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校语文教育价值的回归.docx
7页军校语文教育价值的回归 雷 军[Reference] 军校语文教育在实施中面临价值的泛化、教育过程的虚化等问题,文化虚无主义戕害了语文教育为此,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定位语文教育的价值是必需的军校语文教育既要引导语言的规范,又要发挥在当下的文化批判作用,语文教育的训练也要从语文知识的根本起步[Keys] 军校;语文教育;价值 G64:A:1672-8653(2014)03-0067-02所谓价值,就是指事物的用途或积极作用当下语文教育的价值在军校备受诟病,有人指出历经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语文教育,即使不再设置大学语文课,也应该在大学发挥效能了事实上,军校大学语文课也设立了,可多数学员的听说能力依然较弱,写作能力依然乏善可陈,文不通句不顺的现象比比皆是,更遑论学员的情感、审美意识、人格等培养问题语文教育价值遭受质疑,固然与功利主义的思想有关,但也与长期以来,语文教育者对语文教育价值的认识不清、定位不准,教育方法的不科学有着莫大的关系一、偏离语文教育的价值主航道军校语文教育者对语文教育价值的理解,没有立足语文教育赖以存在的根本,根据其课程的性质解读其用途,致使语文教育偏离其价值的主航道。
一)语文教育价值的泛化谈及语文教育的价值,往往会把它提到一个形而上的高度,认为语文教育无所不包,无所不及,无所不用,把语文教育等同政治教育、人文教育、文化教育在军校,语文教育大多被纳入政治教育或与艺术教育合并,丧失了独立性任何学科或课程价值都应建立在其知识体系之上,语文教育价值的泛化,割裂了语文教育的知识与价值的关系,片面扩大其效能,最终使语文教育承担了过多责任,负荷了过多的虚无功能尤其当下,军校在呼唤人文教育时,语文教育受到吹捧,被夸大为人文教育的核心或打上人文教育标签,一旦受教育者道德情操、人格修养、思想品质等发生问题时,语文教育首先被问责但什么是人文教育,语文教育为什么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这些纷纷扰扰问题至今未有定论抛开人文教育的“大帽子”,澄清语文教育价值必须回归语文知识本身,从其知识构造探讨其价值指向语文教育者既要清楚“语文教育万能”论调的伪科学性,又要抗拒语文教育“无用之用”的戏谑,引导语文教育回到理性发展的轨道二)语文教育过程的虚化目前军校语文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实施,课堂教学中选取经典文学篇目,进行手术刀式的破解,然后一分为二地从思想与艺术予以分析和概括这样标准化的教学,与高中的应试教学没有质的差异,在有限的课时内收效甚微,学员上课只为了应对好考试。
标准化地讲读经典篇目,把语文教育剥离成一堆字词符号,毫无美感、毫无生气、毫无创新,而且陷入了去知识化与去技能化的泥淖也有语文教育改革者认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抒情的感性教育,凸显审美性是重要的这是大学语文“大”存在的资本语文教育经历了小学阶段的字词句训练,中学阶段的段篇修逻训练,在大学是否就要教文学欣赏或者文学史呢?这种教育观念对高中语文教育有矫枉过正之嫌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这种观点在语文教育中要一以贯之,知识技能是审美的基础,没有知识技能,何来思想性和审美?当教员面对多数学员词不达意、文句不通、逻辑混乱,“八股文”的写作,是否还要推行虚无的审美教育?温儒敏指出,大学语文“在中学语文的路子必须有提升;也不能完全放开,不宜讲成一般文学鉴赏或者文化史那种类型的课[1]语文教育过程的不确定性,使语文教育价值无处附着,促使了价值的泛化二、理解语文教育的目标在学术界语文教育价值的阐释甚多,如语文教育培养的是求真、向善、乐美品格的人;语文教育包括语文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语文教育指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情感;语文教育兼具两种功能,即人文功能和工具性功能等无论哪种观点,必须承认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语言是语文教育价值存在的基石,脱离语言之根讨论语文价值,无疑是痴人说梦。
拆解“语文”概念,分解为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其教育价值可分为知识和文化一)语文的知识价值原国家教委高教司,指出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文字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小学、中学固然给学员输入了语言和文学的基础知识,但为了应对考试,这些知识都进行了标准化处理例如解释诗词,必从思想和艺术入手;阐释议论文,必从论点和论据入手这些标准化的、理论化的知识很难在真正实践中发挥作用 那么何谓语文知识,有教育者提出语文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一“语”四“文”,一“语”指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包括听说读写;四“文”指文字、文章、文学、文化[2]也有教育者说:“语文知识是关于语文学科关于语言以及言语(包括言语行为和言语作品)的知识[3]从军队对军校的要求看,军校语文教育的知识教授就是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写作是语文知识的实践化过程写作能力的培养,可以实现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写作是语言和言语知识的集中展示;同时个体在写作中才能深化批判思维和审美情感,创新语言因此,军校阶段语文教育就是要积累知识,深化写作能力培养 (二)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是指由语言带来的思维和体验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可分为理性的批判精神和感性的审美情趣。
