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校投身文化强市的路径研究.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00961749
  • 上传时间:2021-10-0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4.63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校投身“文化强市”的路径研究 [摘 要] 高校坐落于城市,是城市的文化精英单位,其文化是所在城市的先进文化,对目前各个城市纷纷提出的“文化强市”战略,是必须依重的对象,应积极投身这一时代大潮因“强市”主要包括振兴城市 经济 、完善城市建设、扩大城市影响和打造城市品牌四个方面,故高校投身“文化强市”,首先应以高校文化提升城市文化水平,为“文化强市”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用文化来振兴城市经济、完善城市建设、扩大城市影响、打造城市品牌 [关键词] 文化强市;高校;高校文化;城市文化 一、“文化强市”已被诸多城市当作 发展 战略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将文化资源变为现实财富,以文化致富图强,成为各个文化底蕴丰厚国家、民族、地区乃至城市的战略选择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都明确论述了文化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极端重要性,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此背景下,“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建设文化大市”、“文化立市”、“文化兴市”、“文化强市”、“文化强县”、“文化强镇”、“文化兴企”等一系列文化图强的方针纷纷提出。

      在文化的作用日益凸显的今天,江苏、山东、甘肃、陕西、浙江、云南、河北、河南等省(包括自治区、直辖市)都纷纷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口号如,早在1996年,江苏省政府便提出了“把江苏建设成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大省”的目标,提出“昨天的文化就是今天的经济”的口号2003年,河北省委六届三次全会作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决策2005年6月10日上午,河北省委、省政府又召开建设文化大省工作会议,讨论了《河北省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2005—2010年)(讨论稿)》和《河北省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讨论稿)》,对如何建设文化大省作了具体规划 在此背景下,“文化强市”已成时代大潮,各个城市,尤其是文化底蕴深厚、 历史 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纷纷把“文化强市”作为自己城市的发展战略,试图将文化资源化为现实财富,以文化来振兴城市经济,改善城市形象,扩大城市影响,打造城市品牌,推动城市各个方面的发展此类事例不胜枚举,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河北省各个城市的动作便是明证2005年1月,在河北省省长季允石于河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文化大省后,河北省各市领导人纷纷跟进,提出“建设文化大市”、“文化强市”等口号。

      邯郸市委书记聂辰席提出:“建设文化强市,打造魅力邯郸”衡水市委书记李俊渠提出:“突出特色,创新体制,全力打造人文衡水”邢台市委书记董经纬提出:“以申报和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为龙头,促进文化大市建设”承德市市长景春华提出:“光大‘避暑山庄文化’,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廊坊市市长王爱民提出:“铸造‘和谐廊坊’文化之魂”秦皇岛市市长菅瑞亭提出:“建设文化强市,提升城市魅力”保定市市长王昆山提出:“发挥文化产业优势,率先建设文化大市”张家口市市长高金浩提出:“突出文化特色,建设文化大市”唐山市委书记张和提出:“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强市”为贯彻“文化强市”的主张,邯郸市于2005年4月下旬召开“文化强市及文化产业发展座谈会”,市长王三堂作了《以文化力提升经济力》的讲话,市委副书记杨慧作了《推进文化强市战略,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讲话,正式把“文化强市”作为邯郸市的发展战略[1](P9) 二、高校应当积极投身所在城市的“文化强市”战略 高校是所在城市的文化精英单位,其文化是所在城市的先进文化,面对所在城市的“文化强市”战略,高校应当发挥自己在文化上的领先优势,积极投入,有所作为文化强市”,必须首先提升城市文化水平;否则,“强市”目标就难以实现。

      高校不积极投身“文化强市”,提高城市文化水平就失去最强大的动力源,迟滞“强市”目标的实现 人的行为,包含根据什么干、干什么和怎样干三个要素文化,根据其与行为的关系不同,可分为知识、观念和技术知识,解决的是根据什么干的问题,它是反映和解释事物的,使人知道周围事物及人自身的状况观念,解决的是干什么的问题,使人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事和想要什么东西技术,解决的是怎样干的问题,使人知道怎样干成要干的事和怎样获得想要的东西文化中, 哲学 、宗教、道德、 法律 及政策等属于观念文化, 自然 科学 和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等属于知识文化,而各种工程技术、技艺、技巧等,则属于技术文化由这三个文化层面来衡量,高校文化与城市其他社区文化相比,明显具有先进性,这主要表现为:(1)就知识文化而言,高校是 教育 和科研单位,拥有大量知识精英和图书馆、资料室、 计算 机 网络 等知识平台,是知识的集聚地,一方面在传承已有知识,另一方面又在创造新的知识,为人们的行为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2)就观念文化而言,高校富有人文精神,视野开阔,观念新颖,具有超前思维和远大眼光,明白事理,有助于人在干什么的问题上做出正确选择3)就技术文化而言,高校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富有创新精神,高校教师和学生都属社会掌握高新技术的人,一方面通过教学传授着既有技术,另一方面又通过科研在发明新技术,为人们怎样干提供便利工具和有效方法。

