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识别的实质_刘仲华.pdf
4页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J. NORTHWEST MINORITIE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No. 3. 1997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识别的实质刘仲华据文献记载,我国古代民族识别产生很早,夏商时期就已有民族区分的观念和称谓,如 《竹书纪年》 、《尚书》 和 《诗经》 中就有 “夷” 、“西戎” 、“蛮” 、“狄” 的记载殷虚出土的甲骨文和商周时期的金文,也有同样的字眼,而且已具有族称的意义周朝除夏族外,四方还有夷、 狄、 戎、 蛮等民族集团,这在历史文献记载中是很多的周平王东迁以后,王室衰微,结果列国内乱,诸侯兼并与此同时,各民族集团之间冲突也不断,形成了 “中国不绝若线”①的局面在利益冲突之下,诸夏侯国一面尊王,一面攘夷民族区分的观念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和重视诸夏各国不仅歧视异族,认为 “戎,禽兽也”②,“狄,豺狼之德也” ③而且坚决反对夷狄猾夏,“不以中国从夷狄” ④尽管如此严格区分华夷,但这只是反映了当时诸夏与夷狄集团在各种利益上的冲突事实上,我国古代社会从来没有壁垒森严的民族界限,诸夏、 夷、 狄、 戎、 蛮等概念的区分,实际上是不同地域人们在利益上的冲突和文化生活上的不同而已。
一、 诸夏与夷狄不是地域、 血缘上的区别首先,诸夏与夷狄在地域上并没有严格的界限,而是一种杂处的局面如左文公九年秋,楚 “自东夷伐陈”⑤,据此可推知东夷在陈、 楚之间又陆浑蛮,在伊洛上源,故晋荀吴欲灭陆浑,先有事于三涂⑥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大概当时诸夏各国都是农耕文化,有城郭、 郊疆,过着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而当时已开垦的农耕土地并不广泛,还有大片的土地是荒草、 水泽这些地方多属边鄙之地,正是蛮夷生活的地方夷狄等民族集团一般都以游牧渔猎为生,常见迁徙,多居于农耕居民的城郭之外,正所谓:“茫茫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民有寝庙,兽有茂草,各有攸处,德用不扰 ”⑦由于经济生活的不同,诸夏主要集中在大河两岸谷地和平原地带,而夷狄则多集中于山林、 水泽之地我国地形复杂,山林、 水泽与平原、 河谷错落有致,这就自然地形成了诸夏与夷狄的杂处和相对聚居所以春秋战国时期整个诸夏各国与夷狄民族集团是一种大杂处、 小聚居的局面由于诸夏与夷狄的杂处局面,所以古代天下的概念,不仅包括诸夏,而且包括夷狄蛮戎,故有 “古者天子守在四夷”,⑧“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⑨在 《诗经》 中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⑩可见诸夏和夷狄都是构成圣王治天下、 四海一所不可缺少的必要组成部分诸夏与夷狄的区分是以华夷一统思想为前提的,故有 “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λ ϖ而且在民族政策上规定 “蛮夷要服,戎狄荒服”,“要服者贡,荒服者王” λ ω其次,诸夏和夷狄在血缘上也难以区分 《孟子》 一书说舜是 “东夷之人”,文王是 “西夷之人” λ ξ后来的陆贾说 “文王出于东夷,大禹出于西羌” λ ψ这里的舜、 文王、 禹显然是华夏族的圣—09—人,不管上述说法确凿与否,古人都在运用传奇式的依据强调华夷一家,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另外,被视为 “蛮夷” 的楚国,一般认为出自祝融,祝融出自颛顼,也是华夏族的一支又 “蛮夷 之邦” 的吴,其统治者也与周同源,出自太伯、 仲雍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的不同民族集团很难以血缘划分,“中国亦新夷狄也”?λ ζ就真实的反映了这一点同时,中国境内各民族之间普遍的 通婚由来已久周襄王曾娶狄后,齐恒公的夫人之一徐赢就属于夷人晋献公娶犬戎孤姬,又 娶小戎子,又娶骊戎女骊姬华夷通婚由此可见一斑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进一步混杂了诸 民族在血缘上的界限 不但诸夏与夷狄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即使是夷、 狄、 戎、 蛮也不是四种绝不相同的民族。
