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国际贸易理论(同名10463).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桔****
  • 文档编号:530863521
  • 上传时间:2023-07-0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0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国际贸易理论n      16-17世纪 重商主义(Thomas Mun)n      18世纪 绝对优势理论(Adam Smith)n      19世纪 比较优势理论(David Ricardo)n      20世纪 H-O理论(E.Heckscher & B.Ohlin)n      20世纪60年代 产品命周期理论(R.Venon)n      20世纪80年代 新贸易理论(Paul Krugman)n      20世纪90年代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M. Porter)一、重商主义理论(Mercantilism)-----最早的国际贸易理论1、产生背景产生于英国重商主义出现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流行于16至17世纪,衰落于18世纪n      Thomas Mun于1630年在《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商业和商业资本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封建自然经济的崩溃和商品生产的增长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人们狂热追求黄金和白银等金属货币商业资产阶级和封建专制国家在追求金银的目的上一致,在这种历史条件下,重商主义首先作为一种国家经济政策出现。

      2. 重商主义的主要思想•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是贵金属—金银,人们可以通过交换获得金银国家如果自己不生产金银的话,获取金银的渠道就是国际贸易国际贸易能够实现的是通过出口多进口少的方式,使贵金属流入本国,并积累起来,实现国家财富总量的增长•         重商主义根据这一理论提出的对外贸易政策主张是奖励出口、限制进口,以保持对外贸易收支的顺差3. 早期重商主义•         早期重商主义流行于14世纪末到16世纪中期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孟克列钦、英国的海尔斯和斯塔福•         早期重商主义指导原则是:单纯用金银多寡来衡量一国的财富,片面的追求货币差额,国家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赚取金银强调一国要在每一笔交易中都保持国际贸易收支的顺差,因而在贸易政策上提出,政府需要对对外贸易实施干预,以保证多出口,少进口甚至不进口,从而保证贵金属的流入这种保持贵金属差额出超的重商主义理论被人们称为“货币差额论”早期重商主义的政策手段1、国家采用行政或法律手段禁止贵金属外流;2、主张用国家力量干预对外贸易,鼓励出口,限制外国商品进口;具体例子:英国爱德华四世规定输出金银这要处以重刑;英国出口商一定要换回外国铸造的金币或银币并运回国内;在英国本土的外国商人必须将外国铸币换成英国铸币,并且必须把在英国收到的货款全部用于购买英国商品,派“侦探”跟踪外国商人,防止他把货币运到国外去。

      4. 晚期重商主义•         晚期重商主义认为对外贸易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利润是流通中贱买贵卖产生的,且已认识到货币必须投入流通领域才能增值,所以,不主张直接控制金银货币的输入输出,而主张把立足点放在贸易上晚期重商主义认为增加财富积累的最好手段就是保持国际贸易顺差—当一国发生贸易顺差时,金银财富就会不断地流入本国,这样通过国际贸易才获得了利益•         晚期重商主义的理论被称为“贸易差额论”,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孟,他的代表作是《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重商主义的圣经晚期重商主义流行于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晚期重商主义者从长远的观点看,认为在一定时期的贸易逆差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顺差,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         晚期重商主义者把货币与商品联系起来,认为“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只有输出货币,才能输入更多的货币—输出货币到国外购买本国生产所需的原材材料或进行转口贸易,发展生产•         晚期重商主义者还认识到,为了实现多卖,保持贸易顺差,就要发展本国的工商业和制造业,使本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竞争力,保持出口优势晚期重商主义的政策手段1、实行保护关税,以限制进口;同时,减少、甚至取消出口税,并给予出口津贴或奖励以刺激出口;2、管制本国工业,鼓励制造业的发展;具体例子:英国:如果本国货在国际或国内不能和外国货竞争,可以退还对原料征收的税款,以奖励制成品的出口;而对几乎所有进口货征收重税;奖励增加人口以增加劳动力的供应;实行低工资的政策,降低成本,以利于出口竞争;禁止技术工匠移居国外和工具设备的出口,以保持本国的竞争优势;法国:建立了许多制造工业品的“皇家手工工场”,建立强大的舰队进行殖民扩张,为对外贸易打开出路;成立享有专利特权的海外贸易公司以开展对外贸易;禁止谷物和原料出口,为法阵工商业提供低廉的劳动力和原料;从国外招雇名匠技工,制造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工艺品。

      4.重商主义简评•         促进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只注重流通领域,忽视生产领域•         对国民财富的理解是狭隘的——把货币与财富混为一谈•         认为贸易是零和博弈,与国际贸易互利互惠的准则相违背二、绝对优势理论(Absolute advantage)1.产生背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1776)18世纪后半期,英国在工业革命完成后经济力量极其强大,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扫除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但当时英国政府实行的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束缚着经济的进步及工业资本的对外扩张为适应时代的要求,在经济思想上产生了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2. 主要思想•         绝对优势:在某一同质商品的生产上,一国所消耗的劳动成本(用生产一单位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衡量)绝对低于另一国,则称该国在该商品的生产上拥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应当专业化生产并出口那些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同时进口那些其贸易伙伴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在专业化的基础上进行国际贸易,这样对各国都有利。

