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中历史必修二,单元综合测试一.pdf

11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3917281
  • 上传时间:2018-09-06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398.73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单元综合测试一时间: 45 分钟分值: 100分题号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一、选择题 (每小题 4 分,共 60 分) 1.(2012 ·福建模拟 )范喜良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位农夫他可能使用过的日常生产生活用品是() A.铁锄B.曲辕犁C.翻车D.棉布答案: A 2.据《国语 · 晋语》记载,晋国范、中行氏的子孙,因祸逃亡出国,“将耕于齐”,准备在齐国当普通百姓,自耕而食有人对此大加指责,说这是将祭祀的牲畜用于耕地通过该记载我们可以确信春秋时期 () A.农民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B.已经出现了牛耕C.各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D.社会秩序非常混乱解析: “将祭祀的牲畜用于耕地 ”,表明已经出现了牛耕答案: B 3.下面的汉代画像石拓片和民间剪纸作品,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 A.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C.封闭的地主庄园经济D.乡村生活的祥和富足答案: B 4.下图瓷瓶为宋朝的钧瓷钧瓷有的青中带红,华而不俗,称为“钧红”; 有的以天青或月白与紫红色交相掩映,别致美观, 称为“钧紫”这种瓷器最有可能产于() A.官营手工业B.田庄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瓷器工场答案: A 5.“锦上添花”“丝丝入扣”等成语都是对中国古代纺织工艺的赞誉。

      下列对古代纺织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A.商周时期丝绸远销欧洲B.唐代黄道婆改进丝织技术C.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D.明清时期官营手工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解析:中国丝绸远销欧洲开始于丝绸之路的开通,A 错误;黄道婆是元朝人,她改造了织棉技术,B 错误;明朝中后期,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C 错误明清时期, 民营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但是官营手工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D 正确答案: D 6.依据下面三幅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信息是() A.在我国古代,货币的使用一直呈现多样性B.在我国古代,以使用纸币为主C.在我国古代货币的使用由多样性到走向统一,由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D.在我国古代,缺乏统一货币的使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据图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三幅图分别体现了秦朝统一前存在的多种货币, 秦朝统一货币后使用的圆形方孔钱及北宋时出现的交子, 从中可以看出货币由多样性到走向统一,由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答案: C 7.(2012 ·徐州高一检测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 · 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 《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 594 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 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答案: A 8. 《汉书· 食货志》载:“贫民常衣牛马之衣, 而食犬彘之食 ”材料反映了 () A.农家生活自然详和B.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C.小农生活的艰辛D.牛耕的使用与推广解析: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材料的意思在中国古代, 小农经济由于劳动力分散、 生产工具简单, 抵御自然灾难的能力较弱; 且在封建政府的重压下,小农劳动强度大,生活极其艰辛本题选C 项答案: C 9.某课题组在探究“古代商业发展”课题过程中,整理了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错误的是() A.汉代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且有专职官员管理B.唐代“市”中出现专营货币存放和借贷的柜坊C.宋代益州开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D.明清时期,全国著名的“商帮”是徽商和粤商解析:“商帮”是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它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我国古代商品经济最发达的时期应该是明清,其典型代表是徽商和晋商,而不是粤商,因此D 项的表述与史实不符答案: D 10. (2012 ·江苏南京一模 )中国古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之所以重视小农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因为() A.它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B.它是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C.它满足了百姓基本生活的需要D.它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解析: 小农经济形态下,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稳定来源。

      答案: D 11. 《春秋 · 公羊传》对“四民”的解释是: “一曰德能居位曰士;二曰辟土殖谷曰农; 三曰巧心劳手人以成器物曰工;四曰通财鬻货曰商材料对“士、农、工、商”的划分依据是() A.社会地位B.职业分工C.道德品质D.知识水平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材料反映的是依据职业分工来划分四民,故答案为B答案: B 12.明朝中叶,山西“商贾之家亦雕龙绣拱,玉勒金鞍,埒王公矣”入清以后,山西人择业把经商排在了首位 雍正帝朱批称:“山右大约商贾居首, 其次者犹肯力农, 再次者谋入营伍, 最下者方令读书 ”这些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晋商对当时山西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A.削弱了重农抑商的政策B.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C.引起了社会风尚的变化D.形成了独特的晋商文化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明清时期晋商兴起后,从商居多,其次是 “力农”,再次是 “谋入营伍 ”,最下才是 “读书”显然在说晋商推动了社会风尚的变化故选C 项答案: C 13.元稹诗云:“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此诗主要反映了() A.西汉商业贸易发展盛况B.区域性商人群体的兴起C.唐代各地经济联系加强D.唐朝百姓生活富裕安康解析:综合“长安城 ”“吐蕃”“党项”等有效信息,可以基本判断材料情况发生在唐朝。