故蛮夷可兼称,如楚武王自谓:“我蛮夷也”?λ {;戎狄,如管仲云 “戎狄豺狼”?λ |;夷狄,如 “夷狄之有君”;?λ }蛮戎,如 “楚子诱戎”?λ ∼等皆可兼称夷、 狄、 戎、 蛮只是当时人们对四周不同民族集 团的泛称,很难说其具体所指的是哪一部分人其中每一个都是一种历史上的混合体,除了相 互之间和与华夏族加以对比,能够借着对方的特殊性格而显示其不同外,不能说是自始至终即 已保持着血缘上、 地理上的独立性因此,通过血缘、 地域等关系来区分华夏、 夷、 狄、 戎、 蛮,最 终是不可能的事情,人们只能以文化生活的不同作为区分的标准二、 诸夏与夷狄实质上是文化生活的区别 所谓诸夏与夷狄,其实只是文化生活的一种界限,实质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渔猎文化的区 别,即以文化为 “华” 、“夷” 分别之标准这个标准不是血缘的、 地域的,而是文化的 “这里所 谓 ‘文化”,具体言之则只是一种生活习惯与政治方式诸夏是以农耕生活为基础的城市国家 通称,凡非农耕社会,又非城市国家,则不为诸夏而为夷狄 ”?µ υ一种地域文化的产生,最初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下萌生的不同的地理环 境给人们提供着不同的物质经济条件,也决定了在这个物质经济条件基础上独特的经济生活 和生活方式。
较为固定的经济生活和生活方经过长时期的沉淀,就会渗透到人们的宗教、 伦 理、 习俗、 艺术等方面,从而形成带有一定特性的地域文化从我国古代的具体情况来看,我国 地形复杂,有山川、 森林、 草原、 沼泽、 湖泊和平原等,生活在这些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不同人们共同体便形成了各自相异的生活习惯和风俗礼制这一点古人早已有认识,“凡居民材,必因天 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刚柔、 轻重、 迟速异弃,五味异和,器械异制,衣 服异宜 ”?µ ϖ具体来说,“南国之人祝发而裸,北国之人巾而裘,中国之人冠冕而裳九土所资 或农或商,或田或渔如冬裘夏葛,水舟陆车,默而得之,性而成之 ”?µ ω一个带有某种特性的地 域文化或民族文化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尽管 “南夷与北狄交”,诸夏与夷狄之间在政治、 经济、 文化上交流频繁,但各自都还保留着自己的特色 《礼记· 王制》 云:“中国戎狄五方之民,皆有性,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 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 有不粒食者矣中国、 夷、 蛮、 戎、 狄,皆有安居、 和味、 宜服、 利用、 备器。
五方之民,语言不通, 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异,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革 是,北方曰译” µ ξ这说明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中国夷狄五方之民都各有独特的文化特征,皆有 “安居、 和味、 宜服、 利用、 备器”,而 且一旦形成,“不可推移 ”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某个特定社会群体行为特征的社会传递模式,它有相同的生活模式或 者习俗,有相同的观念形成体系和语言思维表达方式,还有相同的社会组织和上层建筑然 而,民族文化中相对稳定,不易变化的部分是语言特征、 非语言特征和习俗特征其他方面则—19—有可能在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中逐渐改变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受历史时代的限制, 人们在认识和区别不同民族时,最容易看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具体外在特征,如外貌、 服饰、 语 言、 生活方式和礼俗等,而不大容易看到民族文化的抽象内在特征,如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等而且 “一个民族总是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 生活方式上的特点,赋予强烈的 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本民族的标志 ”?µ ψ从春秋战时期的历史记载来看,当时的民族识别就是 从这方面出发的首先是生活习俗生活习俗是指某一个社会共同体经济活动以及它的一切 生活和文化特征,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使用各种文化因素(住宅、 食物、 器皿、 服饰等) 的方法。