      •         各国取最优,各国均得利•         每个国家都应该专业生产和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         生产模式:中国专门生产布, 美国专门生产小麦•         贸易模式:中国出口布,进口小麦; 美国出口小麦,进口布3.简评•         科学的成分1、第一次用劳动价值论说明国际贸易的基础和利益所在,为科学贸易理论的建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2、历史上起过进步的作用,其中关于国际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省劳动时间,使贸易参加国得利的见解至今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3、贸易利益的普遍性原则为自由贸易的政策主张奠定了理论基础•         不科学的成分1、错误的认为交换决定了分工2、认为交换是人类固有的天性3、只说明了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才能参加国际贸易并获得利益,解释不了没有优势的国家仍在进行国际贸易的普遍现象,暴露出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三、比较优势理论Comparative Advantage1. 产生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1772——1823)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反对《谷物法》,反映了英国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2.主要观点李嘉图心目中的优势是一种相对的优势认为国际贸易的真正基础在于各国具有的相对优势李嘉图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出发,认为若两个国家生产力不同,一国即使生产不出成本绝对低的商品,只要能生产出成本相对低的商品,就可以同另一国进行贸易,并使贸易双方都得到好处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什么是相对优势?贸易活动中的相对优势即指更大的绝对优势,也包括较小的绝对劣势这种优势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的相对差异带来的,反映了它的生产成本上的相对差异,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比较成本说”(Comparative Cost Doctrine)李嘉图进一步强调,这种标准更适用于国际贸易,因为,劳动、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不可能轻易地在国与国之间随意流动,经济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唯有正视本国实情,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来增加本国财富所以发挥相对优势是至关重要的四、O-H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基本概念)1、要素禀赋是指一个经济体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量2、要素丰裕度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要素拥有总量的相对比例3、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某产品投入不同要素的相对密集程度1.产生背景提出者:赫克歇尔、俄林代表作《对外贸易对国民收入之影响》1919) 《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1933)产生背景: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对劳动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未给予解释。

      产品的生产不只需要劳动一种生产要素,反对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如果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生产率相同,那么,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是什么?2. 主要观点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在各国生产要素存量一定的情况下,一国将出口较密集地使用本国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本国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比如,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将会出口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的产品;而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将会出口资本密集型的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的产品3. 思考与练习(1)“世界上一些最贫穷的国家找不到什么产品来出口在这些国家里没有一种资源是丰裕的不用谈资本,也更不用说土地,在一些又小又穷的国家甚至连劳动都不丰裕分析上面这段话这段话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错误在于没有区分一国的相对优势和绝对优势根据要素禀赋理论,重点不是在于要素的绝对丰裕程度而是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穷国通常拥有较为丰裕的劳动要素而不是资本要素2)“韩国工人每小时工资为2.5美元,如果允许韩国无限制的向美国出口,美国工人的工资也会降到这个水平你不可能只进口5美元一件的T恤衫而不进口与此相联系的2.5美元的工资率”。

      请分析这段话如果允许韩国无限制地向美国出口,在没有任何贸易障碍的情况下,随着两国的商品价格的趋同,两国的工资也会趋同但是并不是美国工人的工资水平都会下降到2.5美元当韩国大量向美国出口时,随着出口品价格的提高,韩国工人的工资会提高,而美国工人的工资会下降在现实世界中,由于存在着种种人为的和自然的贸易障碍,两国的工资并没有趋同3)美国劳动运动(基本上代表了蓝领工人,而不是专业人才和较多教育的工人)传统上支持政府限制从不发达国家进口产品从工会成员利益的角度来看,这个政策是合理的吗?为什么?从工会成员利益的角度看,这个政策是合理的按照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自由贸易会使一国出口产业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所有者从贸易中得益,而与进口竞争产业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所有者受损由于美国从不发达国家进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蓝领工人会因进口受损,所以从工会成员利益的角度蓝看,美国劳工运动会支持政府限制从不发达国家进口产品的政策4、里昂悌夫之谜美国经济学家,1953年发表研究报告指出:美国出口商品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而进口商品更具有资本密集型特征,正好与H-O理论相反相关解释:美国在创新方面有优势,创新产品的资本密集程度较低,要求技术劳动力和创新技术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如果知道一国的资源禀赋状况,就可以推断其国际贸易的模式。

      20世纪40年代,美国被认为是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因此,应当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而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1951年,里昂惕夫利用美国1947年的进出口数据对要素禀赋模型进行了检验计算结果表明,美国进口替代品的资本 / 劳动比。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