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翁源县双塘锰矿.doc
29页XX省翁源县双塘锰矿采矿权评估报告书穗威能矿评[2008]03号XX威能矿业权资产评估事务所受XX省XX市国土资源局的委托,根据国家采矿权评估的有关规定,本着独立、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按照公认的采矿权评估方法,对XX省翁源县双塘锰矿(以下简称双塘锰矿)的采矿权价值进行了评估工作本所评估人员按照必要的评估程序对委托评估的采矿权实施了实地查勘、市场调研与询证,对该锰矿采矿权在2008年10月31日所表现的市场价值作出了公允反映现将采矿权评估情况与评估结果报告如下:1.评估机构名 称:XX威能矿业权资产评估事务所地 址:XX市天河区天XX路725号G座902室法定代表人:X 光“探矿权采矿权评估XX书”编号:矿权评资[2003]00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编号:44010123003342.评估委托人评估委托人:XX省XX市国土资源局3.评估对象和X围本评估项目的评估对象为XX省翁源县双塘锰矿采矿权根据XX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九三二大队《XX省翁源县双塘锰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拟设矿区X围由以下4个拐点坐标圈定:(A)X=2710020 Y=38484385 (B)X=2710020 Y=38485140 (C)X=2709320 Y=38485140(D)X=2709320 Y=38484385矿区面积:0.5285km2,开采标高由+260米至+100米。
本项目评估的X围为以上(A)—(D)四个拐点坐标圈定的X围,矿区面积0.5285km2,开采深度由+260米至+100米标高4.评估目的XX省XX市国土资源局受XX省国土资源厅的委托拟有偿出让XX省翁源县双塘锰矿采矿权,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需对该锰矿采矿权价值进行评估本次评估即是为实现上述目的而向评估委托人提供在本评估报告中所述各种条件下和评估基准日时点上该锰矿采矿权公平、合理的价值参考意见5.评估基准日本采矿权评估项目的评估基准日确定为2008年10月31日,该日期距评估委托日在两个月之内,期间未发生过重大的经济变动事件,评估报告中的一切计量和取价标准与评估结果反映的价值均为该评估基准日时点的客观有效标准6.评估原则本项目评估除遵循独立性、客观性、科学性、专业性等一般的评估工作原则外,同时根据采矿权的特性,还遵循如下原则:(1)遵循采矿权与矿产资源与有关地质勘查资料相依托的原则;(2)遵循地质科学规律和资源经济规律的原则;(3)遵守地质勘查与矿山开发利用有关技术规程规X的原则;(4)遵循持续经营原则、公开市场原则和谨慎性原则;(5)遵循矿产资源开发最有效利用原则7、评估依据(1)《中华人民XX国矿产资源法》与其实施细则;(2)《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241号);(3)《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242号);(4)《探矿权采矿权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1997]75号);(5)《矿业权出让转让暂行规定》(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0]309号);(6)《矿产储量登记统计管理暂行办法》;(7)《矿产资源储量评审认定办法》;(8)《矿业权评估指南》(2006年修订版);(9)《中国矿业权评估准则》;(10)国土资源部2006年第18号公告;(11)矿业权评估委托书;(12)XX省国土资源厅“粤国土资(矿管)函[2006]1478号”;(13)XX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九三二队《XX省翁源县双塘矿区锰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14)XX省国土资源厅关于《XX省翁源县双塘矿区锰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粤国土资储备字[2007]61号);(15)XX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XX省翁源县双塘矿区锰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评审意见书(粤资储评审字[2007]132号);(16)XX冶矿工程XX《XX翁源县双塘矿区锰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17)XX省国土资源厅关于《XX翁源县双塘矿区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备案证明(粤国土资开备字[2008]17号);(18)XX省矿业协会《XX翁源县双塘矿区锰矿矿产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意见书》(粤矿协审字[2008]81号);(19)委托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20)评估人员收集的有关资料与其他参考资料。
8.评估过程评估时间从2008年11月8日至2008年11月18日,具体过程如下:2008年11月8日委托人同本评估事务所接洽,向本评估事务所介绍了委托评估采矿权的有关情况,形成评估委托意向,并将相关资料提交本事务所;2008年11月9日本事务所组成评估小组,熟悉相关资料,拟定评估方案,确定评估方法;2008年11月10日~11日评估人员现场调查,搜集有关资料;2008年11月12日~2008年11月18日评估人员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按照既定的评估方法进行正式评定估算,提交采矿权评估报告书初稿,并与委托方交换意见,最终提交正式评估报告书9.采矿权概况9.1 矿区位置与交通双塘锰矿区位于翁源县城302方向,平距约28km处,行政区划隶属翁源县新江镇管辖矿区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1351′15″,北纬2429′14″从矿区往WS方向有简易公路4km接S106国道,南行178km抵达XX,往北50km至XX,与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衔接交通十分便利9.2矿区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矿区位于南岭山系南支脉,属中高山和丘陵地貌,呈北高南低,属北江流域,水系发育,呈支脉状,最大河流为中部的北江,自北往南流经本区,较大的支流主要为翁江和连江,翁江自东向南西于英德汇入北江,连江自西往南东经连江口汇入北江。