它形成于相应的自然育成条件,根源于民间习惯,因而带有平民性的社会生活氛围 习俗的地域性是其一大特征,但因民便习,若无对比,常不易察觉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区间的交往空前频繁,人们的视野大大打开,有可能充分展开各地习俗间的比较如 《礼记· 王制》 中 的 “不火食”,“不粒食”,“穴居” 便是不同民族集团生活习俗的反映此外 “狄之广莫,于晋为 都”?µ ζ,又 “戎狄荐居,贵货易土,土可贾”?µ {也反映了夷狄等游牧渔猎民族与诸夏农耕民族在生 活方式上的不同当时作为少数民族的姜戎氏也说:“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 µ |总之,“惟 其为耕稼的社会,故有城郭、 宫室、 宗宙、 社稷、 衣冠、 礼乐、 车马、 货贿,此则为诸夏惟其为游牧的社会,故无上述城郭、 宫室诸文物,而饮食、 衣服种种与诸夏异,而成其为蛮、 戎、 夷、 狄耕 稼与游牧,只是一种经济上、 文化上之区别,故曰:诸夏用夷礼则夷之,夷狄用诸夏则诸夏 之” µ }当然,古人不仅看到了诸夏与夷狄之间的生活习俗有区别,而且对各民族集团之间生活 习俗上的不同也有认识 《荀子· 劝学》 云:“于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 ”?µ ∼又 《吕氏春 秋· 贵直论》 说:“齐之与吴也,习俗不通。
”?ν υ同书 《异宝》 说:“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礻 几” ν ϖ以上均是当时人们对习俗地区性差异的识别可见,东夷、 西戎、 南蛮、 北狄四个民族集团相互之间不仅 有区别,而且内部民族成份复杂,并不是单一的民族,反映在生活习俗上也就各具特色难怪 古书有:“四夷、 八蛮、 八闽、 九貉、 五戎、 六狄”?ν ω,“九夷、 八蛮、 六戎、 五狄”?ν ξ和 “九夷、 八狄、 七 戎、 六蛮”?ν ψ的不同记载 服饰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识别的重要标志当时,华夏族衣服为右衽,留满头发,结扎带冠,饰笄而东夷 “被发文身”,西戎 “被发衣皮”,南蛮 “雕题交趾”,北狄则 “衣羽毛” 又如 “被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鱼 是冠秫缝,大吴之国也 ”?ν ζ这类记载颇多,不 一一而足一般来说,右衽、 蓄发、 结扎、 带冠是华夏族的重要特征,而左衽、 剪发、 被发、 无冠是 夷狄的重要特征这些服饰和发式的不同是春秋战国时期区分民族的重标志,所以孔子说: “微管仲,吾其被以左衽矣!”?ν {以上这些民族区分标准,在我国古代社会都归结为一点,即 “礼” 礼是一个社会共同体比 较固定的行为原则,包括行为外部表现的节仪及其中蕴含的思想,带有自觉与有意识的性质。
礼来源于俗,是习俗的升华和制度化而习俗由于气候、 地理、 物产等所谓 “风土” 因素的自然 条件相异,常形成不同的 “俗” 这样由于俗的地域性差异,也就造成了礼的地域性差异抛开 古人的偏见,礼作为一个社会生活运作的准则,存在于任何一个民族中但是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礼制的具体内容以及发展程度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说华夏有礼乐制度,而夷狄没有,是 不正确的对此 《淮南子· 齐俗训》 也说:“故四夷之礼不同”,“岂必邹鲁之礼谓之礼乎?”?ν |在我们今天看来,不管古人是出于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这种以文化礼仪来区分民族的方 法,在实质上承认了文化的进步、 流动和传播特征它有利于中华各民族之间一直保持着密不 可分的关系,而相互之间不断融合、 同化,在地域上、 血缘上、 文化上都形成了 “你中有我,我中—29—有你” 的局面孔子说:“居处恭,执子教,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ν }在孔子看来,既使是 夷狄,也同样可以接受文化的改造因此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对于周围 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始终起着巨大的刺激和推动作用,同时少数民族文化也不断融入中原文化之中注释:① 《公羊传》 僖公四年。
② 《左传》 襄公四年③ 《国语》 卷2周语下④ 《谷梁传》 襄公十年⑤ 《左传》 文公九年⑥ 《左传》 昭公十七年⑦ 《左传》 襄公四年⑧ 《左传》 昭公二十三年⑨ 《孟子· 梁惠王上》 ⑩ 《诗经· 小雅· 北山》 λ ϖ《左传》 闵公六年λ ω 《国语》 卷1周语上λ ξ《孟子· 离娄。