      而且材料中描述的显然是各地的经济贸易交流,而不是百姓生活情况, 另外所谓 “富裕安康 ”也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故选C 项答案: C 14.(2012 ·郑州测试 )《七绝 ·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诗:“七涉沧溟若等闲,闭关修炼可成仙?当年外族惊梦客,不走河边走海边对诗中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 A.在政府的政治意志下,“七涉沧溟”浩浩荡荡,蔚为壮观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闭关政策的经济根源C.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和挑衅使明朝统治者惊魂不定,只开放广州与外国通商D.大规模的远洋航行加强了与亚非3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联系解析: 只留广州一处海关与外国通商的措施是在清朝,因此C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答案: C 15.“夷货非衣食所需, 可谓中国不缺耶 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纂要 · 卷七》 )材料中“可谓中国不缺耶”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B.所谓夷货,中国均可生产C.中国特产丰饶,人民生活富足D.夷货不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海禁政策可用排除法解答,B 项“均可生产”太绝对,C 项“人民生活富足 ”错误,D 项虽然正确但并非主要原因。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基本自给自足, 才会产生 “可谓中国不缺耶”的认识,选择 A 项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6 题 20 分,第 17 题 20 分,共 40 分) 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刘禹锡《竹枝词》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温庭筠《烧歌》材料二:材料三:曲辕犁请回答:(1)据材料二分析其所反映的社会问题4 分) (2)据材料一、三分析,在我国古代为解决材料二中所反映的问题,分别采用了哪两种方式?(5 分) (3)联系现实,你更赞同材料一、三所反映的哪种解决社会问题的耕作方式?为什么?(6 分) (4)想一想,为解决材料二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当前还有什么更好的措施? (5 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口增长与耕地减少这一社会矛盾的看法,以及联系现实回答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现实感和时代责任感较强 第(1)问依据材料二较易得出人口增长与耕地减少这一社会矛盾第(2)问要注意分别依据材料一、三作答第(3)问只要注意到今天的环保问题,自然会赞同材料三反映的方式第(4)问属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答案: (1)人口增长过快,人与耕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2)材料一:放火烧山,开垦山地,增加耕地面积材料三:改进生产工具,进行精耕细作3)材料三反映的方式因为放火烧山的方式虽扩大了耕地面积,但会破坏环境, 对生态平衡产生不利影响; 而改进生产工具, 提高耕作技术则不存在这种弊端4)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加大科技投入,科学种田,提高亩产量;改进农作物品种等17.(2012 ·广州深圳检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视轻 )儒右 (崇尚 )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材料二:明代徽州商人佘文义 “,,少贫困,操奇赢,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 义屋以居之无庐者, 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 又市隙地数十亩为义冢, 以安乡人之不克葬者, 所费不啻万缗, 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围水口,以利行人, 年逾八十而行义不衰 ”清代商人胡荣命 “,,贾五十余年,临财不苟取,遇善举辄捐货为之,名重吴城晚罢归,人以重价赁其肆名, 荣命不可,谓‘彼果诚实,何藉吾名?欲藉吾名,彼先不诚,终必累吾名也’”材料三: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 但几乎毫无例外, 过去几个世纪以来, 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 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全史· 商贾史》请完成:(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商人的优良品质5 分) (3)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根据材料三, 指出其论证的依据, 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10 分) 解析: 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及其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以解决历史问题 材料一中左儒右贾反映出对商人态度的变化;材料二中主要是对材料信息的归纳概括对材料三,认识其主要观点是商人的活动影响和阻碍了商业的发展,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答案: (1)由传统观念中对商业的轻视和对商人的鄙视,转变为对商业的重视和对商人的推崇2)勤俭致富,乐善好施,注重诚信(声誉)3)依据: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或用于下一代科举入仕,使得商人的财富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儒家思想、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