24亩 本区年平均气温16℃左右,≥10℃积温4800~5200℃,一月平均气温3℃左右,气候温暖湿润,属于亚热带湿润地区,农业生产以林茶 为主,是全省最重要的林茶基地和全国著名的茶区,全区拥有林业用地约2881.47万亩,占全省的61.8℃,森林的蓄积量约2746.3万立方米,占全 省的58.8%,商品木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