切割不强烈,自然坡度20--35,区内最高海拔标高486m,最低158m,相对高差320m本区处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春季雨水丰沛,潮湿温和,3—5月为雨季,年均降雨量1782.7mm,1月均温10.6℃,7月均温28.1℃,年均温度20℃平原区村庄密集,星罗棋布,劳动力充足,工农业发展相对迟缓当地以农业为主,次为林业和工业,农业主种稻,次为甘蔗、蚕桑、花生、油菜、油茶等是全国蚕桑生产基地县之一9.3 矿区地质工作概况二十世纪五十~九十年代,本区相继完成了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发现了一批重矿(化)点与水系砂异常,并进行了成矿规律的研究这一时期,还完成了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并在主要成矿区带进行了1:5万区域地质调查、1:5万航磁航放调查、1:5万化探扫面,为在该区开展地质找矿、科研工作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1995年8月至12月XX省地质局706队在本区开展地质普查工作,完成工作量:1:1万地质填图2km2,槽探2000m3,民窿编录222m,钻探100m提交《XX省翁源县双塘锰矿地质勘探报告》,初步估算锰矿石量478.7kt2001年3月—2002年1月XX省地质局706队在翁源新江、英德湾背、英德官山一带开展银锰多金属矿普查。
2002年7月706队编制了《XX省翁源县新江银锰多金属矿普查工作报告》报告于2003年1月16日经XX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评审与国土资源厅矿产资源管理处复审通过706队在本区开展地质详查工作,以岩心钻探为主,结合地质物化探等找矿手段,初步查明矿区地质和磁铁矿床(体)的形态、产状、规模与矿化特征共发现大小锰矿体3个,铅锌矿体1个,磁异常5个截止2003年3月查明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锰矿石221.28kt,Ag 26.72t,Pb 5058.66t,Zn 2689.64t平均质量分数:Mn 26.1%,TFe 18.1%,Ag 120.8g/t,Pb 2.3%,Zn 1.2%预测的资源量(334):锰矿石340.59kt,Ag 31.88t,Pb 7138.03t,Zn 7542.58t平均质量分数:Mn 20.3%,TFe 19.7%,Ag 93.6g/t,Pb 2.1%,Zn 2.2%2006年10月,XX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九三二队受XX市国土资源局委托对翁源县双塘锰矿进行了资源储量核实工作他们在XX省地质局706队提交的详查报告的基础上,对该矿区进行了实地勘测和调查,对民窿采空区,坑道采场进行实地测量,根据开采情况,对矿体边界线与其他地质界线进行了修正,圈定了采空区X围。
经过室内综合整理,编绘了1:2000矿区地形地质图1幅,1:1000勘探线剖面图4幅,1:500坑道开拓系统图1幅,1:1000矿体储量估算纵剖面投影图1幅估算了该矿区保有资源储量,于2006年12月30日提交了《XX省翁源县双塘矿区锰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该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于2007年7月19日经XX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评审通过(粤资储评审字[2007]132号),矿区资源储量已于2007年9月24日由XX省国土资源厅登记备案(粤国土资储备字[2007]61号)9.4 矿区地质构造特征地层 双塘锰矿区位于华南地台粤湘桂海西期坳陷区的东侧,大东山贵东EW构造带与北江断裂带的交汇处区内出露地层有中下泥盆统桂头群(D1-2gt)、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以与第四系(Q)1、中下泥盆统桂头群(D1-2gt):分布于矿区北部,所见岩性顶部以浅紫红色、紫灰色页岩为主,其下岩性有浅黄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砂岩,属滨—浅海相碎屑岩沉积厚>200m2、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于矿区大面积分布,属潮坪相碎屑岩沉积,是区内的主要含矿层位,据其岩性组合分为三个岩性段:第一岩性段(D2d1):分布于矿区南西侧。
岩性以浅黄色薄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为主,夹钙质泥岩、泥灰岩透镜体,底部为泥质条带灰岩、泥灰岩顶部为灰白色粉砂岩厚度195.3m第二岩性段(D2d2):分布于矿区中部岩性上部为深灰色钙质泥页岩、泥灰岩、炭质灰岩、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凝灰岩,下部为钙质泥岩夹紫红色泥岩紫红色泥岩特征较明显,可作为该层底部的标志泥灰岩中富含腕足类化石,该层上部见一层竹叶状灰岩、竹叶状粉砂质泥岩或同生角砾灰岩,新鲜岩石标志很明显该段为主要含矿层位,厚度272.5m第三岩性段(D2d3):分布于矿区北东部岩性底部为灰白色薄层粉砂岩,往上为深灰色粉砂质泥岩、泥岩局部夹钙质泥岩、泥灰岩泥岩中含腕足类化石厚度>82.7m3、第四系(Q):于矿区广泛分布,分残坡积和冲洪积层二类残坡积分布于山坡、山间洼地,堆积物为粘土为主,含5—10%的岩石碎块,厚度1—5m冲、洪积层分布于河谷与其阶地,分布区大部分已开辟为粮田,堆积物上部以粘土为主,底部含较多的卵、砾石厚度一般>5m构造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构造十分发育矿区处于翁城复式向斜的翘起端,受后期构造应力作用与岩浆岩活动的影响,原有的褶皱形态遭到强烈的改造破坏,形成了一系列次一级的褶皱和断裂构造。
区内规模较大的构造主要为九曲岭向斜、背夫岭单斜构造、九曲岭断裂(F1)、塘坑断裂(F2)和蕉溪断裂(F3),上述构造组成了本区总的构造格架各构造的主要特征分述如下:褶皱构造主要有九曲岭向斜,向斜位于九曲岭村北西侧,轴向NW,北西端被F3错断,北东翼被F1切割破坏,遭部地层为D1d3碎屑岩,南西翼主要出露D1d2和D1d1之碎屑岩,地表两翼地层产状较平缓,深部经钻孔揭露情况分析,倾角较陡,一般70—80,推测九曲岭向斜为一紧闭褶皱断裂构造发育有NW组、NNW组、NE组等三组断裂1、NW组:主断裂有九曲岭断裂(F1),位于九曲岭以北一带,长>4km,出露宽0.5—25m,总体走向NW,倾向NE,推测倾角较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