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昌龄从军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docx
6页王昌龄从军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王昌龄从军行教学设计1 一、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从军行》会读并能背诵 2、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古诗意思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学习目标,并给一分钟时间背诵 二、预习检测 1、运用四声法读古诗 2、填空 《从军行》是 代诗人 字 这是一首 诗 3、请背诵一首你学习过的边塞诗 4、解释词语 青海 暗 雪山 穿 金甲 5、通过昨天的预习你还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小组合作翻译古诗 请运用我们学习过的翻译五字法翻译古诗 1、小组合作翻译,组员汇报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2、请交流合作讨论“暗”和“孤”有什么作用? 3、小组合作翻译,组员汇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战地记者连线 师生表演,战地记者采访边关战士。
体会边关战士誓死保卫祖国的决心 5、翻译完整首古诗,你能体会到作者是什么样的情怀么? 指生回答 四、积累训练 1、观看《唐之韵》短片,让学生了解王昌龄及边塞诗特点,并且出师《从军行》七首组诗 2、习题巩固 《从军行》共有几首 A、5首 B、6首 C、7首 D、8首 王昌龄被世人称为 A、天家诗子王江宁 B、诗仙 C、七绝圣手 D、诗圣 整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悲观厌世害怕战争 B、不畏艰险建功立业 C、抱怨艰苦不愿出力 D、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五、小练笔 出示关于战争的图片,同学们看到这样的场景你想对边关战士所些什么,动手写一写 王昌龄从军行教学设计2 设计思路: 1、结合解诗题、诵诗文、明诗意、悟诗情这四点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2、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同学们学习生字,理解诗意 3、通过反复地诵读、让同学们体会品悟诗情,并背诵古诗。
一、教学的目标: 1、学会本首诗中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诗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二、教学的重点: 理解全文诗句的含义,准确全诗解释字义,合理想象诗句所描绘的图景是本节课的重点 三、教学的难点: 感受边塞战场环境的苍凉荒芜,体会守边将士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的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的过程: (一)、情境引入课题,出示课题 1、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几幅画,大家想看看吗?大家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图画 2、看了这些画,同学们想知道画中讲了什么吗?好,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从军行》(板书课题),这首古诗讲的就是有关这几幅图的故事 (二)解诗题,知诗人 1、《从军行》就是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从军行》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总题目,在这个题目下一共有七首小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2、说说你对这首诗的作者王昌龄有多少了解? 王昌龄,唐代诗人。
中过进士,做过官擅长写七言绝句,以边塞诗著名诗多描写边塞征战,既表现了将士弃家出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又写出了战斗生活的艰辛、征人的悲惨遭遇有些诗还生动地描绘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斗场面 这类诗写得气魄雄伟,声调铿锵,语言精确,用心理描写展现军人爱国立功和思乡怀土的内心世界他的诗气魄宏大,特别能鼓舞斗志 (三)整体通读,理解诗意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我们读古诗,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美课件出示标有停顿的诗句) 3、找出诗中的两个生字,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同学们学习两个生字 ①记住每个生字的偏旁部首、笔画笔顺 ②理解字义,并组词 4、合作交流,理解重点字词(青海、雪山、玉门关、穿、金甲、楼兰)结合课后注释理解或请教老师、同学 (四)品读古诗,体会诗情 1、理解体会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句描绘图景,观察图上景物,这一句描写了几个景物:(青海长云雪山,师板书)师说诗意,生读诗句 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板书:环境恶劣)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
品读此句,读出沉重压抑之感 2、理解体会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二句描绘图景,观察图上景物,(孤城 遥望)师说诗要意,生读诗句 这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板书:思念家乡)读出孤寂、忧伤的语气 3、看图读前两句,你有何感受?(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烘托边塞战场环境的苍凉荒芜)带上感情读一读戍边将士艰苦、孤寂的生活,怀念家乡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4、过渡语:尽管环境这样恶劣,乡情这样深切,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 5、出示第三句图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了什么?“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短短的七个字,我们可以看出环境的险恶,战争的频繁,以及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品读第三句,读出低深、忧抑的语气 6、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将士们豪壮的誓言齐读末句,读出激昂、坚定的语气 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是—— 为了让我们的子孙不再遭受战争伤痛,我们发誓—— 为了我们祖国的威严,我们发誓—— (五)、体会意境,品悟诗情 1、出示全景图,让同学们看图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起回到唐朝的西北边陲,再一次将所想到的、见到的、听到的,留在心中 音乐起,老师诵读古诗记住了吗? 3、背诵古诗齐背,指名背诵 4、同学们,让我们牢记戍边的将士,学习他们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吧让我们随着《精忠报国》的音乐,再次大声地朗读这首古诗吧! (六)、揭示主旨:这首古诗描绘了守边将士的艰苦生活和英勇戍边的胸怀,全诗格调悲壮,洋溢着将士们的英雄主义气概 六、教学结束: 齐读古诗结束这节课 王昌龄从军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理解本诗的技巧和特点以及勇于报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赏析诗眼和意象及技巧 教学难点:以少胜多的构思。
教学设想:抓住关键词,分析意象,把握诗的主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 杨炯:(650-693),华阴人,排行七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五年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补校书郎,天授元年(690)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后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擅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弘放有《盈川集》,《全唐诗》存诗一卷 二.诗的背景 《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 (681),突厥入侵固原、庆阳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征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 三.注释 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② “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西京,指长安 ③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凤阙:指长安宫阙《史记?封禅书》:“(建章宫)其东二十余丈 ④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⑤凋:此处意为“使脱色”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⑥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四.赏析全诗: ㈠全诗写了哪几个场面?分别用两个字概括 来犯,出征,围城,苦战最后抒怀) ㈡首联: 1.分析“烽火”这一意象 古代边塞要地设有烽火台边境一有军事警报,就通过烽火台传递信号,白天烧狼粪,青烟直上;晚上点燃柴火,烽火高照,看到了狼烟或烽火,便知军情紧急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2.赏析关键词“照”的表达作用 一个“照”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烽火之猛烈,战势之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 3.赏析关键词“自”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4.发端警竦 ㈢颈联: 1.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为什么用典雅、庄重的词语? 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2.第四句“铁骑绕龙城”,“铁骑”与“龙城”相对烘托了怎样的氛围?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3.赏析“绕”字 一个“绕”字,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和冒死赴敌的勇气 4.“牙璋”才“辞凤阙”,“铁骑”已“绕龙城”,词采壮丽,对偶精整,而一气直贯,将反侵略的军事行动写得迅猛凌历,声势逼人 ㈣颔联: 1.作者是怎样做到“言少意多”的艺术效果的? 第三联描写了两军交锋的战斗场面漫天大雪,纷纷飘下,军旗上画着的青龙白虎之类的图案,黯淡模糊,看不清了;北风呼啸,战鼓雷鸣,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回荡在边地沙场之上这里写的只是眼中看到的雪和旗的景色,耳中听到的'风和鼓角的声音,但我从这里便可以想象得到,那兵来将挡、人仰马翻、刀光闪烁、箭簇纷飞、战马嘶鸣、杀声震地的壮烈战斗声面那么大的一个激战声面,只用了十个字,就非常生动地勾画出来,的确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