      凭借自身文化的先进性,高校投身“文化强市”,会有力地促进“文化强市”的实现除此之外,还可实现自身价值,扩大自身影响,提高自身形象,为自身带来丰厚回报因此,高校应当积极投身所在城市的“文化强市”战略 三、高校投身“文化强市”的路径 高校投身“文化强市”,必须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也即必须明了该从何着手,采取什么步骤和方法本文认为,“强市”主要包括振兴城市经济、完善城市建设、扩大城市影响和打造城市品牌四个方面,高校投身“文化强市”,首先应以高校文化提升城市文化水平,为“文化强市”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用文化来振兴城市经济、完善城市建设、扩大城市影响、打造城市品牌 (一)以高校文化提升城市文化水平 高校的主要活动是教学和科研,同时作为社会的人,又离不开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鉴于文化由知识、观念和技术三个层面构成[1](P46),因此,以高校文化提升城市文化水平,应以文化的知识、观念和技术三个层面为着眼点,以教学、科研、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为着手点,在教学、科研、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实现知识的创新和传播、观念的更新和完善、技术的发明和提高 第一,在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要把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要把思想 政治 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通情达理、是非分明、胸怀开阔、文明有礼、崇尚和谐的人。

      第二,在科研活动中,一方面要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另一方面要通过传帮带把科研所需的怀疑、探索、求实、自信、勤奋等精神传播到民间,使广大市民也逐步具备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兴趣和能力,从而使科研具有长流不涸之源泉,大大增强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 第三,在日常生活中,要通过自身生活的示范诱导作用,帮助市民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第四,在社会交往中,要与人为善、诚实守信、乐于助人、遵纪守法,使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市民中广泛传播、永远传承 (二)以高校文化和城市文化振兴城市经济 “强市”首先意味着使城市经济得到振兴文化强市”最重要的是要以文化振兴城市经济因此,高校投身“文化强市”首先要以高校文化和城市文化振兴城市经济 1、引领开发城市文化资源,将文化产业打造成所在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一,通过向学生讲授和向社会宣讲等方式破除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旧观念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旧观念,一个是文化与经济不相干论,一个是文化产业化有害论文化与经济不相干论认为:文化与经济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二者的界限不应混淆,文化承担不了振兴经济的功能这种观念在文化与经济结合还不紧密的古代,还具有合理性,但在 现代 ,则已完全不合时宜。

      在生产力日益发达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精神文化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日益提高,文化与经济日益融合,文化的经济功能日益显著,文化成为生产力的重要要素,成为生产力大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增多,文化日益经济化,经济日益文化化,文化经济一体化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没有文化,经济将寸步难行文化可以振兴经济,可在经济的危难时刻对复兴经济起到关键性作用1997年,亚洲 金融 危机中的韩国,靠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活整体经济,即是明证文化产业化有害论者,在对文化产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的认识上,常常片面强调对立、矛盾的一面,忽视统一、兼容的另一面,在文化产品的生产中实现经济效益,总觉得理不直、气不壮,甚至片面认为,“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必然会导致文化 艺术 产品的低级化、庸俗化,乃至高尚文化艺术和人文科学理论研究的消亡”在对“文化建设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的理解、把握和贯彻上,常常以忽视和牺牲经济效益为代价,去追求所谓社会效益,忘记了文化建设也同时是一个经济运行过程文艺生产,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和时间,很多只是为获奖,获奖归来便刀枪入库不仅造成资源上的浪费,经济效益不佳,社会效益也不理想其实,文化产品只有为更多的人所欣赏和接受,才能更好地产生“社会效益”;若不为群众喜闻乐见,不被更多的人所消费,就失去了赖以实现社会效益的群众基础。

      社会越是发展,人们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就越是得到尊重实践证明,那种无偿的、完全依靠组织形式强制群众欣赏和消费的“笨拙”做法,其实际的社会宣传教育效果,往往是十分有限的高校应向学生和公众讲明这些道理,树立文化与经济一体观和文化产业化意识 第二,开设文化经营专业,为社会培养文化经营人才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正面临缺乏文化经营人才的“瓶颈”,使现有的文化资源难以开发出来而变为现实的财富,使文化生产难以收回成本,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也使一些文化精品养在深闺无人识,难以得到社会的承认,不能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高校应组织精干人员加强对文化经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设文化经营专业,为社会培养文化经营人才 2、帮助各产业逐步摆脱粗放经营的模式,走上集约经营的道路 第一,加强高校科研和城市经济的对接,使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目前高校科研和城市经济存在着明显的脱节现象,一方面 企业 缺乏先进技术,另一方面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又很低,许多科研成果被搁在实验室里,停留在 论文 或报告上,不能取得实际的经济效益应鼓励高校科研人员担当企业技术顾问或到企业兼职等手段把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的技术;同时还应在市场上建立技术服务所,把高校自身及科研机构、民间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汇集起来,为科技成果提供一个转化平台,为企业牵线搭桥,提供服务,明显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第二,利用国家给予高校企业的优惠政策,积极稳妥地创办北大方正集团、清华紫光集团及同方集团那样的高校自己的高科技企业,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进而带动所在城市一系列企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第三,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同时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为社会培养急需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三)借高校之力完善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的楼房、街道、道路、广场、河湖、公园、绿化带及雕塑等是外显于人的东西,代表着城市的形象一个城市的形象如何,是直接通过城市建设的风貌来表现的高校人才济济,拥有文化及城建方面的专家学者,应利用自己的这些优势为城市建设用心谋划,提高城市建设的文化内涵 第一,在城市建设中,妥善处理 现代 化与文化传承的关。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