在近代启蒙和救亡主题下诞生的语文教育,逐渐从封建经典教育转向对个体现实生活的关怀,这种转向使“语文教育获得了强烈的批判色彩和理性精神,并使语文教育中启蒙的现代性不断获得新的蕴含及批判的视角”[4]批判精神是阅读文章和文学作品后思想升华的展示,是人格独立的表现鲁迅杂文“匕首、投枪”似的锐利、钱钟书杂文的博大犀利、老舍小说的市民灰色生活、沈从文小说田园生活中的愁绪,记录着一代代文人的思想轨迹,不管是在乱世还是在和平时期,他们用思想的触角敏锐地感受着普通生命的搏动,警惕着人格的迷失、心灵的堕落在当前的大众文化下,世俗欲望的书写泛滥,快餐文化消费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网络语言的刻薄和特立代表深邃和个性时,经典文学和文人被戏说,语文教育的文化批判要引导“语言还原语言”,引导回归理性、古典和诗意生活审美不是虚构的,来自个人对语言的独特感受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百”“穿”“终”,感受将士誓死效忠的决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叠字,感受情感无处附着的失落;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凄境中,感受游子思念的落寞;从《茶馆》中,感受到小人物生命的萎缩和脆弱从语言编织的语境撷取情感和思想,是语文教育审美的目的,至于语境是虚构的还是真实的都不重要,关键是人对美的感受是真实的、共通的,又是不同的。
三、引导语文教育的回归(一)回归生活语文教育价值回归生活,是要实现语文生活化、平民化的教育推进语文教育普及,不是把语文教育当作“培养文人”、“培养作家”的路径语文教育在当前生活中作用表现为一是语言纠错现在网络、广告、报刊用语中,错字、错词、错句的使用比比皆是,火星文、网络语如洪水猛兽动摇着母语生存,母语的“神圣性”与“纯洁性”遭到了严重的破坏2011年故宫博物院一面锦旗“撼祖国强盛 卫京都泰安”中“捍”写成“撼”,遭到网友的质疑;电视访谈节目中将“家父”与“令尊”混用,“久仰”与“久违”不分进入信息时代,文字书写愈发频繁,但使用的规范性、多样性正在大幅度的退步,机器的先进与人智力的退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机器只提供了书写的平台,正确的书写、如何书写必须靠自己因此语文教育要回归日常生活,保持语言的“神圣性”与“纯洁性”二是文化纠偏不少文章充斥着暴力、尖刻、谩骂、色情,撩拨着人们骚动、狂躁的感情,享乐主义、欲望化、权钱交易等负面文化正在遮蔽人们纯洁、健康的心灵而引导文化的正能量,批判社会的不良,挖掘精神的深度,是语文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语文教育的文化引导不仅要在古典文本中寻求依据,更要在当代文学、文章中为理想主义建立支点,让学员在喧闹的环境中找到心灵的安身之处,在物质世界困扰中感受心灵的高扬。
二)回归课堂军校语文教育知识的教授面临着课时不足、教材陈旧、教法单一、重点不明等问题,笔者以为高等学历阶段语文教育的训练重点要做好两个方面,即阅读和写作文本的阅读分为课内和课外,课内主要通过教员选定的经典篇目进行讲读教员的讲读要从语言角度出发,把语言视为一门科学,引导发现文本句式的结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语言知识,然后使用接受理论、叙述学、建构主义等批评方法多样化重构文本的意义针对不同文本要采用不同的语言理论来讲述,要使学员真正领悟到语言的魅力所在从语言教育引导学员跨进语文教育,才是语文教育真正的开始如果说课内语言知识的传授是硬性知识,那么放逐学员在课外读闲书,是对硬性知识的扩大和应用学员根据个人兴趣来选择时新的书,使古典文化和时尚文化进行对比和协调譬如在阅读《古墓笔记》后,学员一方面惊叹古代流传下来丰厚民间的文化,另一方面惊叹小说故事架构的诡异和严密现在的学员更热衷于民间或私密类文本,在此他们能发现与正统教育不符的思想和文化,使他们的思想更广博为此,教员要改变所谓的“闲书”观念,鼓励学员多读、持续读、泛读精读糅合,开卷总是有益的多读是写作的前提,只有多读后才能开始仿写、独立地写作写作训练要注意由短到长,由浅到繁,由思想到文采,由逻辑到修辞。
文采并非是写作的第一要义,风花雪夜的文章不一定都是好文章,过分追求修饰是对文章写作的曲解,平淡中凸显情思志趣才是好文章与追求华丽藻饰相对的是,学员所写文章规矩但少精彩,选取人事材料具政治性不具人文性和生活化,结构是“八股文”的老路子这一方面与他们阅读范围窄有关,另一方面他们没有理解写作的真谛,没有感受到写作的愉悦所在所以军校阶段写作训练要不断线,要在分层次分阶段制定写作训练计划,训练中不要设框架,干预想象,坚持实现从语言阅读到言语阅读、言语写作的跨越[Reference][1] 温儒敏.语文教育研究的困扰与前景[J].语文建设,2010(2):70.[2] 刘浏.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构建[J].教育评论,2010(2):93.[3] 屠锦红、徐梅.论大学语文教育的两个基本问题[J].黑龙江教育,2008(12):46.[4] 刘正伟.现代性:语文教育的百年价值诉求[J].教育研究,2008(1):65.(:潇红)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